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0章妥协
    “陛下提出来的南水北调或者东水西引的工程,可以作为第二期的目标,用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来逐步完成。

    譬如可以先将现有的大运河开发支流,继续向凉州、并州和幽州等地延伸。

    还有东北那边河流众多,从那边往辽州一带引水,要比从南方调水工程量小很多。

    当然仓促之间,臣也不可能想出时分完善的计划来,陛下可以委派工部相关人员,对于西北地形和水利情况,进行详细的测量和估算。

    到时候再汇聚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陛下以为如何?”

    水利工程并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彻底定下来的,荀爽一向务实,自然不可能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了。

    “很好,既然荀卿同意修建水利工程,过两天朕重新召开会议,另行商议。”

    当然荀爽此来更多的是表明他的态度,献计献策还都是其次,遇到皇帝松了口,众人都松了口气。

    这几年刘志行事越发的难以琢磨,尤其是病重之后,做起事来不再像当年一样不疾不徐,谋定而后动。

    他现在担心自己的身体无法长寿,有很多事情都想急于把他做完,以至于急功近利,有些脱离大汉如今的实际情况了。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君主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哪怕之前他的政策再英明神武,现在也有可能会把国家带到沟里去。

    陈蕃和荀爽等人,都已经敏锐的发现了这个苗头,心中虽然隐隐不安,但以刘志如今固执的性格,又不好下力死谏。

    毕竟刘志所做的这些决定,出发点都是好的,政策也不是说不对,只是操之过急了些。

    就像一个半大的少年,还没有长大,就被急着拉上了战场去打仗,他再厉害,也缺乏经验和应变能力,结果自然也十分危险。

    荀爽走后,第二个进宫求见的是陈寔,很显然,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陛下,老臣愿意带人去西北勘探地形,看看情况到底如何,该不该修建这些水利工程。

    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去修建,才能既符合国情,又能达成目标。”

    也就是说,到现为止,陈寔依旧没有表态,但以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自然是用事实说话了。

    一切的争论在他的眼里,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半点基础,因此他的意见就是,只有调查清楚了,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勘探工作肯定是要做的,不过陈公有更重要的事情,就留在京城给朕帮忙吧。

    把勘探交给年轻人去做,他们也需要多磨练才是。”

    陈寔也不坚持,立刻拱手听命,刘志却撇开西北问题不谈,顺势说起了东北情势。

    他这个东北总督的头衔,虽然说是正二品,到却实实在在是个临时职位。

    即便这次正式下诏书将他从涿州调了回来,可却依然没有个正式的称呼,就这么不尴不尬地吊着。

    不过陈寔本人丝毫也不介意,反而泰然自若,大方面对,对他来说,只要能为国家出力,什么品级职务都无所谓了。

    这一点,让许多人都佩服不已,满朝文武,除了他之外,又有几人能做到一心为国的。

    接下来,陈蕃终于姗姗来迟,他的立场很简单,基本上介于两者之间,认同刘志的计划,只是要求将工期推后拉长……

    当然,也不可能像朝廷上那个官员所说的,要等个一二十年的时间再进行,最多只是推迟三五年罢了。

    而且最好是分段式修建,一点点稳固下来,同时鼓励西北边民自救,为他们在政策上大开方便之门……

    两天后,刘志再次召开了朝会,不管他们心中是否赞成,表面上朝中大臣们基本统一了口径。

    对于这个结果,刘志自然乐见其成,两百年的持续旱灾,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水土流失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

    最重要的不是马上修筑水利工程,而是提高所有人的重视,然后有意识地保护西北环境,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廷上下算是再次领教了皇帝异常固执的一面,尽管他没有强行下令,但却用自己的方式,逼迫他们让步。

    明明不甘不愿,搞到最后却个个都积极出谋划策,十分踊跃,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件事情对朝廷造成的压力。

    皇帝一句话,伤脑筋的却是他们,调集民夫,准备材料,筹措粮食……哪一样简单得了。

    由陈寔出面,在工部和户部挑选人手,对西北水文和地理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勘察。

    这个勘察队汇聚了大量当年参与大运河设计的工匠,他们在勘测和设计路线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年曾经跟随着陈寔,踏遍了中原的千山万水,虽然当时刘志已经规划好了大路线,但具体的方案依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采取的分段齐头并进的方式,多线同时开工,这对总指挥陈寔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若不是他从工匠中培养了一批务实肯干的基层官员,又如何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现在,这批工匠在陈寔的提拔下,都已经成为工部的骨干,老上司发了话,一声令下,用最快的速度就组建起来。

    去西北地区,可与中原大不相同,那里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多变,山川戈壁都是无人区,极其具有挑战性。

    勘探队分为十二个分队,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段,这些地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心挑选。

