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大明内部整合不光让郑家感受到了压力,孙可望和左梦庚同样如坐针毡。他们两家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更加直接,因为他们的地盘直接与北方明军掌控的区域接壤。
万幸、目前的明军还保持克制,不然就麻烦大了。从战力上来说,两家都不觉得会是北方明军的对手。
即使人家没有南下,光这个阵势,也压的两国喘不过气来。按道理来说,去年他们两部的实力都有所补强,左梦庚接纳了尚可喜和耿继茂两股老军阀,麾下的兵马一下子长了一倍多,并且都是百战老卒,孙可望占据了浙东的杭州、湖州等府,又接纳了唐通,实力同样膨胀了不少。可是这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
因为自己变强的时候,敌人也没闲着,不算其其它几部,就李振新部,去年是彻底将整个北方都纳入了掌控中。人家现在的地盘,说拥有半壁江山一点也不为过。
“国主、郑家派来使者,说是来相商两家通好的,咱们应该如何答复?”
“眼下、李羊毛一家独大,纯靠我部恐怕难以抵挡,若是有个援手,起码也能分担一二,孤觉得可以谈谈,郑家来人是谁?”
“国主、是郑芝龙的族兄、郑鸿逵。”
“此人身份不低,快快请到大殿、孤与之详谈一二。”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bsp&bsp众&bsp&bsp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郑鸿逵是和郑芝龙一个辈分的老人,隆武朝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定国公,在郑氏集团中是实力派。孙可望于情于理都不能怠慢。既然人家能代表郑家前来和谈,那就能说明郑氏对此次和谈的诚意。
“老将军能亲赴鄙地、孤款待不周,还望见谅。”
“国主客气了,此次奉我家摄政王之命前来南京,主要是商议贵我两军罢兵休战共御北贼之事,不知吴主意下如何?”
“北贼李氏,名为明臣,实为明贼,掌控朝堂、挟持天子,其部下蛇鼠一窝,沆瀣一气,祸乱天下。孤当初因不与其同流合污,而被其阴谋迫害,不得已委身鞑虏,谋求曲线救国。幸有机会掌控东南,自立只是应急之策。对于李贼,孤与之势不两立,若是你家摄政王有意共谋讨贼,自是英雄所见略同。”
“国主深明大义,忍辱负重,郑某敬佩。你我两家能合力讨贼,那岂不是国朝幸事!”
大哥不说二哥黑,郑鸿逵自然知道两家的情况,不过场面话还是得说的漂亮一点。
说完恭维话之后,双方就开始商量具体事宜。郑家的意思是,郑、孙两部以目前的实控区域为界,互不侵犯。这样双方也就能腾出人手,将兵力布置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同时两家要勤加联络,互通有无,开放商路,结束敌对状态。
孙可望基本同意这个提议,同时也提出,郑家需要在水军和军械上给他支持,郑家的水军最好能为吴国,提供东南沿海还有长江航道的协防。
郑鸿逵代表郑家当场答应了孙可望的条件,两家最后还共同表达了希望与江西的左梦庚建立联系,最好是三家签署一个互不侵犯,一致对外的条约。
南昌的左梦庚很快收到了,郑、孙两家的联合提议。
“两位王爷、对于郑、孙两部的提议你们如何看?”左梦庚虽然很想直接答应,可是他得尊重一下耿继茂与尚可喜的意见。这两人被郑家和孙可望赶出了老巢,估计很难放下仇怨。
“国主、虽然郑、孙二贼与我等有大愁,可为了国事,我和耿王爷愿意摒弃前嫌,咱们应该和吴、唐两家携手共进。”
“左某多谢两位王爷的大义,眼下的局势确实不容许我们东南再起内讧,等时局有变之时,咱们再做他议。”
年四月,东南的楚、吴、正三部共同签署了三国互保条约,约定三国互不侵犯,友好通商,携手对外。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城,气的吴贞毓在国政会议室破口大骂,连骂了三天才缓和。
“总统啊,你何必计较这些哪?人家早就自立了,和谁联合还不是全凭自己的意愿?再说面对咱们的军事压力,他们不走到一起才怪。”
“邦德、你就一点不动怒吗?这三股乱臣贼子,真是气煞老夫。要不咱们现在就起兵南下,荡平东南!三部草寇,想来不是朝廷雄兵的对手。”
“时机不合适啊,我们现在南下,面对的可不一定是三部人马,说不定是五六只哪!”
“总裁你是说?夔东和西营也有可能不稳?”
“夔东和西营的构成,吴大人应该比我更清楚。久为乱兵,对朝廷又有多少忠义之心哪?贸然南下,说不准会弄巧成拙,按下葫芦起了瓢。所以不宜操之过急,西宁王所部已经快完成整编了。后半年,夔东和靖南王所部也要按计划进行整编,此时不宜有大动作,咱们还得留兵力,防止整编的时候出现变局。”
“好吧、是吾太心急了!还是等全军整编完成之后,再平定东南。”
“总统不要担心、靠他们三家成不了大事。再说你见过三个头的鸟吗?他们能够联手,是因为咱们给的压力太大了。等过段时间,说不准又会出现什么变动哪!”
“也是、就这三家各怀鬼胎的主,能长期共处才怪。”
对于平定东南,李振新现在不怎么心急,不解决内部问题,即使是统一了全国,也后患无穷。而所谓的内部问题,可不仅仅是南方几个军头的事情,北方同样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南方的问题是割据,没有形成事实的统一。北方的问题是,刚刚完成整合,内部的向心力还不够,特别是对新的政治秩序认同感不强。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加强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外,还需要有个参照物。没有参照物,百姓们怎么能感觉出优越性哪?只有通过对比,人们才能迅速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环境到底是好还是坏。留着东南不动,就是为了让大家看看新政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的日子过得比亲戚邻居好,百姓的认同感才会迅速建立。不然说不准过段时间,大家会说日子本来就应该过的这么好,搞新政没啥意义,像东林那样的复古派站出来闹事怎么办?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