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 外面就传来了禀告声,“太上皇,皇上和直亲王,懿郡王, 十三贝勒, 十四贝勒到了。”
“快要他们进去。”康熙的声音有点激动, 可见虽然面上不显, 但心里还是想念这些儿子的。
打头的是雍正, 这没什么好说的。跟在雍正后面的,是一位略显沧桑的中年男人, 皮肤被海上的太阳晒得黝黑, 脸上也多了不少褶皱, 但神情中的意气风华是瞒不了人的。
花了三年的时间训练水师, 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占领琉球, 打下马六甲海峡。直亲王战功彪炳, 意气风华才是正常的。
跟在他身后的是十三贝勒和十四贝勒,两人一样变黑了不少, 但相较以前更加健壮有力, 眉目间都是一往无前的锐气。
康熙看了忍不住颔首, 三个儿子都不错,虽然黑了也瘦了, 但胜利的光环让他们此刻如此耀眼。
雍正进来后, 先给太上皇和太后行礼,然后坐到康熙下手的位置。
直亲王三人跪下给康熙磕头,“皇阿玛,儿臣等人幸不辱命!”
“好好好!”康熙连道三声好,然后亲自扶他们起来, “吾家巴图鲁,当奖!”
“那可太好了,皇阿玛,我看中了您私库里那把长刀很久了,不如就奖给儿子?”十三凑趣道。
十四立刻跟着开口,“还有我还有我,皇阿玛以前那张弓,我已经能全部拉开了,皇阿玛可说了,只要我能拉开,就赐给我。”
“没问题,梁九功,还不给你主子们找出来。”康熙高兴得哈哈大笑。
随后他们又向太后和太妃们见礼,兄弟们互相问好。
激动过后,众人这才坐下来,开始说起了正事。
太后带着太妃们告辞,留出空间让他们说前朝的事。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女子为官,太后们参与朝堂,按说也不算什么了。
只不过太后她们都习惯了,就是让她们说,她们也不会有好的建议,与其无聊地待在这里,还不如一起出去消遣消遣。
洛霜随着她们一起出去,反正她该知道的,已经知道了,有卫其轩这个掌控大局的存在,她的消息比各位王爷还灵通。
平复了心情,直亲王开始说起海上的事。
“起初,招兵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资金充足,招来的人还能挑拣着把一些不适合的排除出去。那些人在水上训练得也很不错,可训练毕竟是在靠岸,水流较缓,适应起来很快。可真正等上了战场才知道,海上的风浪可大多了,不仅站立困难,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晕船。之前的训练不说完全没用,但效果大打折扣。”
“这样的军队拉出去肯定不行,不说打战了,就是出去兜一圈威慑一下,都要防着被人看出问题,然后被偷袭。还是十三想了一个法子,解决了晕船的问题。等士兵们适应之后,就在海船上操练起来。海上打战和陆地非常不一样,像冲撞,接舷战,还有下海弄穿船底这些基本的,都需要靠士兵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技能。这个不是短时间内能训练好的。我们在训练的同时,也让他们互相打配合,因为海上的不确定性,颇费了一番功夫,才做到令行禁止。”
“不过训练也是有成效的,在接触到海盗之后,伤亡非常小。海盗依赖他们的船小灵活,喜欢分散逃开,然后一次次骚扰侵袭,让人烦不胜烦。十四就带了一队人,专门追踪他们,然后各个击破。在扫荡了附近能藏人的所有岛屿后,算是清理了零散的海盗。”
“之后大炮造好后,我们就正式和琉球接触。那边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掌控者,虽然也有国王,但实力较弱,再加上人员复杂,不仅有当地的土著,也有明朝时期逃难过去的,大清成立后,去淘金的也有,这些人各自组成了一股势力,互相争权夺力。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倭人的轨迹,这些人在几方势力间左右逢源,借着商人的名义,占据了码头等交通要道。而且他们和那些被我们剿灭的海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利用大炮,我们仅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琉球,可治理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那里的人都是软骨头,你强硬他就妥协,然而背后小动作不断。而且一旦你表现出温和,他们就敢拿腔拿调,蹬鼻子上眼。”
