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0章 陕北人为了争兵额挤破头
    <sript><sript>

    任何时代想要上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程潜虎这样因为生存资源离开家乡去外地打拼的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并不鲜见。

    当然移民去外地这种方式,可不是最为理想的上升通道。当下来说最被大众向往的上升方式,主要有三种,读书、当兵和学技术,这三种方式都能快速改变人的命运和阶级,只不过想要通过这三种方法改变人生,都颇有些难度而已。

    读书就不用说了,这是中国社会公认的改写命运最有效的方式。只是这个通道要求有些太高,一般农村家庭的孩子很难通过这条途径改变命运。哪怕是近些年来朝廷在大力的普及教育,真正普通农家子弟要上大学还是前难万难。初小到完小,就要淘汰三分之二,完小到初中再淘汰一半,初中到高中还要淘汰一半,高中到大学这几年门槛倒是低一些,不过也有三分之一被淘汰,即使上了大学一半左右的名额是师范生,上真正大学的概率也就是三分之一。这么算下来,普通孩子成为大学生的概率只有二十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概率和以前的科举相比有了大幅提升,可真正放到个人头上,还是前途渺茫。因此在民间最被大众认可的方式,是去当兵或者是学技术。尤其是当兵的风潮,可谓是空前火热。

    以前当兵的要求非常低,只要身体健康,去从军一定会有人抢着要,毕竟那是战争年代,兵源紧缺。现在可不一样,参军的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在北方的一些省份,起码得是初小文化程度才能行,文盲人家压根不考虑。这两年初小文化都有点不够看了,很多完小毕业生也未必被选上。

    民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热情送子参军,肯定不是纯粹的爱国热情导致的,主要还是因为从军入伍有前途。进入军营每月的薪水虽然不太高,可也不算低,特别是对普通家庭来说,那是相当可以了。除了薪水以外,最关键的是前途光明,当五年兵提干入士官学校的概率很大这是其一,哪怕是五年里没有机会进步也没关系,朝廷有专门的退伍军人安置措施,最次也是到辽东等地的官营农场当有固定工资可拿的农民。即使是不选择朝廷分配的工作自主择业,在社会上找工作也相当容易,不管是工厂、矿厂还是其它一些地方,商人们最喜欢招这些退役军人,因为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比普通的农家子弟高的多。另外,现在基本上没大的战事,去当兵风险小的多,若是有战事,那就更好了,孩子立功提干的机会不就有了?以前送娃娃去当兵最怕的是去前线打仗,现在最发愁的是没啥机会去前线,当几年兵一次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

    延安府宜川县,一年一度的招兵工作刚刚开始,前来报名的人就将招兵办挤了个水泄不通。十里八村符合招兵条件的年轻人们几乎都赶了过来,哪场景比过年唱大戏都热闹。

    麻老五带着自家儿子使劲往人群里挤,挤了半天人群是纹丝不动,就像是在挤一块生铁一样。眼瞅着就要到中午了,今天看样子又是白忙活。

    “老五、你还没挤进去啊?”同村的邻居王七大汗淋漓的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好像是已经报上名了。

    “老七、你给娃报上名了?”

    “哪那么容易!我看前边人多,今天没啥情况,准备明天再说。”

    “这样啊!你看了招兵公告没?今年咱们县的招兵名额是多少?”

    “四百七十个兵额!”

    “这么少?这比去年还少了四五十个哪!朝廷这是怎么了,年年往下减名额?”

    “天下太平了,自然就用不上那么多兵员了。往后肯定是一年比少,这又不是前些年国难的时候。”

    “是啊,那些年当兵多容易!现在想想就老后悔了,你说咱们年轻的时候去投兴平王爷的军多好,现在少说也是个少将了吧?”民间关于李振新的称呼十分庞杂,延川一带一般都称他为虎威将爷,而延安府等陕北其它府县则称他为兴平王爷,到了整个陕西又成了定西王爷,全国其它省份的一般情况下叫他总裁老爷。

    “你就别吹了,还少将哪、顶多是个尉官。”

    “尉官就尉官吧,总比现在还是平头百姓好。早年间从咱们这一带出去的人,现在个顶个都出息了,也就咱们这些剩下的人活的窝窝囊囊。”

    “这能怪谁?你记得没?哪几年一听说要招兵,你爹和我爹就把咱们往山上赶,生怕咱们跑过去报名,现在好了,娃娃们连个兵额都争不上。”

    这世间没有后悔药可吃,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当年的哪一批从军青年的事迹,往后估计很难被复制和实现。他们中有人血撒疆场、有人身残体缺,当然也有人功成名就。无论是逝去的人、还是活下来的人,都享有着莫大的荣耀和现实利益,这是他们该得的,其它没有那份勇气去承担的人只能在平庸的生活中羡慕和向往。

    陕北人在目前明军序列中拥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近八成的高级将领、差不多一半的中低级军官都和这里有关系。这自然造就了一大批军事新贵,在延安一带不管是谁家,都会有在军队做军官的亲戚故旧。他们的成功,刺激着其他人更希望自家子弟去军营搏个出身,这就是身边有榜样的影响。在陕北上大学都没参军入伍有吸引力,孩子们一到年龄,首先会领到招兵点报名。

    陕北人巨大的参军热潮,对李振新和吴贞毓等大佬来说,可不全是好事。军队是国家的军队,不是一省一地的军队,一个地方兵员比例过高并不是好事,会带来很多管控上的问题。但是也不能完全推行平均化的招兵策略,各个地方的兵源素质不一样,谁也不能否认陕北出来的兵就是更适合目前明军的体系。再说人家最艰苦的时候都把子弟送来参军,现在条件好了,又不要人家了,这不是卸磨杀驴吗?因此每年招兵的时候,给陕北分多少名额就是个十分令人头疼的事!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