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章 而立时节
    孙秀荣三十岁了。

    如还是在大夏国,到了这个年纪,他已经一统漠北草原了,但眼下的他还只能蛰伏于大唐的羽翼之下,虽然有些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但明面上就是如此。

    但这一切还是值得的。

    最值的还是人口,眼下他的麾下有三州二十五万户,百余万丁口,虽然与大唐任何一道比较起来相差甚远,别的不说,河北道(河北省)就有千万人口,河东道(山西省)有四百万人口,但在草原上也算是一处非常强大的势力了。

    突厥汗国最强盛的时候,最多三十万户,两百万丁口,但都是牧户,战争潜力与他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后世的契丹倒是一个强大的国度,那也是在拥有了大量农户的基础上才得来的。

    这还不算,他的北庭每一处都是农、牧皆有的地方,每一处都是工矿业兴旺的地方。

    自从将都城搬到后世阿拉木图,眼下的阿利施来了之后,他干脆将北到斋桑泊,南抵热海的地方设置一个大州,名曰伊犁州,下辖伊犁郡(伊犁河上游胡禄居部)、热海郡(伊塞克湖处木昆部)、双河郡(从庭州划出来),加上阿利施郡,也算是一个大州了。

    眼下,他让荔非守瑜担任庭州牧,驻扎在轮台,下辖瀚海郡(白孝德)、天山郡(荔非守瑜)、多坦郡(阿布思)、金山郡(南霁云)四郡。

    伊犁州新设后,这一次孙秀荣并没有兼任州牧,而是让再一次投靠自己的封常清担任,除了一直跟着自己的博格达营,还有从高昌投降唐军中设置的天山营以及高庭晖的博格拉营。

    原碎叶镇自然变成了碎叶州,由张翰担任州牧,下设怛逻斯郡(元丰)、阿史不来郡、碎叶郡(石玉奴)、歌舒郡(歌舒曜)、碎叶北郡(李进才)。

    而在中央一级,别驾由封常清兼任,管辖户曹、田曹、法曹,李继勋升任司马,管辖兵曹、刑曹,席元礼升任长史,管辖工曹、仓曹。

    宇文邕奴升任大都护府掌书记,实际上是孙秀荣的私人总管,管辖文书与仁勇都,将仁勇都升至都尉极,宇文邕奴兼任都尉,苏希杰为副尉并担任执行司郎中。

    至于李白、岑参,前者与其说是一个大诗人,不如说是一个大酒鬼,在碎叶川没待上几日便回去了,对于此人孙秀荣倒是没有一丝挽留。

    倒是岑参还是留了下来,他与前判官刘单一起撑起了大都护府的中层职位。

    三州,在州府所在各有一处大型冶场,分置几千匠户在此打制兵器和民用器具,并在热海郡所在的郡城设置大型码头,从渤海国那里弄来的船户已经打造了第一批共三艘大船、七艘小船,大船的制式迥异于眼下大唐的制式。

    船型是孙秀荣亲自画就并标明尺寸后交给船坊的,大船长约十丈,阔约三丈,尖头阔尾,有两层直通甲板,孙秀荣标注的直通甲板与眼下大唐的多层甲板颇不同。

    大唐水师的甲板多用来装载货物以及军卒、旅客行走坐卧之处,并没有多厚,但孙秀荣标注的甲板却很厚,船帮也大大厚过眼下这个世界流行的船帮。

    直通甲板分为两层,一层即为顶层甲板,分为首尾舱,中间则是三根桅杆。

    顶层甲板船舷设置有类似城墙的女墙,显然是为了防御设置的,最关键的则是在下面一层甲板,那上面安置有碎叶军特有的短管火炮,不过既然是在厚实耐操的船板上,自然安置了五百斤重的大型火炮。

    至于船帆,有两艘是三面纵帆的制式,有一艘则是组合横帆加上滑轮、绞盘的制式。

    区区热海,自然是不需要水师的,孙秀荣此举显然是为了长远的考虑,但无论如何,那一千户从遥远的渤海国到来的船户虽然感到有些诧异,但终究有了用武之地,一部分自然成了船匠,剩下的年轻人则成了“水师”,

    剩余七艘小船,只有五丈长、一丈宽,还是尖头阔尾的设置,备有一面纵帆船桨,加上尾舵,可在热海上快速往来。

    草原人也有了水师,据说高仙芝听说后不禁大笑起来。

    从高昌、妫州迁来的人帮了大忙,直到此时,孙秀荣设置的州、郡、县三级衙署才有了相对完整的人员,加上以退伍军人为主的衙役、乡正、里正、村正,一整套行政体系至此才有了雏形。

    这三年,除了州城设置学校招揽优秀适龄子弟进入学校学习,还在农户众多的郡城也设置了学校,同样拣拔优秀孩童入学学习。

    有了正式的体系,就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十五岁入学的规制了,但也不可能像后世的六七岁入学,最后决定招收十岁的男女孩童入学,学到十五岁,然后又在阿利施设置一处类似于大唐国子监的“高等学校”——天山大学,孩童们学到十五岁后,成绩优异者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学制三年。

