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十二章 孔子著书
    <sript><sript>

    杨拓所言四部经典,除了神农圣皇所留的神农本草经。剩余三部,共计不过一百卷,乃是杨拓数百年的成果。

    为何只有这几部学说?

    作为一个来自信息大爆炸时期的现代人,他所见过,听过,读过的书籍何其之多。

    纵然大多数都是一扫而过,并未牢记。但是他如今修行有成,就算是一晃而过的文字,都能记忆犹新。

    所以,并非杨拓不会其他的学说,不论是法、墨,亦或是纵横之术,兵家之策,他都能言说一二,就算教导弟子,也是够用。

    然而,他却不能这么做。一来他并未融会贯通,化为己用。二来,众多大能下界,就是为这百家学说。

    他既然已经选定了史家,就不能再三心二意。至于每种都想占一点,那是取死之道。

    不过事情并非绝对,他虽只有此四部经典,但是若有人求教,他也不是不能传授其他的知识。

    对于孔子等人也是一样,若是孔子能够明白其中的门道,前来求教,他也是乐于传授。

    毕竟,此次出山的目的就是传播学说。只要分清主次,不要贪得无厌,陷入无尽的因果纠缠之中难以自拔,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杨拓对于孔子的突然到来,也有些意外。不过既然已经来了,他就要好好的想一想,接下来该怎么做。

    自此,孔子与其弟子,就留在这泰山书院研习经典。泰山书院的人气,一下就增加了不少。

    时间就这么慢慢流淌,孔子不时会前来请教一些问题,大多数的时间,都待在御书楼学习。

    在这学习的过程之中,他也产生了种种想法。杨拓所著之书简,也为其提供了方向,他也兴起了著书立传的心思。

    正所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子到了如今的层次,也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若是能够完成立言之不朽,更是意外之喜。

    不过一来就自己撰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于是,他打算先修订《诗》《书》《礼》《乐》,这些是他数十年来的积累。

    尤其是《礼》,在孔子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

    孔子追求“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在孔子心中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

    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在“礼”的约束之下,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礼”,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孔子对如今天下的局势十分不满,他认为天下动荡,诸侯纷争,皆是因为“礼”有所失。

    若是能够恢复上古之礼,各守己道,则天下再无纷争,百姓安居乐业。

    杨拓虽不觉得“礼”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也不会阻止。礼于人族的教化,还是利大于弊。

    孔子与一众弟子在书院之中,耗费数年时间,先后修订了《诗》《书》《礼》《乐》,然而孔子唯独重礼。

    这一次长时间的修订,也将孔子的思想打磨成熟。欲施仁,先学礼。

    孔子等人,著成四书之后,不由大为高兴。孔子忙将四部书简,呈于杨拓,请他一观。

    杨拓看着眼前的四部经典,心中也是感慨万千。这些书简都是人族的瑰宝,代表着人族文化的传承。

    他就算未曾观测人道长河,也知道此四书一成,人族的气运必定又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杨拓仔细摸索着手中的竹简,他也是第一次完整的阅览这四部经典。

    在后世之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经典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早已不全。

    孔子虽著四书,却没有丝毫停歇之意。这一日,孔子问杨拓道“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旦夕祸福。”

    “先贤学贯古今,可识得易?吾闻上古圣贤有易道传下,可以测算吉凶,趋吉避害!”

    杨拓闻言,不由得一愣,他虽知孔子著有《易传》,却不知道他怎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

    于是问孔子道“汝为何会有此问?”

    孔子答道“吾也常读周易,然而其经文深奥简古,阅读起来十分困难,我若能著成一书,将其注解,对我人族必定大有助益。”

    杨拓闻言点点头,说道“汝之想法十分不错!我确实通晓易道,我学道之初,就跟随友人,学习了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

    “后又得文王传授周易,自此易道才算入了门。不过易道博大精深,易学难精。”

    “后又得伏羲、神农、轩辕三位圣皇指点,方才有所成就。最后,经过百余年苦修,方才融会贯通。”

    孔子听闻杨拓的易道乃是得传自三皇与文王,心中更是欣喜。盖因这几人,已是易道之大成者。

    尤其是天皇伏羲陛下,他创造的先天八卦,乃是一切易道之根基。

    若失先天八卦,余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梦幻泡影一般,触之即破。

    孔子郑重行礼,道“还请先贤不吝赐教!”

    杨拓也不推迟,就将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与文王周易,仔细传授。

    天下间有一种功德,乃是教化之德。孔子成道在即,杨拓助其成道,也可以分润一些功德气运。

    此事也不是损人利己,而是相辅相成。孔子虽得了传授,但是这易道不比诗书礼乐。

    易道已经触及了真正的大道,就算是孔子,也不是短时间能有所成就。

    杨拓在意的也不是《易传》,他真正在意的是《春秋》。

    易传虽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与春秋相比,显然春秋对杨拓的影响更大。

    杨拓自出火云洞,就定下了策略。他不希望参与到百家争鸣之中去,争鸣未必就是欢鸣,也有可能是悲鸣。

    杨拓的策略,就是将史家融入到其他学说中去。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所谓不争就是争,只要能将史家融入到其他学说中去,就可以借助其他学说来传播。

    那么,又有哪家学说能够与儒家相比?

    只要能将史家融入到儒家中去,史家就可谓是,立于不败之地。

    而《春秋》就是儒家之中的史书,只要杨拓助孔子著成春秋,则大事可定。

    因而,杨拓对于春秋的重视,还在《论语》之上。

    论语乃是儒家的根本,春秋则算是史家的根基。

    《易传》短时间没有结果,杨拓则要想办法,将孔子引导到春秋的编撰上去。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