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七章 踊跃捐献
    <sript><sript>

    收获不错,李晔心情很好。

    下午遇见韩偓的时候,流民人数统计出来了,两万三千多人,还有更多的流民从西南涌来。

    李晔心又悬起来,自己讨来的粮食杯水车薪啊。

    历朝历代,难民问题最难解决,一个不好,是要翻船的。

    老子他老人家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才关中一隅而已,已经让李晔焦头烂额了,感觉每天都在火上烤。

    第二日朝会,李晔满以为会有人提出来,但没想到群臣闭口不言,反而议论的焦点放在如何举办正月十五的上元节灯会。

    从高宗朝起,上元节就是大唐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到了玄宗朝,登上极致。

    不过中唐以后,国力日挫,也就没那么看重了。

    说白了,有钱才玩得起,没钱,别点灯火了,看月亮多低碳环保。

    韩全诲最为热忱。

    唐廷都这样了,还弄什么灯会,有这钱还如去赈济流民。

    不过这事得有人提啊,没人提,说明下面早有人打过招呼,形成共识了。

    就在韩全诲说的热闹的时候,终于有人把问题摆出来了。

    “陛下,如今国事艰难,臣反对铺张浪费,诸位大人难道不见长安城中流民遍地吗?”站出来的是裴贽。

    李晔大为欣喜,不愧是七姓世家培养出来的精英。

    韦昭度老了,胆子也小了,这个裴贽倒是可用之人。

    先不说能力怎么样,这份胆气非常难得。

    韩全诲满脸怒色,“裴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啊?有流民赶出去不就行了,省着影响陛下欣赏灯会的心情。”

    裴贽寸步不让,不卑不亢道“流民千里迢迢投奔陛下,投奔长安,是相信朝廷不会让他们饥寒而死,若真如韩大人所言,赶出长安,是让朝廷失去最后挽回人心的机会,流民也是人,也是大唐的百姓,只要有田地,挨过饥荒,必能增补国力,比起这些,韩大人上元灯会算的了什么?大唐之盛在人心,而不在一两次粉饰太平的灯会!”

    若不是顾忌身份,李晔真想给他鼓掌了。

    韩全诲一张马脸涨的通红。

    裴贽此言无异于打他的脸。

    这半年来,韩全诲左支右绌,勉强维持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也维持了朝廷的正常运转,因此朝中大部分官吏唯他马首是瞻,这个裴贽不体谅他的辛劳也就罢了,竟然公开叫板。

    是谁给了他勇气?

    韩全诲目光转向龙榻上的李晔。

    李晔也看着他,两人的目光一交汇,韩全诲终是退让了。

    皇帝不比从前了,有了兵权,腰杆子都比以前直了不少。

    从前他还是神策军左中尉的时候,谁见到他都客客气气的。

    悔不当初啊。

    不需要韩全诲反驳,手下人直接跳出来了,“大胆裴贽,公然在朝堂上对宰相不敬,该当何罪?”

    裴贽冷笑道“本官只是就事论事,张大人不要胡乱栽赃。”

    眼看要吵起来,李晔不得不发声了,负责又是一场扯皮大战,“诸位,韩相也是一番好意,裴大人也无恶意,如今流民遍地,诸位还有心情看灯会吗?”

    李晔的话基本就为这场争执定了性。

    韩全诲势力大,但能大的过皇帝?

    很多人忽然心中生出警觉,权宦一手遮天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韩全诲额头上冷汗直流。

    能挤上宰相位置,脑子肯定没问题的,之前一直主张皇帝投奔李茂贞,说穿了,就是想永远把宰相位置攥在手里。

    他也明白李茂贞是在利用他,但他不在乎,谁是皇帝无所谓,只要他是宰相就可以了。

    权欲就像藤蔓一样在他心间野蛮生长。

    明眼人都知道大唐撑不了几年了。

    所以他才找李茂贞这条后路。

    不过现在这条后路似乎有些不稳了。

    连带的,他在朝中的地位也有些动摇了。

    见无人说话,李晔慢悠悠道“不过还是有人体谅朝廷的难处,献上四千石粮赈济流民。”

    紫宸殿里忽然就安静下来。

    四千石绝不是小手笔,一般人拿不出来。

    很多人不友善的目光投向裴贽。

    “你们不用猜了,是崔昭纬崔相公!”李晔不打算隐瞒。

    “嗡”的一声,台下议论开了,崔昭纬这手玩得漂亮啊,眼看就要失势倒台,四千石粮食稳住了阵脚。

    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很多人以为这是是崔昭纬老谋深算,殊不知是崔家长子崔昭纬的手笔。

    而且这里面似乎透着另一层意思,崔昭纬倒向皇帝了。

    这是一个风向。

    谁都知道皇帝的意思,但就是没人愿意主动一点,如今世道,谁都缺粮食,崔家拿得出来,他们拿不出来。

    “陛下,臣愿献上两千石粮。”一直作壁上观的崔胤忽然开口了。

    “哦?你们崔家一门真是大唐栋梁,崔爱卿此功,朕记下了。”李晔心花怒放。

    脸色最难看的还是韩全诲。

    韩全诲咬牙道“臣愿献上一千石。”

    没办法,他没有崔家的家世,当宰相不过半年,别说赚钱,还赔了不少老本,这一千石还是他攒的保命粮。

    有了韩全诲带头,朝臣们终于“踊跃”捐献了,你一百我五十的。

    朝臣再难,总不会难过外面忍饥受冻的百姓吧。

    李晔心中乐开了花,粮食在这年头比黄金还要珍贵,“有诸位这般体恤百姓,大唐何愁不能中兴?”

    “陛下,流民之事交给臣去办,必不使流民一人受冻一人挨饿。”崔胤主动请缨。

    李晔有些看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难道他良心发现,改邪归正了?

    不过,不管崔胤打的什么主意,赈济灾民,李晔要亲自去做,一来是不放心下面的人,二来展示皇帝爱民之心。

    “崔爱卿有心了,不过此事重大,朕亲自为之,不劳诸位了。”

    李晔的想法很简单,说功利一点,就是收买民心。

    李唐丢失的军心民心,他要一点一点亲手收回来。

    朝议结束后,李晔立即派人去细柳城调禁卫军来长安。

    禁卫军赶来的时候,捐献的粮食也陆续送到皇城脚下。

    粥棚沿着朱雀街铺设。

    大街上挤满了人,看热闹的长安居民,接受赈济的流民,维持秩序的禁卫军。

    很多人认出了禁卫军的小伙子不就是自己邻家的小子吗?一转眼半年时间,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英武挺拔,壮实了不少,不少大姑娘小嫂子们频频投来媚眼。

    还有平康坊的风尘女子,也来凑个热闹。

    叽叽喳喳的,评价这小伙子俊,那个小伙子壮。

    亲卫军小伙子们站的更直了,甚至连眼神都是直戳戳的,像刀子一样。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