    以大都护府眼下的人力、财力,自然不可能全部入学,只能拣拔优秀者。

    那所天山大学,则由孙秀荣亲自兼任校长,每年只招收五十名学员,课程从以前的算术、国文增加到三门,第三门对外宣称是“格物”,实际上是后世大夏国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自然只能由孙秀荣自己讲授。

    这三年,孙秀荣就是窝在天山大学培养出了第一批五十人的优秀学生。

    其中最为优秀者有两人,眼下都成了孙秀荣的“侍从”之一。

    一人叫姜公辅,二十岁,祖籍陇右天水郡,祖上被发配到爱州日南县,就是后世越南清化日南县,天宝年间才有机会回到内地,此时的越南还是不毛之地,甫一回到内地,姜公辅不禁为大唐疆域之广阔,城池之高大,长安之富庶所折服。

    他听说大唐疆域的最西部是安西,回到天水郡后,便在十七岁那年来到安西游历,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他姜家自从犯事被全族发配到越南后,还有一支远亲没有受到波及,此时这支远亲里正好有一人在高昌镇柳中县担任县令,于是他就去高昌了。

    殊不知,此时正好碰上孙秀荣为了解救碎叶城,对高昌镇实施了围魏救赵之计,最后击败封常清,拿下了整个高昌镇,将全部居民包括旅居在此者全数迁往庭州,姜公辅正好在此之列。

    迁到庭州后,对于旅居在安西的,若不愿意留在庭州的,孙秀荣也没有勉强,发放路费后任其离开,但从祖父辈就在边荒不毛之地讨生活的姜公辅还是留了下来,在长安时他也隐隐约约听说过孙秀荣这位身份奇特的边境大将,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如此“奇特”。

    还有一位叫贾耽,也是二十岁,沧州人,三国谋士贾诩之后,喜好山川地理,孙秀荣南下妫州时,他正好在妫州边墙附近绘制地图,恰好被碎叶军拿下了,对于此人,孙秀荣有些印象,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迁到阿利施后,姜公辅、贾耽都是第一批进入大都护府第一座大学——天山大学首批五十名学生之一,在大唐的一众少年士子里,这两人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不仅古文优异,对于杂学也十分擅长,倒是让孙秀荣大呼侥幸。

    特别是贾耽,此人本就对地图之学十分擅长,从孙秀荣那里学到了数学、地形图、等高线等知识后更是如鱼得水,再加上如何运筹军力、军械、粮草后,更是在打理后勤辎重上十分熟练,眼看就要成为封常清第二,何况此人也擅长骑射。

    于是,姜公辅为孙秀荣主理文事,贾耽为他主理武事便成了常态。

    在大唐,太学助教是从七品的官员,眼下这两人都成了这个级别的官员随侍在孙秀荣左右,也有禄田、俸钱、料钱、仆役钱,算是颇为清贵了。

    加上重新以总管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宇文邕奴,这三人算是他日常谈论事务的对象了。

    这一日,孙秀荣先后接见拔塞干部新任大酋苏农达干,以及聂叙丹樨派过来的使者。

    在阿利施城内城四进的大都护府里,第二进是大都护府日常办公的地方,其中有一间较大的房舍就是他的书房,平日里与别驾封常清、司马李继勋、长史席元礼、掌书记宇文邕奴商议事情就是在这里,而姜公辅和贾耽会随侍左右。

    对于拔塞干部,能够投靠自己他自然高兴,不过就跟阿悉结部一样,孙秀荣依然保持着警惕。

    由于封常清还兼着伊犁州的事务,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形下,只有李继勋、席元礼、宇文邕奴三人在此,眼下孙秀荣正在与这三人商议拔塞干、阿悉结以及聂叙丹樨的事情。

    时至今日,他孙秀荣参与劫掠边令诚的事情也几乎被透露出去了,得知此事后边令诚自然勃然大怒,不过眼下的他却无能为力,在随着高仙芝征服大小勃律后,他就调回长安了。

    随着孙秀荣已成气候,以他的身份想要对他不利很难做到,因为眼下的北庭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唐君臣喉咙里最大的一根刺,不用边令诚出手,一大帮人都在暗地里出谋划策。

    何况,没准边令诚这厮一早就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过一直隐忍不发而已。

    通盘掌握情况是只有宇文邕奴,眼下正是他在说话。

    “大都护,先说那拔塞干、阿悉结,这两部都有两万户,一个占据了整个碎叶川下游,一个占据了整个药杀水下游,还靠着咸海,都是有数的大部,与更西边的乌古斯不同,他们都是有着从突厥汗国沿袭而来的一整套规制”

    “故此,职部建议,在两部王帐附近抽调三千户纳入博格拉部,将其少年纳入碎叶军,一个称为阿悉结营,一个称为拔塞干营,正好阿悉结的都摩之和拔塞干的苏农达干都是年轻人,就由其担任都尉,由我方人员担任副尉,杂以中下级军官”

    “其它牧户,一开始由其部落长老组成议事机构管辖,等到阿悉结营、拔塞干营有退伍军官了,就可在原地设置郡县管辖”

    “同意!”

    孙秀荣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就同意了。

    “过几日,就由你代表我去两部宣布此事”

    “是,大都护”,宇文邕奴赶紧应道,“至于聂叙丹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