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威军的招兵工作进展的很顺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招了两千新兵。三个步兵营,以及,骑兵营,辎重营,炮兵营都满员了。再继续招两个步兵营就完成了整个扩编计划。
手中有兵底气才足,整编好的第一步兵营驻扎在马家河,哪里依然是对清作战的最前沿。罗志祥是虎威军一营长,兼马家河守备。马家河的驻军除了第一步兵营以外还有一个骑兵连个一个炮兵连,统一归罗志祥指挥调动。
目前来说罗志祥已经是虎威军军方仅次于肖正南的大人物了,他在马家河前线的对清作战中表现很稳定,是以为可以独挡一面的将才。
被烧毁的前川堡整在重建中,哪儿将会扩大规模修一座小城,小城建好以后会驻一个营的守军。同时振川城也会迁移一部分人口和产业过去。
人口的增长让振川城显得比较拥挤,现在整个城生活的人口超过了两万,这对一个小城来说有点太多了。
城内已经没什么发展空间可以进行下一步发展,新建的一些工坊只能安排到城外了。
因为招兵令,振川城有拥进来了好几千人,这些人一部分是军人家属,还有一部分是没被选拔成为军人的滞留人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委员会商议出来的办法是两个方向解决,一方面继续扩大现有工坊的产能,比如搪瓷和铁器工坊现在的产品有些供不应求,同时也具备进一步扩产的条件,还有最近一段时间内火油的需求也开始增长,很多外面来的商贩也开始注意到与火油相关的产品,所以这个产业也能增加一部分就业。
另外一方面就是启动李振新提出的基建项目,往马家河还有前川堡修一条沙石路。通往铁矿、煤矿、石油矿的道路也要继续往好修。而前川堡筑城的事也要启动。同时在振川城里还要盖一千多套商品房。
这些项目除了前川堡筑城以外,都可以采用包工的方式承包给包工头干。他们也可以雇佣堡里的闲人,解决一部分就业的问题。
实话说来到振川城里的人,还真不怎么看的上去包工头手下当零时工,他们更愿意到振川公司的工坊和建设队上班,一个是待遇稳定,再一个是心里觉得有保障。所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人心目中总是更偏向于到国企工作。
包工头们也不爱用振川城里的人,这些人干活不怎么好,还要求高总是拿包工头们给的待遇和振川公司的待遇比。与其用这些大爷,还不如到老家乡里招一些老乡来,只要管饱饭一个月给上不到一两银子的工钱他们都乐的屁颠屁颠的。民工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了明末的振川城里。
接连启动的建设项目,让振川城又一次变成了大工地,修路的盖房子的,人们各有各的忙。特别是对于一些包工头来说。
今年明末首位女包工头张娜可是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到了工程上,以前贩羊毛和搪瓷的生意都停下来了。一次性包了一百套商品房的建筑工程还不满足,又从委员会里接下了从前川堡到马家河之间二十多里沙石路的工程。
作为一个女孩子,去外面抛头露面贩货,总没有待在振川城包工程安全。而且挣的也不比贩货少,所以为什么不转行哪?待在这儿有虎威将军的大军保护,天底下比这安全的地方可不多。
借着视察工作的便利,去了几次张娜的工地,结果这女汉子事业心越来越重。根本不给虎威将军,尬聊的机会。搞的将军大人很失落。
城里的大建设到是没怎么牵扯李振新的精力,现在这些工作不像一年前那样,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离不开他。很多事务都有了体系,其他人能分担不少。
就是李振新最为重视的练兵事宜,似乎也没多少能插手的机会。各个军官可比李将军上心多了,他们天天扑在练兵上,恨不得一个月不到就把新兵练成老兵。
以前的时候还不怎么理解什么训练大纲作战大纲,现在打了几次打仗以后可是身有体会。训练有素的兵就是比新兵蛋子好用。你看看这些新兵蛋子,连个五里越野跑都坚持不下来。这样的兵能打胜仗吗?
在没打仗以前他们对清兵充满了恐惧,结果交手了几次之后就发现原来也就那么回事,什么清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照他们看来,只要虎威军的精兵一练成,同样还是能追着鞑子满地跑。
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装备,第二个是战术素养。闲下来的李振新发现,自己目前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点黔驴技穷了。无论是开发新装备还是琢磨新战术,都已经没有方向了。
就拿步兵装备的燧发枪来说,短期内要想有新的突破几乎不可能。什么膛线枪啊,米尼枪啊,现有的工艺条件根本行不通。定装子弹倒是可以搞一下,但是这玩意并不会带来什么革命性的武器升级。在大型战争中,给步兵排枪射击的时间最多也就四五轮,与其折腾士兵拼命提高步枪的装填速度,还不如多给配一支短身燧发枪来的实在。
当然了规范燧发枪的装填流程,提高装填效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提高步枪的射击精度,其实也意义不大,高精度的射击步枪主要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和一战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那个时期主流战场是战壕攻防战,明末的时候对手不和你玩这个啊。
已经被掏空的李振新觉得自己很迷茫,不能继续对部队的装备进行升级,让他对接下来对和满清主力部队进行战斗又没有了安全感。喷火枪,燃烧弹之类的武器注定是没法大规模装配到军队的,这玩意的用途只能限于振川城及周边有限的范围内的防守上。距离一远光后勤运输就能把人拖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