“有一次,我们打进一个城池,是一个汉人比较多的地方,当地的城主居然想要拿那些汉人威胁我们,如果不退出,就把那些汉人杀光。当时儿臣是真的有点为难,毕竟大清汉人最多,要是被他们知道,我们在琉球不顾汉人的安危,势必会造成恐惧。再加上船上的士兵以汉人为主,有些甚至和琉球那些汉人,有着沾亲带故的关系。”
“还是十三弟机灵,假装妥协后,夜晚带着士兵突袭城主府,直接把城主斩首。那个城还挺大的,可城里的百姓过得苦,全因为那个城主残暴,横征暴敛,百姓们苦不堪言。我们从城主府抄了大量的黄金。”
康熙点点头,这事他知道,那些黄金后来都换成了粮食和布匹,重新运回了琉球,用来收揽当地的民心,已经雇佣当地百姓建设城池。
“百姓对于我们的到来,非常感激,也主动地把户籍改成了大清山城,开始以大清的百姓自居。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说大清官话,学大清的文字,最后真正成为大清的属地。”
“琉球那边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全部打下来后,儿臣三人很是杀了一批人,把地方军也杀得七零八落,成不了气候。剩下的人都不敢再反抗,至于之后,还要派过去的官员好好安抚,然后把当地的势力收服。”直亲王总结道。
康熙和雍正点点头,这些经过他们已经通过折子知道了,今天直亲王的讲述,让他们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两人就原本还有点模糊的问题,再次询问直亲王,比如细节上的势力如何划分,当地使用什么语言,对大清的感官如何,还有百姓的生活来源,阶级划分等等。
直亲王一一解答,十三和十四在旁边补充,等说得差不多了,就轮到了理亲王询问。
关于政治制度改革,文化入侵和经济制裁等方案,都是他在负责,也是第一次拿出来实行,他总要知道效果的。
直亲王想了想,不确定地看向十三,他之后就把心思放在了马六甲海峡,很少关注琉球了。
十三接触到大哥和二哥的眼神,默了默,他知道的也不多,只不过好奇了解了一点,“大概的情况还需要派遣过去的官员汇报,就我知道的,官府已经改用大清文字了,满汉两种语言。然后学宫里也开始教授汉学,另外,琉球第一家报纸已经开起来了,内容都是宣传大清的,大清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之类。并且街上增设了很多读报的地点,每天都有人在那里给不识字的百姓读报,让他们对自己成为大清子民产生认同感,并且知道成为大清百姓后,能过更好的生活。”
卫其轩点点头,“报社和官员是第一批入驻的,只要持续不断地洗脑,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在变好,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另外那边的良种确实不错,又有许多这边没有的蔬菜和水果,目前食物加工厂已经办起来了,加上那边棉花种植非常方便,阳光充足,还有橡胶等非常实用的经济作物,相信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理亲王点点头,把攫取到的信息记下来,打算回去好好琢磨一下,把之前的计划再完善一番。
见这一截过去了,直亲王又开始说起马六甲海峡的事,“那边会更复杂一点,当地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和琉球不一样,他们都是善于海战的,而且相当部分都是海盗转变而来。其中有一个鲨鱼帮的组织,就有上百条大船,其下青壮年超过了万数。他们盘踞在交通要道上,收取过路船只的费用,另外他们也做烟草和□□的生意。”
□□这东西,大清已经有了,只是海上贸易风险极大,之前大清又禁止民间海贸,所以流传过来的是比较少的。
但经过洛霜和卫其轩的提醒,雍正等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的危害,在大清范围内禁止□□的出现。
