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面的事情, 纪墨没有具体问过,况远也没再提过,那些沉痛的过往, 被时间就此埋葬才是最好的事情。
师徒之间没有就这个话题深入进去,纪墨只有一次问过那乐器房中的若干乐器,看起来,可不像是新置办的,所以, 是原来就用过的吗?
“都是我用过的,难为他能讨来。”
这个“他”毫无疑问就是纪辰了。
纪墨无法形容况远说到此事时脸上的表情是感动还是讽刺,总之那一笑看上去总有些怪异。
受过重大打击的人, 指望他什么变化都没有, 实在是奢望。
能够平淡处之的,也算是难得的豁达之人, 往常见况远,纪墨就觉得他是那种人, 隐士风流,莫过于此, 看上去便是清风朗月相伴的修仙之人, 可唯有提到那些过往的时候, 才能发觉那言语之中隐藏的某种怨气, 像是在暗中窥伺的毒蛇,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动闪电一击, 让人死于剧毒之下。
纪墨总有些担忧,却又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置喙的, 那些成年人的事情, 轮不到他一个孩子说嘴。
只不过, 自从知道这是纪辰给的宅子,纪墨总觉得住起来都别扭了,连带着每次讨厌纪辰在远处旁听,因为这个内情,也不能讨厌了,否则反而显得自己有几分霸道。
那是人家的宅子,凭什么不让人家来呢?
人家的宅子,人家想要站在哪里就站在哪里,又不是偷听传艺,况远都没说话,他有什么理由赶人呢?
于是,纪墨就会在学习后,快速离开纪辰的视线范围,不是躲到乐器房去熟悉那些乐器,就是自己找个他们平时不会去的地方,慢慢练习。
笛子、琴、瑟、笙、琵琶、竽、胡琴、埙、钟、鼓、箫……
纪墨学到箫的时候,况远不经意说起了纪辰的紫竹箫吹得极好,“在此前,我觉得我吹得还不如他好,那种清越之音,下次他来,让他与你吹上一曲,你听了便知。”
很多东西不是言语能够形容的,况远教纪墨的时候,总是会如第一次那般,自己先用这样的乐器演奏一番,随便什么曲子,最好是凸显这种乐器的,即换了旁的乐器,也能成曲,却总是略逊一筹,不如此乐器更佳的曲子。
演奏完,他并不问纪墨要什么听后感,而是会让他记住这种感觉,有些乐曲之中传达的东西,并不是一定要乐曲之中才有,乐器之中同样也寄托了一部分。
同一首乐曲,用琴声奏来,也许是旷古之音,可传天地至理,用笛声奏来,就平添悠扬婉转,若牧童骑牛,自有一番乡野之趣。
这其中的差别,不是曲子带来的,而是乐器带来的。
同一个音,这个乐器奏来或许多出几分低沉,换一个乐器,就飞扬得要到天上去了。
因这种乐器固有音色而形成的不同,便是那不得不寄托在乐器之中的情绪了。
所谓乐曲传情,传的情便在这几种交融之中。
纪墨听着,感悟着,也亲自尝试过,再后来纪辰来的时候,果然,况远还记得,让他专门为了纪墨吹了一曲。
箫声清朗,似有涛涛海潮,此起彼伏,又似海面骄阳,照下粼粼碎金,天地同色。
那种凝于其中的气魄,真的是“大丈夫当如是”,配上纪辰本就俊朗的样貌,怎么看都是翩翩君子,湛然若神。
若仙君凌波,可观沧海。
哪怕是不认识的人,听了这样的箫声,定也会以为吹箫之人是神仙人物,一技之绝,可见于此,忽略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想与之结交才好。
再想到纪辰的文人身份,对他便又会多了许多好感。
在这样的声音之中,连纪墨都忍不住自省,人家也没做什么讨厌的事情啊,连况远都不曾说他不好,自己哪里来的资格代为嫌弃呢?
