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茗寺算不上是建康城中多么有名的寺庙。
此寺以百年前的一茗法师命名。法师一生专注于传播佛法,且极尽力气去帮助穷苦之人。在他死后,便葬在城郊的一处山坡出。次年有人去吊唁法师,发现他墓前一枝他人为了纪念法师特意从他的故乡带来的槐树已经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后人将法师的坟墓重新修缮,又将槐树挪到一旁,就在此处建造了一座寺庙,取名一茗。
此后百年间,有无数人为了纪念法师,纷纷携带树苗而来。因而,一茗寺四周,不仅有茁壮成长的槐树,更有其他从外地而来的品种。
只是当年为了纪念法师种下的第一棵树,已经成了镇寺之宝。经历百年,树身粗大,枝繁叶茂。每到春夏之交,必定满树繁花,美不胜收。这棵槐树的槐花最为特别,清甜不苦涩。无论是做点心,还是做当年一茗法师最喜爱的槐花饭都是上佳之选。
每年这时,都有不少香客慕名而来。
姜萱来时,已经到了这一树槐花最后的花期。
树上花朵几乎已经落尽,两个小沙弥一个用棍子轻轻敲打,另一个则捧着个大箩筐在树下接取槐花。
风来,送来一阵清香。
微风摇曳,树叶沙沙,似乎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香客。
因香客稀少,寺庙十分清幽。
寺庙中,很少见到僧人行走,大多都在禅房中诵经。偶有遇到的僧人,大多也都是对香客视而不见,也不曾故作高深,倒是令人心生好感。
“倒是个真心求得佛法的地方。”
碧荷仰头看着高大的树冠,啧啧称奇“这槐树也有一百多年了,长得可真是又高又大。”
姜萱也抬头去看,这树冠的确宽大,宛如一把巨大的伞,从天际撑开,又仿佛是一只大手,温柔的将寺院环抱其中。
人站在树下,能觅得几分清凉,又不觉得阴寒,倒是十分舒服。
“随意走走吧。你们也去玩,这里离城中近,不会有事的。”看碧荷和松柳跟得紧,姜萱挥挥手。
松柳探头探脑,又想去玩,又不肯离开姜萱,唯恐她一走,姜萱就要被人捉了去。
姜萱看的好笑,团扇敲了敲她的手背,“去玩吧。”
“那娘子……”松柳犹豫着。
“把食盒给我。”姜萱指了指一隅竹林,“我去那里吹吹风,你们待会再来寻我。”
松柳和碧荷都看过去,见竹林清幽,但不算僻静地。而且此处空旷,要是真有歹人,她们一眼就能看到。
“那……”
“去吧去吧,你们两个似雀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都被吵得头疼了。”
碧荷和松柳把凉亭清理一新,又将食盒打开,将各色点心茶水一字排开。
“那婢子就先去玩了。”
“去吧。若寺中有什么吃食,倒是可以买一些。”
“婢子记下了。这边的荞麦饼做得好,待会儿咱们就买些带回去。”
看着两人雀跃的背影,姜萱摇了摇头。
哪有不爱玩的小姑娘,那必定是被看管的严了,不敢说出自己的喜好。
姜萱自己却不爱玩,她不爱流汗,更不爱动弹。便这么待着,吹吹风就是极好的。
品一口花露,吃一口点心,吹着和煦的风,看着满树的槐花,也是惬意。
这时候倒是什么都不用想,只静静的享受就好。
她素来胃口不佳,任何失去都只是浅尝辄止。
这会儿吃了几口便也没了兴致,拾了一枚嫩竹叶玩。
咔嗒。
一枚镂空银香囊掉落、滚落到姜萱面前。她怔了下,手指下意识勾住。
“唐突娘子了。”那少年彬彬有礼的说“这香囊是我的。”
姜萱抬起头,便地上一张如画的面庞。
少年未曾加冠,只用玉簪自脑后松松挽了个小髻,额前几绺刘海不羁洒脱,更添几分少年稚气。一件水红纱制圆领袍,腰间未系腰带,只用八宝结牵着个玉带钩很是别致。
一张面容本是多情,却因举止有礼不显轻浮,反倒显出几分雅致。
姜萱只发怔了一瞬,便将香囊拾起,递还到他手中。
轻薄的纱料划过她的掌心,她这才发觉他并非只穿了一件纱袍,外层还罩着一件更宽大的素色袍衫,倒是有几分魏晋风流之态。
这少年无论是姿容还是穿着打扮,都和姜萱梦中所幻想的情郎几乎一致。要说美子安是符合姜萱的审美,又因性情相和,成了她心中的上佳夫婿人选。那这少年,便是姜萱费尽心思,也要与之共婵娟的俏情郎。
难道她真是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之人。她总说自己和姜延波没什么相似,可在这情爱一事上,倒是有些相仿。
“唐突了。”少年接过香囊,又道“此处幽静,周边又无侍从,娘子还是早些离去的好。”
姜萱含笑着点头,只说“婢女们去那边玩耍了。”
“真巧,我的侍从也去玩耍了。”少年捏着香囊,朝竹林外看了看。“应当是还有一会才要回来。娘子独自一人在此,就不觉得无聊?”
若是寻常人这般说来,必定要显得轻浮,是个十足的登徒子。可少年目光真挚,倒像是真的担心姜萱一个人在这里无聊一般。
“习惯了。”她说“我素来都是一人独行,也不觉得有什么无聊。”
少年点点头,“我却不行。我的家人总觉得我的独自一人要遇到危险,不肯让我一人出门。这次我也是悄悄把他们撇下,这才有了些许喘息机会。”
姜萱不知该如何接话,只含笑以对。
“你一人在这里,要看什么,玩什么?”
姜萱依旧在笑。
少年又问“你可真爱笑。”
姜萱“你话也是真的多。”
“我话不多,只是遇到想要交谈的人,字句也变得多了起来。”少年蹲下身,两手托着下巴,歪着头看她。“我觉得你很亲近,不自觉想要和你说话。”
少年蹲下后,姜萱这才发觉他的个头很高。即便她是坐在石凳上,却也勉强和少年平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