一旦发现,就直接抄家灭族,为了让百姓们知道其危害,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举报,他们还在每个地方,都展示了吸食□□的后果。
在这样的有力打击下,□□在大清的版图上几乎灭绝。
不想这会儿又听到了这玩意儿。
“□□?都卖到什么地方?卖得多吗?”雍正追问道。
“挺多的,鲨鱼帮□□控制自己的帮众,然后让他们去自己的家乡售卖,并发展下线,范围波及整个沿海。他们利用□□的暴利,不仅配备了新式的武器,还收揽了大笔的金钱。我们在大鲨鱼帮的时候,就发现一直会有当地的百姓骚扰我们,并且给鲨鱼帮传递消息,虽然没带来多大的困扰,但也给了鲨鱼帮的头目一点时间,让他们跑了。最后鲨鱼帮打下来,我们在仓库里发现了大量的□□和金银,但一些重要的资料不见了,这给我们打击其他势力,造成进一步的麻烦。”
鲨鱼帮不是盘踞在马六甲海峡附近最大的势力,确实是最顽固的,因为至今还没找到他们□□的来源,这个不摧毁,他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发展帮众。
毕竟□□这种东西,一旦染上,就再也离不了了,而且意志再坚定的人,都不能与之相抗。
卫其轩敲敲桌子,“如果找不到来源,那就说明一点,那是他们自己造的。这东西其实并不难造,只要种植一片罂粟花,然后提取,很容易获得。大伯可以写信,让那边的人根据罂粟花的习性找种植地。只要把这个摧毁,再截断他们的商路,很快就能显出原形。”
无论鲨鱼帮的头目隐藏在哪里,只要没了□□的供给,他手下的那些人就藏不住了。
直亲王脸上闪过一抹恨意,“好,就是放火烧山,也不能放过他们!”
继鲨鱼帮之后,直亲王又和其他势力对上了,那些人自己也争权夺力的厉害,但面对大清水师这个外来的势力,是更加防备的。
哪怕被直亲王等人打下来后,成为了俘虏,他们都能偷偷搞事,给别的势力,甚至是敌对势力传递消息。差点让直亲王吃亏,好在他们三人是经过严格教导的皇子,和那些野路子是不一样的,军纪和军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才没让敌人渗透进来。
后来直亲王才知道,原来这些势力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是因为他们手下的人,牵扯不清,因为这附近海域的连年不安稳,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导致老百姓们习惯了朝三慕四。
今天可以成为你的手下,明天也可以成为他的手下,甚至帮你做事的时候,也顺便帮他做点。
不是本地人,你都分不清他是属于哪一个势力,或者是自己拉了一些人,自成一派。
这也就算了,百姓们为了分散风险,会让家里人加入不同的组织,再加上他们婚姻观念,家族观念的意识薄弱。
很多男男女女凑到一起,享乐过后生下孩子,就随便找个收人的地方一扔了事。
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孩子也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说不定转个身,还能碰到自己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说他们有感情,为了抢占地盘,可以直接干仗。说他们没感情,又可以为了所谓的亲情,瞬间反水。
总之,极其地复杂!
他们不能拿大清的百姓来类比,在大清,你掌握了父母去威胁孩子,或者掌握了孩子去威胁父母,大体是可以的。
或者你说服了一个宗族的族长,他会带着全族人来投靠你,因为在乎族里的人,大家都会认同不背叛,不然连累别人遭遇,会成为一族的罪人,死后都不能进入祖坟,这是很严重的惩罚。
可在马六甲那里是行不通的,他们下船是百姓,上船就是海盗,可无论在船上还是船下,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很少有人会考虑身后事。
所以能维系关系的唯有感情,可感情这东西,又是最不把稳的。
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直亲王是真的吃了几次亏,才摸清楚了当地百姓的思维观念,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才让后面的战事变得顺利。
