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3章 残胜如败
    <sript><sript>

    击沉了一艘敌船,并没有改变战局。十来艘荷兰快船,像狼一样围着舰队打。海面上炮火连天,双方的火炮都在拼命射击。时不时地就有船只中弹,开始沉海。

    两艘鱼雷艇,起了大作用,它们左突右冲,给敌舰造成了很大伤害。敌方已经有三艘主舰,被鱼雷击中而翻到了海里。

    “大帅、威远号中弹,船体已经发生了侧倾,恐怕坚持不住了。”

    “让哨船赶过去,把人救出来再说,船先不管了。”

    海军军舰的命名方式是主战大舰以远字号命名,小舰用各个府县的名字命名。威远号是一艘大福船,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击中受到了重创。

    战斗整整持续了半天才结束,荷兰人的主舰被击沉了六艘,各种哨船也有近十艘被打残,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损失,他们不得不撤出战斗。

    而明军这边同样损失不小,五艘主舰,一艘被击沉,还有一艘被打的侧倾,没法再用了。哨船有三艘被击沉,其它的几艘也都带了伤,勉强坚持继续作战。两艘龟船,一艘被重创,只能航行,仅剩一艘还能继续作战。

    人员方面,战死或者落入海里的士兵有两百多人,还有四百多人不同程度的受伤。可以说这一战,已经基本上把整个舰队打残了。

    “让舰队抓紧时间往登州赶,吾估计郑家的船队,快追过来了。”

    荷兰人尽管被打退了,可危险并没有解除。追在身后的郑家舰队,随时会出现,要是被他们追上,哪整个舰队就全完了。

    万幸,郑家的船队并没有及时追过来,船队在登州海域,遇到了巡海的登州舰队船只,被安全接应到了港口。

    这一战,从战损比来说,是大明海军胜了,可从整个战局来说,是郑家和荷兰人占了上风,人家完成了战略目标,将大明海军驱逐出了外洋,赶回了近海。

    “司令、伤员已经安置到了港口的医院,正在接受救治。受伤船只,也拖到了船坞,进行修理。”

    “沈将军费心了,登州海域这几天安全吗?”

    “遇到了不少敌舰,不过都被我军给驱逐出去了,在近海他们没胆子放肆。”

    “那就好,继续加强海域内的巡航力度,不要让他们有机可趁。远洋舰队暂时到登州修整,过几天本帅折返天津港,然后面见总裁。郑家在外海的布置,必须要足够重视,得想办法尽快解决。”

    “司令、可是有了腹案?”

    “有些想法,此次作战我们能以少打多,龟船发挥的作用不小。吾准备根据此战的情况,让人改进龟船,然后提请总裁,多造一些出来。有个二三十艘,我们对敌就不会落下风。还有大舰也得多造,我们吃亏就吃亏在船太少了。到了明年,怎么着也得有二三十艘大舰才行。”

    “造大船速度比较慢啊,天津船厂到明年年中,最多怕是能再造十来艘大舰吧?”

    “按目前的产能来说差不多只能造这么多,这确实是个问题。”

    “卑职觉得,我们得想办法扩大船数,不然会一直被郑家压制。”

    “你有办法?”

    “有些想法,大船之所以难造,主要是被船木和工匠所困。我军现在都用铁料代替主料,所需的船木其实都是辅料,我们可以托海商,从南边大量收购。还有工匠,福建那边的船匠并不少,只要使些手段,也能挖来一些,登州这边也有一些工匠可用。顾此,卑职建议,在登州再开一个船厂。以后天津船厂专门做大船,登州船厂造小船,这样一来,造船的速度会快不少。”

    “再开个船厂?建议倒是可取,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等船厂建好,最短怕是要用一年时间,天津船厂也就是今年才把产能提上去。”

    “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天津船厂之所以建设缓慢,主要是之前我军没有建船厂的经验,一切都是慢慢摸索。建登州船厂,已经有了经验,能少走不少弯路这是其一。另外,登州船厂不用贪大求全,咱们只做目前已经成熟的小船制造,卑职以为最迟半年,短则三月,就能制船下水了。”

    “三月时间真能建成一个船厂?”

    “差不多够用了,最多半年就能行。”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本帅就信你一会。你这几天抓紧时间把建船厂的规划写成详细条程,本帅北上的时候给总裁带过去,让他定夺。另外一些前期准备,现在就开始展开。吾估计,只要你的计划够充实,批下来不成问题。对于海军建设,总裁的支持力度很大,他对目前的产能也是非常不满意。”

    被郑家堵在海里一顿乱拳,差点就回不来了。张名振可是憋了一口气,他真想尽快找回场子。所以面对登州舰队管带沈祥福再建一座船厂的提议,老张很是动心。

    海战这玩意,什么战术战法,都得靠坚船巨炮撑着。没这东西,其它的都是扯淡。人家几十艘大舰围着你的几艘小舢板,你就是再有能耐也顶不了用。

    希望沈祥福不是吹牛,真能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建成一个船厂。若是真能如愿,到明年后半年,就能凑二十多艘大舰出海,到了那时候局面会大不一样。

    就在张名振带着舰队在海上和人交战的时候,李振新正带着人巡视辽东。这次出巡比预计的计划晚了两个多月,所以时间很是紧张。他必须在半个月时间内完成工作,好回去换吴贞毓他们去别的地方巡视。

    朝廷大员出巡地方,放在以前,并不常见,除非遇到紧急情况。以前的朝廷,内阁成员基本上不出京城,出了京城也是好几年不能回来。所以很多决策都是,凭着地方上的奏报做出的。朝廷和地方,就像是两张皮一样,很难及时沟通。李振新觉得是时候改变局面了,重臣出巡一定要常态化。不能让中央和地方脱节,要让决策层对地方有个基本的概念和了解。今年是开始试行,以后等铁路网完善后,出巡的频率会更高一些。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