    分布于幽州,并州,凉州,西州,匈州、乌州,和辽州等等境内,其中西州和辽州是重点。

    至于更远的康州和宛州,根本不用考虑,那边已经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雨水充沛。

    即便有旱灾,也不可能长达一两百年。

    而凉州和并州、幽州等地,水资源虽然不如中原丰富,但又比西北其他地区好得多。

    何况大运河最远已经延伸到长安,再往前不远,就进了凉州,幽州的涿郡本就通了运河,再往前修一截,也花不了多大的代价。

    相对而言,并州要麻烦一点,但好在并州的水资源还算过得去,实在不行从汾水引沟渠过去,也算是能解决部分问题。

    最难办的还是西州和匈州,路途遥远,不可能从中原引水过去,那样成本太高了些。

    只能在雪山上打主意,既然连续干旱,那么也就意味着温度升高,雪山的冰雪会大量的融化。

    如果能想办法把这些雪水都利用起来,应该可以解决饮水,再提前干预,尽量将现有的湖泊和绿洲保存下来。

    早在西汉时期,西域那边就已经开始修建坎儿井,刘志在稳定西域局势之后,对原始形态的坎儿井进行了合理改造,然后大力推广。

    因此西域那边的饮用水,主要都是靠的坎儿井来供应,这个优势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但即使到了工业发达的现代,解决西北饮水问题,依然是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专家们曾经提出过多种方案,例如引渤入疆,或者引藏入疆,以及扩大南水北调工程等等。

    但最后这些计划没有一个真正实现的,原因只有一个,也是现在这些大臣们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成本实在是高得惊人。

    即便是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国家,也无法负担得起。

    不过刘志倒觉得,引藏水入西域,或者可以考虑,在现代曾经有一个叫做红旗河的计划。

    就是从西藏与新疆交界的边缘水入新疆,利用两边的海拔落差,让水自己流过去。

    整个工程量,的确要比其他计划小得太多了,但在后世却遇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最后导致了这个红旗河计划搁浅。

    这个问题就是新疆的沙漠化,水从新疆通过,一进入浩瀚的沙漠,就直接陷了进去,根本不可能通得过。

    而在沙漠中修长距离沟渠,在技术上又难以过关,最终导致红旗河不了了之,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个世纪骗局。

    但搁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这个问题却迎刃而解,毕竟此时的西域地区,绿洲遍地,水草丰美,沙漠面积与后世相比,要少了太多。

    本来这些事情刘志是不太清楚的,即便是在前世,他也没有认真关心过,只是隐约听了那么一点。

    这些日子他殚精竭虑,每日都在地图前认真的观察和思索,越看越觉得绝望,难道西域的水源问题,就真的没办法解决了吗?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日他临睡之前一直都在观看地图,迷迷糊糊睡着了之后,突然之间惊醒过来。

    “张让,快给我拿纸笔过来。”

    值夜的张让听到他的呼唤,立刻训练有素的,用最快速度给他把东西递了过来。

    刘志兴奋地在纸上挥笔疾书,一会儿之后又爬起来去看地图,边看边写,神情中透露着兴奋之情。

    半晌,他终于把梦中所见记录下来,忍不住拿着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张让,朕太高兴了,这真是天助我也!哈哈……”

    虽然不明白皇帝是为了什么事情,但这并不妨碍张让由衷地陪着他一起开心。

    “陛下洪福齐天,自有天帝庇佑,自然能够遇难成祥了,哈哈……”

    两人高兴了一阵子,刘志错过了瞌睡,看看天色还早,干脆起来和张让唠嗑。

    自从那年他病危之时,张让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寻到朝歌去看他,刘志感动之余,便将他留了下来。

    最开始只是个中黄门,现在已经升到内监的位置上了,但职责却没变,还是贴身伺候刘志。

    这次他重回宫廷,和以前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再热衷于权力和财富,只是安安静静的待在刘志身边,永远都在等候着他的吩咐。

    他的家人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孑然一身活在这世界上,在他的心中,刘志就是他的天,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最后一位亲人。

    而刘志也早已习惯了他的陪伴,看着面前明明比自己还小一岁,却满脸沧桑的张让,感慨道。

    “张让啊,你说说,要是我还是那个蠡吾侯,当年也没有娶梁家女儿,那现在我们又该如何了呢?”

    想了想,张让才回答,“蠡吾县虽然是个小地方,却也出产丰富,陛下过个丰衣足食,还是大差不差的。

    如今估计也早就儿孙满堂,每天出去打打猎,享享天伦之乐吧。”

    他所说的也正是一些普通皇族县侯所过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悠游自在,虽然没这么尊贵,但日子却过得不要太舒服。

    当初刘志刚刚穿越,从病榻上醒过来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张让,听说自己是个皇族县侯,还很是窃喜了一场。

    以为可以从此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谁知却是被梁太后亲点了妹婿,从此踏上一条风云激荡的不归路。

    也说不上后不后悔,毕竟在当时,他也是身不由己,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如果他没做上皇帝,那么今日的大汉,是否已经如历史上一般,外忧内患,处于崩溃的边缘。

    可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刘志与张让也只是偶然感慨一下罢了。

    “去搬个炭炉子来,我们俩打个火锅,边吃边聊。”

    身为皇帝,无论想吃什么东西,只要这个时代能够办到的,都能实现。

    因此他在二十几年前,就把火锅这种全新的烹饪方式,在京城中推广开来。

    如今已经成为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上到下都十分热衷的美食。

    陛下兴致高昂,张让更不会阻拦了,这次回来,因为刘志身体不好的缘故,以前无辣不欢的他,已经很少再吃辛辣菜式了。

    偶尔打个火锅,也都是清汤底料,根本就不过瘾。

    因此他特地吩咐,“上点儿微辣的,解解馋。”

    关于他的饮食起居,张让经常与负责他健康的太医沟通,自然知道他已经可以吃少量辣椒,于是便没有表示反对。

    火锅准备起来十分容易,宫中有熬好的底料,十几个配菜一端上来就可以直接开动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