可打下来之后的治理,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首先,就要让他们分批聚拢在一起生活,不能让他们乘船四处漂泊。其次,文化入侵和经济管控也要跟上,最后是下一代的培养,只要让下一辈的孩子们,说大清的话,看大清的文字,认同大清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让大清在那块地图上扎根。
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在此之前,军队就不能撤出,也必须有厉害的官员就任。
好在不破不立,在直亲王的火炮下,那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重新建立虽然需要时间,但阻力也相对会较小。
直亲王讲完,就轮到九阿哥了。
这五年间,他一共出海三次,即便没出海的时间,也依然在厦门和广州等地筹备海关。
虽然真正的建交要从今年开始,但之前来往的船只已经不少了,以往的十三行已经不适合现在海贸的发展,海关建设势在必行。
“我带回来的那些物品就不多说了,等整理好会给皇阿玛,四哥和二哥呈上详细的名单和用途,你们斟酌着使用。如果有特别好或者特别需要的东西,可以记下来,我让人重新购置。我想说的是,西方确实和弘盼说的一样,开始进入了工业蓬勃发展的阶段。有一种珍妮纺纱机的机器,能造出大量的棉麻布。我想办法买了一台,研究过后发现,比弘盼媳妇弄出来的还差了不少,暂时不用太担心。那机器我也带回来了,笨重得很,也很大,用起来其实很不方便,要好几个人一起操作。”
“后来,我发现了其中有一家工厂运用上了蒸汽机,那是可以带动机器自动运转的东西,目前看效果很差,比人力还差,因为运用途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改良的,给他们一点时间,蒸汽机一定能发展得更好,这个我花了很多钱,找到了设计的人,买来了图纸。弘盼侄儿不是一向擅长这些,你可以看看。”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递给卫其轩。
卫其轩接过,看了一眼,确实是蒸汽机的图纸。
目前上面的构造,还是比较落后的,原理也没完全吃透,只有一个大致的模型。
他拿出纸笔,就着这张图纸,修改了一下,就做出一个还算完善的新图纸。
根据这新图改良,能把原先有的问题都去除,真正运用到生产上。
画完之后,卫其轩递给康熙,“蒸汽机是动力系统,它能循环往复地使用,比人力节省很多时间,能大规模地带动机器,生产产品。另外,这一种自动动力,可以做到人力做不到的事,如果运用到拉车上,不仅能提高运速,也会比人力和马匹运送得更多。缺点是离不开锅炉,所需要的原料也多,而且工作途中,容易出现断层,稳定性不够。”
虽然这样说,但康熙等人已经听出了其中巨大的能量。
康熙皱眉,“照你这么说,工厂有了这个作为动力,就不需要人工了,那可不行。”
要是工厂不需要工人了,那会有多少人失去工作?这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办了五万家以上的工厂,招收的工人超过了六十万,要是换成了机器,那这六十万人该怎么办?
“这个倒不用担心,产业升级后,会让工厂扩大,需要的工人反而会更多,只不过由以前的力气活,变成了更加需要脑子和动手能力的工作。而扩大生产就需要能源和市场,能源不能仅从大清的土地上挖掘,不然有再多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地盘。至于市场,九叔不是已经打通了西方各国,把产品倾销给他们,也是一种方法,再加上南亚和东亚,只有产品不够的,不存在没人购买的情况。另外,美洲那边还有大片的广阔土地,无论是材料来源,还是市场都是不缺的。”卫其轩道。
此时的北美洲还是英属殖民地,也差不多是这时候,北美将发表独立宣言,脱离英国的掌控,再过不久,就会成为独立的国家。
可独立之后,不代表就安稳了,还有连年不断的战争,大的像南北战争,小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小规模对抗。
在这样的局势下,是外来势力插手的最好时机,也是他们能获得地盘,打好合作的关键时期。
战争意味着摧毁,也意味着大笔大笔的金钱,所以他们自己生产的商品压根就不愁卖。
康熙点点头,“你们有规划就好,至于这个蒸汽机……之前弘盼说这个可以作为交通的动力?”