“多少年了,你的箫声更好了。”
听完,况远感慨起来,对纪墨摆了摆手,没跟他多说。
纪墨告辞退下,走远了,回头去看,那两人,一站一坐,在那里似乎说着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没说,默契地欣赏着外面的景色变化。
箫声的学习,纪墨也就听了那一曲,他想再听况远的,况远却少有地拒绝了,“我的箫声不如他,没必要听了,你只记得那种感觉就好,倒也不必完全像他……”
这话中复杂之处,让纪墨似体味到了某种苦涩感觉。
连那笑容神色,也多出几分苦来。
纪墨的学习速度一直很快,有了学笛子的经验,学箫似乎有几分事半功倍之感,拿捏准每一个音,再奏那些熟悉的曲子,顺风顺水一般,很容易就能掌握。
这有些像是“一理通,而百理明”,有的时候兴致来了,悠然小调,信手拈来,多出几分自在随意。
那自在随意落在乐声之中,得了况远的赞扬:“便是如此,乐为心声,本就不该有什么束缚。”
世人眼中的身份地位,阶级规矩,通通都不能成为乐声的束缚,因为心始终都是自由的。
所有的曲调定式,不过是后学之人不敢弃前人之言,以为范本,方便求学,其实真正论起来,会了指法,又哪里需要有一定的曲式呢?我所作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方为最,可称雄。
况远追求的便是那种“乐传心声”,什么规矩,什么定式,都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若只能在规矩之内奏乐,那乐声又能传达多远呢?
想要与天地相合,就要先有能够传达到天地间,自由广阔的乐声才可。
这种道理,乐师不是不明白的,只不过很多时候,人活世间,又怎能不受世间所累?
也就是况远,抛弃了家族,没了亲故,什么都没有了,方才能够奏出那等无拘无束的近乎升华的乐声来。
若是现在有人听了况远的乐声,再想起当年,恐怕也要感慨一句“不经挫折,无以为乐”吧。
有些技艺,便如那冬日梅花,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总要有一番变故挫折,方才能够脱胎换骨,真正离了那凡俗。
这层感悟,况远不曾提起,他自认挫折尚且不够,只按部就班地教导纪墨,看他箫声有所成,便没再让他继续练习吹箫,而是换了乐器。
“钟多为编钟,可奏整乐,只编钟为礼乐,非寻常可得,我以小编钟教你,简学宫廷礼乐。”
提到“宫廷”一词,于如今的况远来说,也是多有感慨。
他那时候辞了宫廷乐师一职,如今看来并不后悔,却难免仓促,宫廷礼乐并不是不美的,带着镣铐跳舞尚且能够舞出动人的舞蹈来,那种在规矩之内做出的乐,也有其可听之处,可学习之处。
但他受不得其中的种种束缚,早早辞去,如今想来,难免也有几分遗憾,不曾看得宫中乐典,熟悉那些大乐之音。
被况远称作“小编钟”的那一套很是小巧玲珑,像是等比例缩小的编钟,小小的木锤长棒都像是孩子的玩具,看起来实在是袖珍玲珑了些。
纪墨见了难免好奇,为何不是小时候就让他学这个,比起按压笛子和拨弄琴弦,使用木锤和长棒奏乐,既不伤手,又充斥着乐趣,恐怕学习起来,都多出几分兴致勃勃来。
正与孩子的好奇心相得益彰。
似是看出纪墨在想什么,况远一笑,为他作答:“你只看这编钟玲珑可爱,却不知道何为礼乐规矩森严,若早早让你学这个,怕是学不出正雅来,只当好玩儿,偏了乐理。”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寓教于乐的,不到一定的年龄,不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真的学了,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并没有什么益处,反而是了乐理的正雅,若走上了歧途一样,将来想要纠正都难。
唯有先了解其中道理,再去学,才知道为何要这般,而不是那般,有些乐,是容不得奇思妙想的。
这套道理放在宫廷乐上,就最是合适了。
况远惯例像是奏了一曲,钟声的清脆又不与旁的乐器相同,大大小小不同的编钟,发出不一样高低的声音来,连清脆都分了若干曲调的样子,明明是正雅端庄的宫廷乐,却又似从中听出些俏皮活泼来,并不是纪墨想象中的沉闷有余,端肃过分。
可,若认真品味,其中却又没见多少活泼俏皮,反而规规矩矩,一板一眼,有条不紊。
这里便要说,宫廷乐最讲究的规矩,在编钟这里,便是次序,从某个音起,便从某个音终,整一套顺序,是不能错的,若有差池,就失了正雅。
而这种大乐伴奏也不独编钟可以撑起,所以况远说明自己演奏的只是某个小段,真正的配乐,便是加上纪辰,也撑不起一个完整的宫廷乐。
那此起彼伏的乐声交融,才是宏大浩然的宫廷乐该有的样子,如今这般,单调是编钟奏鸣,总是少了几分意境,难以让人融入理解。
为此,况远不得不多做说明,生怕纪墨以为宫廷乐就是这样的单薄,想象不到那种场面。纪墨的确不敢以自己的想象为真,却总也知道真正的宫廷乐绝对不是叮叮咚咚就能完的。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