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722、读书是为了什么!
    礼部尚书介绍了内阁的作用,多是替皇帝批阅奏疏,提出意见,在交于司礼监复核。

    又提了内阁票拟权,司礼监批红权。

    最终的决策权还在皇帝。

    虽然内阁的职能已经完善出来,但内阁的权柄还是和中期有所不同。

    前期的内阁,权力还没那么大,认同性还没那么强,需要假以时日,官场的人才会对内阁产生敬畏。

    礼部尚书李原洋洋洒洒说了许多,从洪武初年的宰相制度开始说起,到现在内阁辅政制度结束。

    最后道:“时下需定出一名首辅,两名次辅,诸位各抒己见吧。”

    等利李原说完,众人将目光投向朱怀。

    朱怀到也当仁不让的道:“内阁首辅需要通今,对庙堂江湖事有很深的见解,还要能服众,资历要够。”

    “孤推百官之首,吏部尚书詹徽。”

    “詹徽从洪武十五年开始,屡从监察御史到左佥都御史,到左都御史,再到如今的吏部尚书;曾与陕西担任马政,于江南修葺疏通河道,亲自参与主持驿站、赈灾等。”

    朱怀将詹徽的履历说完,都察院右都御史曹铭出列抱拳道:“臣不敢苟同,詹部堂实乃一秀才出生,非科途,不服众。”

    詹徽听完,面皮不自觉抽了抽。

    秀才出生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户部侍郎傅友文出列道:“如果要论出生,皇爷还是一介农人出生呢。”

    “按照你都察院的意思,是不是皇爷也不能担任皇帝啦?”

    曹铭面色羞红,道:“一派胡言!老夫就事论事,什么时候扯到皇爷?”

    工部尚书秦达出列道:“你老曹是正经的科道官出生,因为你没经历过战争,国之初年,科举都还没有成形,真正开始恢复科举也要追溯到洪武十三年吧?那时候詹大人已经破格入仕为官了,总不能在回去考一番。”

    关于詹徽的出生,现场再次讨论起来,反对的人很多,赞同的人也不少。

    这是明朝一个普遍的现象,正经科途进士出生的,看不起这些以秀才举人出生入仕的人。

    “老规矩吧。”

    见众人吵个不停,朱怀只能让郑和去拿红绿豆开始不记名投票。

    结果出人意料,反对詹徽为内阁首辅的人,比赞成的要多几个。

    朱怀无奈,只能道:“既如此,詹部堂入阁为次辅吧。”

    这次没人反对,反正首辅一定不能让詹徽出任。

    詹徽也是一脸郁闷,也是此次之后,明朝的文官才默契的知道正经科途进士的地位多高。

    “既然已经推出来一个次辅了,还有一个继续推。”朱怀继续道。

    都察院左都御史暴昭道:“臣推荐礼部左侍郎梁焕。”

    中书舍人刘三吾和国子监方孝孺也纷纷赞同道:“梁侍郎虽升迁没有詹次辅快,但其政绩也是有迹可循,且还是洪武十三年进士,出生和履历都够。”

    詹徽道:“李尚书就不够了么?”

    几人振振有词道:“若论政绩,梁侍郎确实多于李尚书。”

    工部尚书反驳:“李大人统筹礼部,多次于外交上击垮外邦,这些功劳都被你们吃啦?”

    这次赞同李原的人很多,也不必不记名投票。

    “既多赞同李尚书入阁,此事且定下。”

