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叮铃铃
突然响起的电话声,打破了父女俩的尴尬。
黄瑶挂掉电话,就对黄老仙说道:“爸,帮我问邱大头借几个人呗。”
“问他借人干嘛?”
“调查一点事情!”
“我们自己不是有人么,怎么还要问他去借。”
黄瑶纠结了一下后说道:“我们的人不合适,这次要调查的是陆家。”
“陆家?陆江涛他们家啊?”
“嗯”
黄老仙奇怪的问道:“老板吩咐的?他要调查陆家干什么?”
“百三超市你知道的吧?”
“大街上开着这么多店,我又不瞎,说重点!”
“百三超市也是老板的,陆家现在也开了几家**超市。刚才打电话过来的是驰英,让我找人去摸摸底。”
黄老仙恍然大悟道:“是这么回事啊,我还以为有什么私人恩怨呢。这不就是正常的商业调查么,怎么从你嘴里说出来就有股阴谋的味道。”
黄老仙虽然打眼看错了陆江涛,可是对他还是有点感情。
当初连为陆江涛去死都愿意,不可能就简单的割舍掉这份感情的。
黄瑶骄怒的说道:“爸,你怎么损我!”
“你刚才不是也损我嘛,我们这叫一报还一报” ,黄老仙笑着揶揄道。
“那我们扯平了啊,以后谁都不许说了。”
“依你!”
黄瑶说道:“爸你给邱大头打电话吧,让他派几个人过来。百三要给魔都所有的超市和便利店摸摸底,公司那边也有人从正规渠道去调查。”
“看来魔都的零售商,要有难咯!”黄老仙摇了摇头说道,拿起电话就拨起号来。
···
对魔都的零售行业做个摸底调查,是倪世孝吩咐驰英去操作的。
百三零售那边自己会统计竞争对手的资料。
可那资料只停留在商业层面。
只会去统计销售额、分店数量、进货渠道等数据。
而对手的资料和家庭背景的调查,都只是浮于表面,没做过细致调查。
倪世孝让驰英去做的,就是补上这些细节。
家庭背景,夫妻关系,股东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这都在调查范围内。
这些可不是无用功,如果一个企业是夫妻店类型的。
就是夫妻都是大股东,如果倪世孝的公司在和他们公司竞争的时候,提前知道他们不和的消息。
就可以用点手段,进一步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扩大裂痕。
造成对手公司的管理混乱,这就会给倪世孝的公司可趁之机!
倪世孝既然清楚这种股份结构的潜在危害,他自己就不可能会去犯这个错误。
他的核心公司的股份绝对不可能拆分。
都得百分百的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就算以后给子女分家产,也不会给股份。
而是会给单独的产业,他的公司当然继续自己掌控着呗。
也许他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孙老死了,他还继续活着呢,想象一下,一个九十岁的老头,管他这个看年纪才二十岁的人叫太爷爷。
他就会发笑!
他很期待那天的到来!
······
倪世孝手里正看着**超市的调查报告。
之所以,先盯上了**超市,和陆海波和陆江涛兄弟是它们的老板。
关系不大!
主要是倪世孝每天来公司的路上都会在街角,经过一家**超市。
那个位置非常的好,用来开便利店实在太合适了。
后面靠着两个居民区,前面就是四通八达的大马路,处在交通的要道附近。
无论是固定小区客户,和偶然性客户都能开发。
一天的销售额,不会少。
实际上,百三有想法买下这个门面,用来开自己的便利店。
百三以前虽然没在国内开一家便利店,但是对合适开门点的物业,一直都没停止过收购。
百三的目标是在国内开12000家便利店 ,要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如今适合开门店的物业已经不下两万,随着城市的扩建,很多物业无可避免的要面临拆迁问题。
所以才会目标只有一万二,但是备下的物业确实两万多。
待升值这点就不用说,最重要的还是做为后备店址吧。
全国这么多城市,倪世孝记忆里有大概城市规划远景的,不算太多。
也就对江南的城市规划更熟悉一点,毕竟江南的城市他熟悉,去出差和游玩的次数都不少。
就算是江南的城市,他知道那些地方未来会繁华。但是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繁华的啊。
没办法,只好多备点物业呗。
百三在国内的基本目标,还是只买不租!
他可不想把百三辛辛苦苦一分一厘赚到的钱,大半给房东送去!
看着资料上的显示,**超市所在的那排,街角的房子,是属于街道的火柴厂的。
火柴厂已经是半倒闭状态,名下挂着不少的员工,现在也就靠这些店铺的租金,给员工们发点低保。
只要能把员工妥善安置了,街道应该很乐意把这个包袱给甩掉。
火柴厂除了这些临街店铺,名下还有火柴厂所在的地皮,还有一块当初批下来用来盖宿舍的地皮。
安置这些员工稍微有点难度,火柴厂一共有200多名挂名的员工。
倪世孝都不知道,把他们往哪里安置合适。
有人会说百三不就很合适么?
可事实上并不合适,百三一线的员工,特别是女性员工都是年轻人为主。
至少刚进入百三的时候,肯定是年轻姑娘。
百三的宗旨:不会主动辞退一名没有犯错的员工!
而且有完善的退休福利机制,除了所在国家的社会福利公司会为员工缴纳之外。
公司还有自己的长期服务金,养老金。
倪世孝当初制定百三的员工薪酬计划的时候,核心部分是向霓虹的企业学习的。
他特别喜欢霓虹企业的薪酬规划。
都说国内是特别有人情味的,可有一件奇怪的事情。
你见过有多少人,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超过十年的?
别说十年,就算五年的都不多。
正常的情况都是两年一跳,甚至是一年几跳!
当然一年几跳的这种人,直接就不把他们当成统计数据算了。
会这么干的人,你把责任推给用人单位是站不住脚的。
除了某些你根本看不到招工信息,但是每年都在进新员工的单位外。
在国内真见不到多少人,能为一家企业服务太长的时间。
这是个值得所有企业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