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二十三章 再稳一下吧!
    还有两周考试,继续苦学中,精讲听完了,强化训练,脑袋都大了呀!

    分隔线

    刘理顺是一个榜样,文安之也是,还有江浙巡抚魏广微和倪文焕,以及由商贾简拔而起的夏中时。

    而武将升迁迅速的更不知凡几,九边将领已经大部分是武学出身,或是皇帝亲自提拔重用的。

    从文到武,皇帝身边已经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文臣武将。

    这其中固然有很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可也有不少只是听话,把朝廷政策和皇帝谕旨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就得到升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晋升之途也不是那么难,这自然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吸引了更多人努力表现,向皇帝靠拢。

    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这种情况,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者是“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皇帝喜欢什么样儿的臣子,历朝历代都不会缺乏。不管是忠臣,还是奸佞;不管是直言进谏,还是谄媚溜须。

    想混官场,就得清楚皇帝的喜好,揣摩透天子的心思。否则,当官也当不久,早晚被踢走滚蛋。

    其实,这无关忠奸,也无关正直和奸诈。忠直之臣固然好,但哪一个奸臣又不是才干出众呢?

    在朱由校看来,能够办好自己交代的差使,不触犯国法,谄媚逢迎的臣子倒更合他的心思。

    而象某些自诩正义、满口仁义道德、动不动就犯颜直谏的臣僚,如果干不好工作,也没有大用。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那些东林党官员。内不能缓解财政、搞好民生,外不能击败建奴、保国平安,却只会梗着脖子和皇帝作对。

    什么立太子,什么三大案,天天盯着皇家找毛病,以此邀买忠直之名,却是百无一用。

    皇帝的家事,用得着你们插嘴置评嘛?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有那时间干点正事儿。

    反正,朱由校是决心已下。自己的家事自己作主,谁管跟谁急。

    至于什么家事,皇家的自然是子嗣为重。裕儿生俩姑娘,王良妃和皇后的肚子却是越来越大。

    朱由校记得,历史上皇后张嫣好象生的是男娃,现在当然不能被做手脚。

    想到皇后,朱由校不由得抿起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抬头吩咐道:“中午去坤宁宫,告诉御膳房,把饭食送去那里。”

    对于肚中的孩儿,张嫣和王良妃比皇帝更在意。在皇宫中,母凭子贵几乎是不变的定律。哪怕生个公主,也比无所出要强得太多。

    朱由校临时起意,也不提前通知,免得张嫣忙活接驾。正好在坤宁宫吃午饭,再搂着丰满的皇后睡个小午觉,亲亲摸摸过下小瘾,美滋滋呀。

    可世上的事情总爱出人意料,打扰人的美事老天也是经常干。

    朱由校还没起身,王体乾匆匆而入,呈上密奏匣子。如果是正常奏疏,朱由校可以拖一拖,可一看是辽东熊廷弼的,他却是不敢耽搁。

    检验过密封,朱由校才打开密奏,认真看了起来。

    之前便有过交代,明年的冬春大反攻虽然还有几个月的准备时间,但对建奴的扰袭不能断,要使其不得安生,不断消耗建奴的积蓄和力量。

    只不过,熊廷弼的作战计划超出了皇帝所定的扰袭规模,这让朱由校不由得微皱眉头。思虑半晌,他起身来到殿角的沙盘前,凝神琢磨。

    依照明军出动的数量,直接推进到海城河,甚至是围攻海州卫,也不算太过冒险。

    正如熊廷弼所分析判断的,建奴不太可能出动太多兵力背河作战,那是兵家大忌。所以,明军稳扎稳打,推进到海城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要攻打海州卫城,依据明军所拥有的火炮,也是可行的。

    何况,除了红夷大炮,明军还有其它的破城手段,比如皇帝指点、武学试验后所掌握的坑道和外部爆破技术。

    但明军发动的时间太早,这是朱由校的感觉。仗一打起来,可不是想收就能收得住的。建奴就这么被动地守着辽沈,任由明军收紧绞索?

    如果建奴大举出动,能够策应辽南明军集团的力量就很有限。

    首先是京营的飞骑要在入秋后才开拔,其次是蒙古诸部和归化飞骑营也是准备那个时候出动,最后一点则是弹药物资的运输和储备还没有完成。

    这可是两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决胜的关键。既能牢牢牵制住建奴的兵力,又能伺机进攻,获得胜利。

    而弹药物资更是朱由校不想打大仗的原因所在,高强度消耗的话,持续不了太长时间,他觉得有虎头蛇尾之嫌。

    但熊廷弼已经制定了作战计划,并且已经调动人马,这当然是他的权力。可扰袭升级成战役,甚至是会战,估计也在他的预料之中。

    朱由校苦笑了一下,对于辽东作战他只负责战略层面和后勤方面的布置,具体的指挥,他很少插手。

    现在,不光是熊廷弼,还有毛文龙,都显示出了比较强烈的求战欲,让一向稳如老狗的皇帝甚是为难。

    直接否决不是不行,却不好。朱由校是考虑到这些的,估计熊廷弼和毛文龙也想到了。

    求战求胜是好事,朱由校其实也觉得这种改变令人欣慰。尽管迹象早已出现,但敢打会战级的,还是不多的。

    特别是熊廷弼,在沉稳上是仅次于皇帝。嗯,朱由校是这样认为的。连老熊都要雄起了,你当皇帝的泼人冷水好吗?

    思来想去,朱由校还是决定同意老熊的作战计划。准备要个把月,传回密谕肯定来得及。

    但同意是同意,朱由校觉得还是要稳一下。已经稳了好几年了,不差几个月的时间。

    推进到海城河,阔以;攻打海州卫城,也阔以。但要做好弃守海州卫城,以海城河为防线,与建奴对峙的准备。

    隔着海城河,如果在海州卫城下与建奴长期作战,物资运输是一个困难,背水作战的风险也很大。

    毕竟,明军水师不能直接开进海城河,就地造船的话,费时耗力,也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