“没错,等研究出来,就可以在交通上推广,到时,从南到北,就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半月可达,目前的海船靠的还是人力,等又了蒸汽机,速度能提高好几倍。”卫其轩道。
康熙点点头,“那你们可得快点做出来,出来后,我这个老头子也坐船出去溜达溜达。”
康熙从来不是闲得住的人,以往他还是皇帝的时候,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京城就不错了,不是南巡就是北巡,安抚完蒙古,还要安抚江南,累就不说了,关键是耗时。
等到交通的速度提上来后,他出行就更方便了。
这几年因为大清的大力发展,他不得不在京城坐镇,骨头都痒了。
卫其轩点点头,“皇祖父放心,顶多三年,就能让您坐上蒸汽火车和蒸汽轮船。”
这个规划他早已做好,只是之前的任务更要紧,所以把这方面排在了后面。
再加上原本的大清还是小农经济,如果不经过时间过渡,很容易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像当初的英国一样,造成羊吃人的惨剧。
现在看,时间差不多了,也不能再等了,西方已经有了蒸汽机的雏形,他们再等下去就难免落后。
之前卫其轩也考虑过,是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把电发明出来,这样就能比西方提前好几十年。
可随后卫其轩就放弃了,没经过前面的积累,工业建设会出现断层,短时间内可能没什么,可时间长了,是缩短工业的寿命,揠苗助长从来不是好词。
而且卫其轩自信,只要大清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凭着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百姓,他们的进程一定不会比西方差,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九阿哥见这玩意儿确实有用,忍不住心情激动,“那看来我是做了一件好事,不枉费我花钱上万黄金,才弄完这玩意儿。”
“是的,非常有用。”卫其轩笑着道,“之后九叔搜集西方物品,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吧。对了,未来无论是欧洲大陆,还是美洲,亚洲各国,战争和动荡将不可避免,如果有机会,九叔大量招揽人才吧。”
“招揽人才?”九阿哥一愣,“我们的人才比他们更多。”没这个必要吧?
更何况,那里的白种人和大清的黄种人完全不一样,肤色,语言,甚至是五官差距明显,就算招揽来了,也不一定被本国的百姓接受。
“招揽人才有两个目的,一是发展自己,二是减弱对方。”卫其轩道,“至于百姓们不接受的问题,汉文化是最包容的文化,纵观历史,包括大唐和我们大清,都不算汉人,在关外的时候,我们满人的五官也更加突出,经过一代代的满汉通婚,长相方面已经分不出明显是满人,还是汉人了。”
就拿雍正来说,雍正的父亲是康熙,康熙是满人吧?然而康熙的母族佟佳氏,严格来说,其实是汉族,只不过早期就投靠了满族。
所以康熙其实是有汉人血统的,而雍正呢,太后乌雅氏的父亲虽然是满人,但她的母亲却是真真正正的汉人。
所以雍正无论从父亲还是母亲的角度,都有汉人的血统。
只不过这个年代,不会考虑母系的遗传,说是满人还是汉人,说的都是父亲这一脉。
等西方的人才来了大清,会不会与大清的百姓联姻,这还是其次,重要的是把他们弄来发展自身的实力。
二战后美国能崛起迅速,一方面是远离战场,又狠狠发了一笔战争财,另一方面何尝不是二战期间,大量的人才去了美国躲难,导致美国的人才大爆发,进而一次次推动工业进程。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以后九阿哥的重心将转到这方面上来。
之前,他的目标一直是良种,然后是工业成果,可这两项目前已经进入了大清,并且在大清的发展反超了西方,剩下的只剩下人才了。
九阿哥点点头,“我听弘盼侄儿的。”
“还有能源,”这时候,十五阿哥插了一句嘴,“我和十二哥负责找能源矿,虽然大清的矿藏很多,也很丰富,但这些是会挖完的,趁着他们都没反应过来,大量占据能源也是重中之重。”
“这个我知道,老十就在处理这个事,不然他也不会和我分开。”九阿哥道。
他们航行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岛屿,有大量的煤炭,那个岛挺大,岛上也没什么人。
十阿哥就带着人留在那里,准备挖矿,并进行基础的建设。
他在回来之前,本来想拐去那里接老十,可想到后面跟着的外国使臣,怕他们发现那处岛屿的位置,就没过去。
不过他已经给老十去了信,回来之前也接到了老十的回信,信上说,他还有两日就到。
“煤炭?有多少?”卫其轩询问道。
蒸汽机燃烧煤炭当然是最好的,不仅是蒸汽机,就是之后的电力,也是以煤炭作为主流。
“粗略估计,超过了一万亿吨。”九阿哥道。
那是真的不少了,相当于大清的土地上的煤炭含量的五分之一,按照这个规模,用上百年都不成问题。
至于具体的情况,还得等十阿哥回来才能了解详情。
说到这个,十阿哥是真的办事马虎,都不知道给京城传递一个消息,如果不是知道他本人就是这个大大咧咧的性子,雍正不得以为他想把那座煤岛据为己有啊!
