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一章 总有奸臣想害朕
    <sript><sript>

    王禀心心念念的朝廷,此时却再次大乱了。

    先是出使大同的太宰王黼回到东京城,带回了正乾皇帝要求转给教主道君皇帝的话“(赵佶)管不好河东路,朕来管!”

    徐泽明摆着就是要吃下河东路,并且明确表达了不想再跟大宋谈判的意思。

    面对这样的局面,教主道君皇帝赵佶能够做出的选择却少之又少。

    要么,奋起反击,诏令全民抵抗侵略,誓死捍卫大宋王朝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然后,坐等还在京东路的徐泽率大军攻入开封府。

    再由下一任皇帝赵桓下诏宣布前任为祸天下二十余载的种种罪责,并请求大同“帮助”大宋清理国内的奸臣,报酬就是河东路,甚至还有京东西路、淮南东路……

    要么,果断割肉,承认自己确实管不好河东路,请求强大的大同“义务”帮助大宋清理门户。

    并向天下公布这些北汉余孽贼性不改,靠着大宋朝廷的多年供养,个个肥如蛆虫犹不满足,还一再违抗圣旨招惹强敌,欲要把大宋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要么,装痴卖傻,既打不过大同又管不了臣子,索性不管不问坐视河东路陷落。

    然后,等大同吃饱喝足了,再乞求伟大而仁慈的正乾皇帝放过大宋。

    或者,继续割让京东西路?

    没等慌乱的赵宋君臣讨论出一个章程来,谭稹、童贯两任河东路宣抚使就联袂回到了开封府请罪,带来同军已经攻进太原府的消息。

    谭稹逃得很果断,也不清楚太原府现在究竟有没有被同军进攻。

    其人只是依据同军以往战例,推测同军肯定早拿下了寿阳、榆次两县,应该正在攻伐阳曲县。

    得到了这个消息,赵佶反而解脱了。

    以同军的恐怖的攻坚能力,如果现在就已经打到了太原府,朝廷就算想救援也根本来不及。

    怕是救援兵马还没有完成集结,阳曲县城就已经被同军攻破了。

    治所阳曲县都没了,还用纠结要不要救太原府么?

    太原府若是没了,河东路也不用再考虑。

    多好,乐得轻松!

    反正保不住,还不如拱手送给大同。

    说不定徐泽一高兴,就退兵回燕京了呢?

    不过,太原府毕竟还没有传来陷落的消息。

    河东路三府十四州八十一县,同军现在最多也就拿到了小头,还有大半的府州掌握在朝廷手中,徐泽也未必能够一口吃得下。

    教主道君皇帝头脑清醒得很,这种形势下,即便要割地求平安,也绝不能由他这个天子提出来。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一任宰执班子基本废了,没人能背这口锅。

    王黼、白时中都在养伤,还上不了朝。

    蔡攸和梁师成肯定愿意背锅,但以二人名声和能力,怕是圣旨还没出开封府,就能把事情搞砸。

    剩下的王安中、赵野、李邦彦等人更不用考虑,完全不够格。

    到了这个时候,教主道君皇帝越发怀念蔡京了。

    鲁国公仍以待罪之身为由,窝在府中不肯复任。

    赵佶准备再去一趟鲁国公府,亲自请其人出山。

    没有这个老臣把控大局,很多事情就必须由他这个天子顶在前面,太棘手了。

    当然,宰执班子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

    至少御前会议少了几个人扯皮,就简单了很多。

    经过剩余宰执的讨论,教主道君皇帝最终拍板,再次向太原府派出了使者,以传达最新的诏令

    以知太原府事张孝纯为河东路宣抚副使、经略使,全权处理河东路招诱大同应州百姓引发的两国危机。

    以太原府兵马总管王禀为河东路兵马副都总管,协助张孝纯处理河东事务。

    天子还重申宋同两国刚刚签署的协议,要求张孝纯约束好治下官员,与大同睦邻友好,尽力配合同军搜寻应州百姓,勿要再擅起战端。

    此策虽不完美,但总算将割地求和的锅甩给了臣子。

    至于临阵逃跑,致太原府陷入危机而不顾的童贯、谭稹二人。

    尽管有一些臣子扇阴风点鬼火,对童、谭二人喊打喊杀,但英明睿智的教主道君皇帝却没有昏头,尽皆将这些弹劾挡了下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别的臣子或关心自己的权势和利益,或是真的关心大宋的江山社稷,谭稹和童贯却是只知道关心教主道君皇帝的诚臣。

    自逆子赵桓公开上奏表达对自家老子的不满后,朝堂上的政治氛围就有些诡异。

    尽管没有任何臣子上书支持皇太子,但御极二十余载的教主道君皇帝早已经练就了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

    朝中不对劲!

    总有奸臣想害朕!

    这个时候,赵佶迫切需要童贯和谭稹这样只关心他个人安危,而不是什么江山社稷之类狗屁口号的臣子,更需要谭稹带回的六千精锐兵马。

    所以,童贯和谭稹二人一个都不能处理。

    不仅不能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事后,他们已经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还要继续掌握要职,并为教主道君皇帝掌握兵马,以保证大宋的天不会变!

    太原府治所阳曲县城头。

    张孝纯和王禀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升官”了,就算知道了,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同军第三军兵出平定军,相继攻下寿阳县和榆次县后,已经到达阳曲县城下了。

    谭稹带走大部分兵马后,阳曲城中便只剩下了三千掌握在王禀手中的本地禁军,完全不够用。

    城中有百姓两万人,即便临时征召青壮,数量也有限。

    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王禀只能征发城中十五岁以上,六十岁的百姓,尽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

    为了应对天长日久的围城战,还将存粮实行军事管制,按人头每日供应。

    这样一来,守城的人和粮食倒是够了,但“兵员”素质就完全不够看了。

    看着远处同军有条不紊地筑营,即便是不知兵的张孝纯也知道攻守双方的军队素质相差太大,但大战将起,其人却不能说丧气话。

    “正臣,要打仗了,分配任务吧。”

    战场上开不得半点玩笑,王禀自不会客气。

    “相公,请回衙坐镇并调度民夫和物资,城上交给末将就是。”

    “好!”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