    第一批进内阁的这些人都年事高了,眼看就快要致士,所以众人也没太多反驳。

    李原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

    接下来则是万众瞩目的内阁首辅。

    关于内阁首辅,这次商讨的时间很长。

    从六部、都察院甚至五军都督府、大理寺等各智能部门都有人推。

    众口一词,莫不一是。

    而且每个人都有资格,履历也丰厚,一时间朱怀也拿捏不准。

    本来他计划是让詹徽任首辅,李原和杨靖为次辅,以此三人组成内阁第一批班子。

    不过天不遂人愿,众人朱怀乾纲独断,也没办法和这些人唱不同意见。

    况且对方考虑的确实很周道,所以最后就做了微调,虽然詹徽和李原都入阁了,不过却都担任次辅。

    无奈之下,朱怀只能让众人投票首辅名单。

    小半个时辰后,投票结果出来了。

    结果以刑部尚书杨靖得三票居多。

    杨靖也在朱怀的意料之内,于是就同意杨靖出任内阁首辅。

    这一场洪武末年的内阁首批班子选取,绝对没有任何水分,就连朱怀都没有人为干预。

    内阁班子测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办公地点。

    内阁自然不能和皇帝距离太远。

    不过接下来的议题就无关紧要了,眼看时间已经到日落,朱怀便打断这场小朝会议题。

    众人以为朝会就此要结束的时候,朱怀叫住了各部堂高官。

    “卿等都且等一等。”

    众人不解的看着朱怀。

    朱怀拿出手里的史书,其中有一页自己折叠过了,他环视众人一眼,对郑和道:“拿给刘舍人和方祭酒看。”

    “孤最近读史,读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

    众人不解,朱怀也不继续说,盯着刘三吾和方孝孺。

    “看出什么来了?”

    方孝孺出列,支支吾吾的道:“翰林院史馆修改了宋史檀渊之盟。”

    群臣一愣。

    朱怀道:“是啊,翰林院修改了檀渊之盟,怎么修改的?”

    方孝孺硬着头皮道:“其中一段为辽萧太后叩中原,真宗欲难逃;改为辽萧太后叩中原,真宗亲致澶州督战。”

    众人不解的看着朱怀。

    其实也没改什么,而且这么写,更能让真宗皇帝脸上有面子些,当然,更加美化了汉人的骨气,这也没什么不妥的。

    朱怀看着迷茫的群臣,忽然笑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如此一点小小的改动……哦不,这不能说是改动,应该说史官故意不写‘真宗欲南逃’五个字。”

    “是不是觉得这没问题?”

    群臣抱拳道:“臣等惭愧。”

    朱怀气笑了,“詹徽,你来告诉孤,读书是为了什么?”

    詹徽急忙出列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朱怀道:“是啊,为天地立心,继往开来。为生民立命,彰显大爱。为往圣继绝学,接续文脉。为万世开太平,家园情怀。”

    “这是你们读书人的风骨,也是代表了整个华夏的精神文明巅峰。”

    “如果我们汉人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自己都在自己史料上扭曲,为自己脸上贴金。”

    “这是读书的初衷吗?”

    “史官修史,就是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果史官都有私心,后人若读那一段历史,如何考证?”

    “五胡时期,对中原伤害最大的不是多少人命的死亡,而是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差点绝种。”

    “你们都是要为往圣继绝学的人,都要接续文脉的人,这点私心你们居然还觉得正确是么?”

    “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包装,需要美化吗?那段屈辱的岁月,我们败了就是败了,日后的时光不是讨了回来?契丹、西夏,现在存活在世的还有几人?汉人呢?依旧庞大!”

    “如果自己都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不敢告诉后人我们遭受过那么一段屈辱岁月,如何让后辈继往开来,披荆斩棘?”

    “今天能美化宋史,明年我大明出个昏君,是不是史料上也能美化?大明若是吃了败仗,是不是也可以美化?”

    “这样不真的历史,记录下来有什么用?给后人看什么?”

    “你们还觉得是小事吗伏?”

    “吾辈当自强,自信!当能承认失败,正视屈辱,我们强大过,弱小过,屈辱过,兴盛过,每一段历史都该公平公正的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为什么皇帝不能看当朝的史料?为什么这项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怕有皇帝篡改历史。”

    “一句不起眼的话,一段刻意的隐藏,都会给后世子孙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你们还觉得这无足轻重么?”

    朱怀冷冷盯着众人,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