九阿哥看到四哥的脸色不好,顿时心里也着急,他也是大意了,怎么没想到老十是个不靠谱的呢。
早知道他就自己先写了折子传回来好了,好在他今天提了一嘴,不然等老十回来,皇阿玛和四哥才知道,老十就惨了。
说完了海边的事,康熙就把视线转向老三。
之前他们回来,也只是简略汇报了一下,其他皇子们是不知道的,正好现在都在,大家都说一说情况,让每个人心里有数。
老三刚刚还在看老九和老十的热闹呢,见到康熙看他,不明所以,咧开嘴露出大白牙。
康熙看了伤眼睛,这个老三,怎么比老十还不靠谱?
看什么看,让你报告情况!
老三迷茫,皇阿玛瞪他干什么,难道是让他发表意见?说什么?批判老十的不对吗?
这个他可以,马上张口就要数落老十。
理亲王轻咳一声,打断他的漫无边际,提醒道,“老三,你那边养老,教育,医疗和育儿发展得怎么样了?这些年,皇上,宗室和老九那里,都为你提供了不少资金,说说现在情况怎么样?”
老三眨眨眼,明白了这是叫自己汇报的吧?
他心里犯嘀咕,三天前他回来的时候,不是说了一遍嘛,老四那个龟毛的性子,问的可细了,恨不得知道每一分每一厘都花到了哪里。
怎么现在又要他说,有什么好说的?
然而这话他不敢说,老四板着脸的样子,比皇阿玛还吓人。
他喝了一口茶水,润润喉咙,然后老实的道,“根据之前弘盼侄儿的规划,皇上和宗室给的钱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做了投资,一部分使用,一部分成立了基金,像皇家教育基金,皇家养老基金,皇家新生儿抚养基金,以及皇家医疗基金等等,都是从这一部分出。这个我就不多说什么了,基金这个是分开管理的,每个基金都有负责人,他们利用这笔钱投资,然后按比例每年拿出多少投入到相关的活动上。”
基金会的成员,都是皇室宗亲,姓爱新觉罗的,男女都有,有和皇室关系亲近的,也有比较远的黄带子红带子,但他们成为基金的负责人之前,都通过了皇室的同意培训和考核。
这其中就有一位是洛霜熟悉的,嫁给恭亲王常宁第五子辅国将军卓泰的吴苏氏慧珠。
慧珠选秀的时候和洛霜一个房间,当时她就表现出了足够的沉稳和智慧。
可惜她的运气不太好,虽然成了卓泰的嫡妻,可卓泰的身体实在一般,两人成婚后没多久,卓泰就病了。
好在那时慧珠怀孕了,虽然只生下了一个格格,但随着这几年的变化,格格也和阿哥一样重要了。
之后卓泰病逝,慧珠守了三年孝,在那三年,她开始尝试接触经商,因为想要给女儿攒嫁妆,所以她把自己的嫁妆整顿一下,开始积极的投资。
接触的多了,对于各种商业模式,她了然于心,出孝后,就进入了皇室开创的培训班,并顺利毕业,目前已经是医疗基金的负责人了。
而所有的这些基础,都是皇家人,有姓爱新觉罗的男人和女人,也有嫁入爱新觉罗,或者驸马郡王等。
“做投资的那部分,你们也知道,都是比较稳健长久的,但目前还看不到收益的,所有我就不说了。现在说最后那一部分的资金运用到了哪里?从养老开始,这是大头,全国一共兴建了三千所养老机构,最好的就是皇家养老院,那个耗费巨大,占到了养老金的一半。剩下的大头是最低等的六等养老院,只能保证六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吃喝住等日常所需,其他娱乐等活动,都是当地官府组织,或者商人捐钱促成。”
“而中间那四等,耗费的钱财倒是比较少,我们出了建造房屋的钱,剩下的都有老人的子女和当地富商包圆了。因为建房子不需要多少,剩下的能支撑养老院运行三年之久。等三年后,基金和投资就陆陆续续有回报了。”
说到养老的问题,其实是这四项中最好解决的,因为大清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超过六十的都是少数。
所以六十以上的老人没有想象中的多,再加上六十以下还有行动能力,一般这样的都能在家里帮儿女一些忙。
可过了六十,无论是身体和精神都跟不上,再加上一些病痛,躺倒的居多。
所以养老院的出现,确实是解决了子女的负担了。
以前,家里有一位老人病了,就需要媳妇贴身照顾,完全走不开。
现在媳妇也可以出门挣钱了,老人就没法照管,有了养老院,只是多花一点钱,能把老人照顾好,再好没有了。
