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荣国府
所有人都沉默了,贾母再次确认道“她都离开京都三年了,你们谁也不知道?”
王夫人、李纨、王熙凤都摇了摇头。
“把探丫头给我叫回来!”
王熙凤忙上前道“老祖宗,三妹妹要晚上才能回来呢!”
“那你去,去宁国府看看,那府里现在是什么样子?到底是谁在管?四丫头一直不在,那每年的祭祀都是谁在安排?还有她的铺子、田地、庄子、都是谁在管?”
王熙凤只得硬着头皮道“她屋里有个能干的晴雯,田地上有焦家,庄子上有乌家,对她都是忠心耿耿的。”
贾母突然笑了一声“好啊!好啊!晴雯那丫头我知道,原来不是宝玉屋里的吗?怎么跟了四丫头竟出息成这样了?”
王熙凤不知道贾母这笑有几分真,还是气糊涂了,只得陪着小心上前“四妹妹曾向我要了晴雯的身契,我当时也没多想就给她了,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就被老爷撵出去了,那时晴雯已经是四妹妹的人了。”
“鸟择良木而栖,这是她们的缘法,她要身契的时候,也没想过会被撵出去吧!”贾母话说的落寞。
王熙凤试探的道“要不要把晴雯叫回来?”
“不是叫回来,是请回来。问问四丫头现在人在哪儿?过的怎么样?”
“是是是!我这就去。”王熙凤说完就带着平儿出去了。
王夫人与李纨上前哄着贾母,王夫人道“听说那个晴雯已经被封夫人认做了干女儿,现在身份不一样了。”
贾母道“这事儿你早就知道?”
王夫人一愣“是,当时想着就是一个丫头而已,也没当一回事儿。”
贾母还不待说什么,李纨忙上前道“老祖宗,我们这三年多,对四妹妹是关心的少了,但是四妹妹未必不是愿意的,设想一下,她要是还在咱们府里,就不可能出的去,我们也不可能舍得她一个人走那么远啊!老祖宗不要想太多,四妹妹这是因祸得福。”
“是啊!因祸得福,可是这祸是我们给的,福却是人家自己赚来的。”
李纨因为贾兰一年着科举考中了童生,他没有去景山学院读书,而是去了皇家书院做伴读,自此以后李纨整个人都精神了。
她渐渐的把对丈夫的思念都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儿子的成长,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再加了掌管着大观园内的事宜,每天有事可做,也不至于胡思乱想了。偶尔能与王熙凤一起陪着贾母说笑几句。
宝玉在礼部也接到了通知,准备迎接南安郡王和女使凯旋。他同时接到了消息,秦钟要远行,宝玉只好告了假。礼部尚书捋着胡子,笑眯眯的道“女使要回来了,这是不仅是朝廷的喜事儿,也是贵府的喜事儿,贤侄快去吧!回去给家里送个信儿。家里也得准备准备。”
宝玉没有说自己要去送秦钟,只得胡乱答应着,溜了出来,绕了个弯子直接去了秦家与秦钟告了别,说等他出发的时候就不来送他了。自己也要当值的。
秦钟没想到宝玉还能记得与自己的同窗之谊,当初自己为了进贾家的族学,有意走近宝玉,后又因先他考中后先离他,现在他能不计前嫌来送自己,已经很够意思了。
秦钟也知道这一外派是明升暗降,回来的日子遥遥无期,家中老父亲娇妻弱儿都得放下。自己也没的选择,自己出仕以来,一直在忠顺王爷手下做事,现在也容不得自己质疑。
宝玉在秦家只略坐了坐就回了家,在门上听说了晴雯的事儿,生怕晴雯受了苛待,就一溜烟的跑回了贾母的屋里。
见王夫人和李纨也在,宝玉挨个都问候了一遍,贾母见他回来,笑盈盈的道“这都是当了官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没个稳重劲儿,风风火火的。”
宝玉道“老祖宗,孙儿这不是听说了四妹妹的消息,就回来给您报喜了吗?”
“还用你报喜啊!你父亲下了朝就回来说了,吓得什么似的连辞呈都没往上递。”
宝玉道“父亲正值壮年,现在就是递了辞呈,皇上定会挽留的。”
贾母故意道“我问你啊!你四妹妹不在宁国府的事儿,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宝玉忙道“老祖宗错怪孙儿了,孙儿连宁国府都进不去,怎么可能知道呢?”
贾母道“是啊!岂止是你,连你二嫂子、你大嫂子,还有你娘都不知道。一会儿我问问三丫头,我就不信,她也不知道。”
宝玉看贾母的面色不是那么难看,反倒有几分戏谑。生怕探春回来被责备,就嘟囔着道“老祖宗,您就别问了,四妹妹是替皇上做事,又没有做坏事,老祖宗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正在这时,王熙凤带着晴雯回来了。在路上,王熙凤已经向晴雯说过了,老太太什么都知道了,让她有什么就说什么,别惹老太太生气,自己会从中调停,不会让她吃亏的。
晴雯向王熙凤道了谢,就那么跟着回来了。许久不回荣国府,晴雯也没有陌生,跟着王熙凤一路目不斜视的进了贾母的屋子。见一屋子人,晴雯一一施礼,到贾母面前给贾母磕了个头。
贾母示意鸳鸯把人扶起来,鸳鸯上前把晴雯扶起来,小丫头搬来小凳子让晴雯坐,晴雯受宠若惊,只站着。
贾母道“你坐吧!我有话问你。”
“老太太请问吧!奴婢站着就好。”
鸳鸯一把把她按在椅子上“老太太让你坐你就坐,一会儿问的话多了,看你累不累。”
晴雯只能坐下。贾母就开始发问,你们小姐什么时候走的?她现在人在哪儿?过的怎么样?身边都跟着什么人侍候?你们多久通一次信?
晴雯一时不知如何做答,王熙凤在一边补充道“老祖宗是担心四小姐,你就把你知道的情况说给老太太就是了。”
晴雯这才一一说了,贾母听完了,半晌才道“三年前就是因为她去南边造船,不在家,这才不出席祭祀的?”
“是!”
贾母红了眼眶喃喃的道“我枉活了这么大年纪,竟不如一个孩子。”
王夫人上前劝道“老太太,这事儿不能怪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