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友为走了,火急火燎的走了,且带着溥移给的一万大洋狂奔而走。
因为同陈江离见面的一个月之后,报纸上就出现了吴佩服向张作林妥协的消息。
与此同时张作林正式派出奉军进入关内,准备一起扼杀南方革命军。
这也就意味着陈江离所言,居然全部预言成真了。于是康友为必须尽快同溥移划清界限。
津门码头,溥移双眼含泪的拉着康友为的手,依依不舍的说:“康师,你真的不打算留下来一起同我成就大业吗?”
康友为慌忙推开溥移的手说:“陛下,我老了,才疏学浅,难堪重任啊!”
溥移不禁痛哭道:“康师一走,我身边可就没有可用之人了,也没有能够说话的人了!”
“哎!”康友为摇头叹气说:“陛下,要是我年轻二十岁,我愿意留下来,如今你还是另择贤能吧!”
溥移问:“康师可有人选推荐?”
康友为摸着胡子想了想说:“陈江离,若是他愿意帮陛下,一定能成大业。”
“可他不是分析过复辟不可能成功吗?”溥移说。
康友为笑道:“正因为他知道复辟会面临的困难,所以才可能能找到对策啊!此人才能,实属罕见,定能帮陛下完成大业!”
说罢康友为头也不回的上船准备离开,留下溥移在原地深思。
…………
而这一个星期里,津门和北平的新闻界,也掀起了一阵黑色恐怖。
由于张作林稳定了北方大局,所以开展一系列的“整改”行动,查封了不少报社。
由于年底,邵漂萍在《京报》的特刊上,历数了张作霖的劣迹。
张作霖忍无可忍,将邵飘萍诱捕之后,直接执行了枪决。那次只是简简单单的杀鸡儆猴,张作林早已经对一些报社恨之入骨,毕竟他确实做过同日本人勾结的勾当。
而邵漂萍的死只是个开端,张作林稳住北方局面以后,《京报》、《国民新报》、《语丝》等报纸杂志便在短短一天之内被查封,不少报社的负责人都被请去大帅府吃饭。
最后这顿饭之后,平津地区多份报纸自行停刊,没停刊的也不敢再骂军阀。而一些收了张作林好处的报社,居然开始宣传张作林的“丰功伟绩”。
而且最恐怖的还是许多平津地区的进步人士,都被暗杀,活着的人也是纷纷南下逃生。为此津门一个月之内,就变为了一个压抑的城市。
不少学者、作家和名人,对北洋政府失望至极。包括鲁训在内,一大批人转辗南下,转而前去南方新政府哪里。
……
就是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之下,陈江离的《红楼与社会论》正式出版,其《大国崛起》也开始在上海和津门两地的泰晤士报天朝分社连载。
《大国崛起》国内的比国外要要晚一期,所以在伦敦,已经连载到了荷兰篇。
从认可值暴增一万五千来看,陈江离知道这本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国内连载之后,又获得了20思想贡献度。
如此一来陈江离就有:
初级文豪初级文豪:7级(9级升满,成为中级文豪)
经验值:7000/70000
认可值:110000
思想贡献度:70
————————
上海闸北路。
鲁训先生照常出门散步,这是他来上海的第八天,已经逐渐喜欢上了这里开放的氛围。
散步来到闸北的商务书店,鲁训先生照例进去走一走。
门口赫然矗立的一块牌子,引起了鲁训的注意,上面写着:千古奇书红楼梦,陈江离谈红楼与社会。
鲁训先生进去一看,只见里面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无奈只好排队。从这些购书者爱不释手的神情中,鲁训不禁心中发痒,心想自己已经许久没有遇到过一本好书了。
“这个陈江离究竟是哪位大师,你看他的《大国崛起》,虽然只连载一期,但是确实如此透彻深刻!”
“是啊,听说一共会说九个国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连载第二期!”
“你个小赤佬急啥?第一期都足够我们钻研好几个月了!”
……
后面排队人的谈话,更是让鲁训觉得期待不已,努力记下报社名字,准备买完书之后,再去购买一份报纸看看。
排队的时间是漫长的,一个小时之后,鲁训才如愿买到这本《红楼与社会论》。
如获至宝的将这本书包好,鲁训又跑到附近的报刊,想要买一份泰晤士报。
然而最新的泰晤士报早已经卖断销了,店家告诉鲁训,想买的话必须明天早一点来。
鲁训大感失望,只能默默的回家。
……
回到家,鲁训迫不及待的打开这本书,然而看完第一篇章节时,鲁训额头青筋暴起。拿着这本书往纸篓里扔去。
大骂道:“还以为是抨击红楼梦的封建思想,不成想竟是为封建思想摇旗呐喊!说什么文化改良救国,我看就是祸国殃民!”
怒骂之后,鲁训又摇头把书捡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断章取义了,必须把书看完才能下结论。
然而越看越恼火,因为书中对风水、鬼神之说做出了不少解释,认为这是天朝人民族特性中的遵祖行为。而且以此延伸到了对君主专制的看法,认为君主专制在特定的时期里,利用了遵祖的民族特性。
“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居然说汉字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难道不知道我们民族就是被这些封建东西害的吗?”鲁训看到一半,终究是放下了书。
对于鲁训来说,这本书带有阿Q的意淫在里面,居然在鼓吹从天朝文化中寻找救国图强之策。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想了一想,鲁训觉得不能放任这本书荼毒当下读书人,便提笔写下:陈江离是谁?
陈江离是谁?非文豪,乃文妖。他说我们曾经如此的辉煌过,如此的强盛过,这说明了天朝文化的优越性……我不记得那年的什么时候,地点大约是在东京千代田,我看到了一个默无声息的民族被搬上他国人的银幕,但是却是一群人围观砍头……
无论如何,到最后我总算明白了,汉字不灭,或许民族必亡!
——————
写好之后,鲁训让下人将其拿到《晨报》上去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