再加上报纸的宣传,让百姓们潜意识里就觉得,你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就是舍不得钱,就是不孝顺,所以百姓都愿意送养老院,并且愿意给相对比较高的费用,并且在休息的时候积极带着孩子去看老人。
而为老人养老是善举,当地商人想要一个好名声,支持养老院的建设,投资一笔钱,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事。
这笔修桥修路更容易获得百姓的称赞。
再加上,养老院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官员的考核项目之一,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官声,还是为了升迁,官府对养老院也会格外重视。
所以这一项是进行的最好的,目前大清九成以上的六十岁老人,都进了养老院。剩下的那一成,是家里有钱,儿子儿媳孝顺,想要亲自照顾,这没什么好说的。
康熙听完,忍不住激动的拍手,“好,好啊,老有所依,这是多好的事啊!”
虽然听了不止一遍,但每每再听,康熙依然觉得心潮澎湃。
百姓能吃饱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就是帝王的终极梦想啊!
现在大清实现了其中一项,虽然这个老,是要等到六十岁以后,但依然是一项仁政。
康熙欣慰的看着老三,再也不嫌弃他了,“做的好,切入点也选的好。”
老三有点嘚瑟,被皇阿玛夸了,真是难得的体验。
他五官飞扬,然后不小心瞄到二哥和老四,就见二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老四面无表情,他立刻端正起来,老老实实的道,“然后是教育,这个排在养老后面。”
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按照大清目前发展的速度,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识字的百姓和高精尖人才。
百姓识字了,才能进入工厂,更好的工作,而高精尖人才,才是推动大清发展的动力,光卫其轩一人,就是累死他,一辈子也做不了多少事。
更何况明面上卫其轩还是个病秧子,日常就缩在家里,除了写计划,就是写资料,多的一概不管。
实施层面都得他们和朝臣来,可不得多点能理解卫其轩意思的人才嘛!
这高精尖人才,毫无疑问肯定是从第一小学,第一中学大学,以及全国各地的官学出。
虽然这样可能会有垄断教育的嫌疑,导致教育资源的不流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清需要人才,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让这些人成材。
那能波及给百姓的,就是识字的任务,等他们识字之后,才有机会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人,进入官学,享受优质的资源。
在他们大部分都不识字的情况下,谈可能出现的天才,都是白塔。
“整个大清一共建立了六千所小学,五百所中学,中学毕业后,如果突出的,可以考官学。”老三道。
这六千所小学,只是教基本的认知,其中有一半是招收孩子,让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学起,这是正常的入学。
而剩下的一半是扫盲班,或者说,培养扫盲的夫子。
这些学校三个月为一轮,每一轮都培养大量的夫子,等他们学会后,就分配到各个乡下,交百姓们认字。
所以,这才是教育支出的大头,培养认字的夫子,然后聘请他们教学,所花费的钱财不是小数目。
可效果也是斐然,不过短短几年,大清的百姓已经能认识一些常用字了,至少出门不担心路标,签契书也不担心被骗了,而进入工厂后,也能看懂教导的册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