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镇虽然退至宁远、觉华,与建奴拉开了距离。但今冬极有可能成为建奴的进攻目标,武器装备自然是优先供应装备。
更关键的是,有一个事事想在前面的皇帝。鹰铳刚开始大规模制造,熊廷弼和毛文龙就通过密奏得到了皇帝的指示。
利用部队中的少量鹰铳,辽镇便提前开始了鹰铳火枪手的选拔和训练。
同样,东江镇也在鹰铳运到前,便得到指示,训练了一批士兵,基本上完成了火枪手的准备。
而为了减轻弹药物资的运输压力,在辽镇和登镇都建起了土窑,烧制轰天雷的砂陶壳体。
这样的调整,使得京师的兵器火药局只需要派出工匠,并供给颗粒状的火药和发火装置,便能就地进行组装制造。
看起来是为了节省运费,但实际上的效果却很显著。前线的武器弹药储备日增,越来越具备连续作战的实力。
在人力和兵员上,大明具有绝对的优势。物资上再充足起来,封锁围困再加上频繁的扰袭作战,拖垮建奴的进程将大大缩短。
而辽镇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使更积极的作战设想,在逐渐占据上风。
轰,轰,轰!
鹰铳的轰鸣不断响起,回荡在训练场上空。
经过改进的缓冲装置很有效果,从士兵的反应上,便能看出来。
如果说之前使用鹰铳的需要是一流的健壮身体的话,现在中等状况的也能胜任。
几个将领也上前试射,然后聚在一起谈论研讨。
“鹰铳如此威猛,光等着建奴来攻,甚是被动。就算锦州地理位置不利于增援,先在松山、杏山、塔山据险坚守,也不失为进取之意嘛!”
刚从武学毕业归建的黄得功,已经晋为游击,对于目前辽镇被动防御的策略,颇有些微词。
祖大寿瞅着黄得功,觉得这家伙有点飘啊。还进取,明显不符合朝廷稳住辽西,消耗东虏的战略嘛!
这宁远的城防和工事如铜墙铁壁,说是固若金汤也不为过。等东虏前来攻打,以逸待劳地杀伤他们,多稳当。
再说,因为朝廷的财力有限,也为了减轻后勤负担。辽镇的额兵暂时只有六万。
宁远两万五千人,觉华八千,山海关两万四千,再加上前出锦州的三千骑兵。
依这样的兵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若是再多占城池堡寨,总是感觉有分兵势弱之嫌。
见众人的反应好象不太热烈,黄闯子瞪着大眼珠子说道:“予某三千兵马,足够弹药,在松山驻防,可挡数万建奴。”
金国凤呵呵一笑,说道:“黄将军的武勇,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某以为,要采取主动,怕是要等到明年。”
抬手止住黄得功,金国凤继续说道:“武器装备还未充足,士卒训练也是时日尚短。关键是朝廷的财政吃紧,到明年若有缓和,才是改变策略之时。”
祖大寿点头赞同,以学长的口吻对黄得功说道:“黄闯子啊,莫要只看辽西,只看宁远。你不是随观摩团去过西南,还不知道朝廷是在打两场战争?”
“某岂能不知?”黄得功晃晃大脑袋,辩解道:“正是打两场战争的消耗大,某才想着尽快解决东虏吗!”
转头看着与他同在武学进修的守备黄龙,黄得功挑了挑眉毛,说道:“小黄,你说对不对?”
很多进武学的军官都比较茫然迷惑,不知道圣上为何会看中官卑职小的自己,黄龙就是一例。
但这样的机会谁会不珍惜呢?
而每次从武学派出的军官,皇帝都亲自召见,设宴饯行,期盼殷殷。就更让他们感恩戴德,让外人也高看一眼。
听到本家要拉自己助阵,黄龙不由得苦笑,沉吟着说道:“建奴野战厉害,奢安叛贼则依靠地利,都是不能急切图之的。火枪虽猛,但受天气影响甚大,还不算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黄得功翻了翻眼睛,却也知道黄龙说得对。在武学就有这样的教学,对火绳枪的不足有深刻的分析。
心中有些不甘,黄得功嘟囔道:“某看还不如去龙骑营,打建奴倒能更痛快。”
有人笑着岔开话题,说到了铁面具如何装饰,才显得更凶悍威武,众人又是一番各抒己见。
此时,被黄闯子羡慕的龙骑营已经前出至锦州,与满桂的飞骑营一起,成为宁远的前哨部队。
如果只是驻防锦州,或是预警,两支骑兵部队的前出就意义不大。
按照熊廷弼的设想,龙骑营和飞骑营仔细勘察了锦州至宁远的险要之地,并选定了数个地方作为预定的战场。
既然要发挥各自所长,飞骑营就负责邀战诱敌,以及追杀落败的敌人。
而龙骑营则负责伏击,用火枪杀伤敌人,并打散敌人的队形,造成混乱,以利飞骑营的冲锋反击。
“过于险要,不宜伏击。”杨国柱驻马观察,摇头否定。
守备樊化龙有些不解,开口问道:“大人,难道咱们不是要倚险伏击吗?”
杨国柱笑了笑,解释道:“伏击是没错,但倚险却是未必。你想啊,若是一眼便能看出险要,建奴如何敢大意?又如何能成功伏击之?”
樊化龙恍然点头,说道:“确实如此。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便要使敌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杨国柱赞赏地看了樊化龙一眼,说道:“火枪战术也要求不高,壕沟胸墙在平地亦能发挥作用。”
说着,他伸手指了指远处,“刚刚走过的那段官道,两旁是矮丘枯草,某看就不错。”
樊化龙表示赞同,和杨国柱率领一百多骑兵,又返身回去仔细观察勘测。
“听说京营也要派兵来辽东参战,就和调兵去西南平叛差不多。”樊化龙一边指挥士兵插旗标记,一边开口询问。
杨国柱点了点头,说道:“今年是不会了,明年十有要来辽东。不仅是京营,还有津镇,会经常抽调人马,以战代练、增长实战经验。”
樊化龙猜测道:“这是暗中积蓄力量,准备给建奴一次沉重的打击吧?”
杨国柱笑道:“咱们辽镇和东江镇,是直抵建奴的两把刀;而登镇和津镇,则是待机射向建奴要害的利箭。”
樊化龙呵呵一笑,说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朝廷的布置很厉害呀,一旦发动,建奴定然措手不及。”
杨国柱若有所思地望向南面,沉声说道:“只要‘四方布置’的策略不变,不出数年,建奴必被剿灭。”
是否朝令夕改,是否摇摆不定,杨国柱也不敢十分确定,也知道关键所在,只是不敢明说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