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二章 好感
    <sript><sript>

    年轻人间,最受关注的,大多数是年轻人间的事情。

    而如诸葛亮这等年轻一辈中,于天下间小有名气者并不算太多。

    蜀人刘釜刘季安当为其一。

    大汉是个重孝的国度,而刘釜的“孝善者”之名,自让一大部分人对之产生好感。

    加上其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助仆之事,让之名声渐渐从蜀地扩散。直至刘釜以身犯险,喊出“为南中太平计”,七进七出入深山请夷人出山,以纳入大汉朝廷控制的实务之举,才让之名声,由蜀地彻底传到了蜀外。

    尤其和蜀地相邻的荆州,成为了刘釜名声盛传的第二之所,尤其在为襄阳市吏的族兄刘炤的刻意宣传下,无论是市井,亦或是郡府内部,对于刘釜之名多有知之者。

    而今次能得此间主人,也是襄阳本地贤才蒙尝君相邀者,无不是本地士子或是有名气的才子,对于刘釜这等同龄青年自有耳闻。

    不论安夷县之贫富,刘釜能以十八岁的年纪,得士人敬重的景毅倾力举荐,为一地县长,就足够成为年轻人的偶像了。

    于刘釜的名字,诸葛亮在来荆州的路上同样有所耳闻。

    其信息来源,恰是自北面南下的流民。

    “蜀地之间,内有一县,名曰安夷,安夷者,可收夷人或是流民,只要前去者,无犯事,便可获得户籍,拥有土地耕种。”

    这则消息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从什么时候传出的,反正在流民间流传甚广。

    内中更言之,只要顺利抵达安夷,当地县寺还可借之粮食,待之富足后,可延期而还之。

    乱世之间,寻常人寻一立足之地,甚是难也!

    何论土地与粮食?

    这等传言之下,初时尚无人相信,但自去岁夏末有上百个人,翻越崇山峻岭,而入蜀地,且自今岁春夏回到荆州,向南下的流民道明实情后,有越多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蜀地,欲入安夷。

    谁人都知原有的入蜀之路,因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的紧张对抗而被封锁,为此,为求活命的流民,竟沿迁陵而上,硬生生的踩出了一条路。

    临地本地之民,遂将之命名为“入夷路”。

    诸葛亮当日在途中,不知一次的听人谈起此事,并直接记下了刘釜这个名字。

    在之想法里,若传言是事实,若入夷事也是事实,那这刘釜是真的做了一件大好事,不仅请夷人出山,接受朝廷管理,以使南中安稳。更是接远近流民,救得无数性命。

    知道现在,除了道听途说的关于刘釜之事迹外,诸葛亮仅晓得

    “刘釜,字季安,蜀地丰安人也,祖籍南阳,家祖乃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大汉宗亲。”

    今又得闻个中事迹,诸葛亮也难怪会如此感兴趣。

    厅舍中人,说道蜀地,又说到南中,且又言到了刘釜所行的稀奇事,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许多人开始出言,讨论其刘釜在南中所实行的政令。其中,以刘釜实行县试的争议最大。

    大家都是士族,包括当事人刘釜也是,而之行径,分明是在砸世家子弟的饭碗,什么时候轮到他们眼中的泥腿子,仅通过一场考试,就能骑到他们的头上了?

    “简直荒谬!”

    在详细了解了县试的运作流程后,终于有人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小小少年诸葛均显然被这厅舍内众人的反应给吓到了,屁股悄悄的往兄长诸葛亮边挪了挪。

    反观诸葛亮,气定神闲,依旧稳坐不动的听着旁人的议论,但在之心里,翻起了惊涛骇浪。

    “安夷长刘釜此法,却也符合安夷之形势。安夷初建,并无大族把持,所以此法得以实行,且无大的反对。

    从形势上看,其人以考试代替察觉,这是想要不论出身,发掘贤才为之所用,当真是寒门子弟的福音,也算是打破了大汉之规矩!

    其能为,常人所不能为也!

    长此以往,只怕有更多的蜀外之人,愿意入蜀而参与县试,以求为吏。

    刘釜刘季安,若是无心之举也就罢了,若是有意,那此人之志,甚大也!

    而之所为,也是为天下人谋取了另一个出路……”

    诸葛亮看透了刘釜的真实心意,对刘釜之所为,谈不上完全赞成,但之行为,却让之产生了敬意。

    实际上,同曹操多年后的纳贤令一般,刘釜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将自己“唯才是用,不问出身”的想法提出来,但愿在安夷发展的过程中,真能“钓”上几个可用的“鱼儿”。

    可惜诸葛亮年少,现当下一心求学读书,即使有想法去蜀地看看,但路途太远,其人也不会去。

    尤其当下之荆州,可是远离战乱,一片安和之地,不知有多少名士居于此。

    厅舍内的小宴逐渐到了末尾,在许多人发了一会脾气后,终于有人说出了安夷长刘釜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吾闻之诸多流民,得闻安夷之政策,拖家带口而往之。据闻安夷迁来之民,岁春时已到五万之巨,刘季安借以盐铁之利,得以从外买卖粮食,以慰之民。

    今岁之末,依之形势,恐不下十万。

    安夷再怎么建设,不过一新县,土地未完全开垦,本地粮食收寥寥,届时,如何以民为食,这才是他该考虑的事情!”

    此人身材修长,气质非凡,年纪感觉比诸葛亮只年长三两岁。

    其言一出,满舍皆恍然,连诸葛亮也忍不住看了此人一眼。

    他明明记得,此人方才一直未有出言,如他一般静静坐着,没想到一出言,即是关键。

    厅舍内的宴会散去,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向此间主人行礼告别。

    一处酒肆,望着方才那青年的背影,诸葛亮疾走两步,脚步赶上后,见年轻人停下,遂行礼道“琅琊人诸葛亮,字孔明,敢请教君之姓名?哦,对了,这是舍弟诸葛均,字子平。”

    年轻人看着诸葛亮,又看了眼诸葛均,清晰的记得此二人是蒙尝君宴中受邀者,只是方才未有出言。

    且观这位叫诸葛亮的少年,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心生一种若有若无的亲切感,于是,行礼道“颍川人徐庶,字元直……”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