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八十七章、艺惊四座,满朝哗然】
    【第八十七章

    蔡纨晕过去了。

    宋徽宗摇了摇头,却是感觉自己的心情好多了。

    这狗东西,昨天晚上,三番五次的折辱自己。

    今天,倒是要让这个狗东西知道自己的厉害?才是。

    考试结束!

    当庭阅卷。

    宋朝时期还是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不需要考官先阅卷,再把考卷的交给-皇帝。

    、艺惊四座,满朝哗然】

    眼瞅着,武松已经写完了。

    宋徽宗倒是有些忍不住了:“武松,你可是写完了?”

    “正是!”

    武松微微的点点头,宋徽宗却是笑了起来:“呈上来,朕,很有兴趣!”

    不少考生开始在奋笔疾书。

    而武松,终于提前交卷了。

    在古代,想要提前交卷,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花老太监把武松的考卷收了起来,递交到了宋徽宗的面前。

    武松扫了一眼周围的学子,却是微微的摇了摇头。

    还有最让他们为难的,就是皇帝出的题目。前面的考试所用题目,都需要层层把关,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拿出去考。

    皇帝出题却没人敢过问,在殿试正式开始、皇帝间出口之前,没有人知道会考什么,甚至连皇帝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临时想到什么就考什么了。

    赵佶身边其实也不乏阿谀奉承之辈,各种马屁之词不绝于耳,但是,那又如何?考试的又不是他们。

    而对于学子们来说,那就是难受至极了。

    这是殿试,是考场,阅卷的都是官员,平时博士、官员们板着个脸,谁敢在他们面前写的过于暧昧?

    皇帝就给了“情”这一个字,还有意让他们去猜,不做过多的透露。

    也许是考爱情,也有可能是考亲情友情,甚至怜悯之情都有可能。

    你不能随便去写,毕竟是殿试,需要考核的是他们能都入朝为官的才能,不是看那个在外面风花雪月情场老手,就将他们收进朝堂的。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开篇的几个字,就让赵佶浑身一震,而后仔细的看了下去。

    这样的开头,虽然浅显,却是朗朗上口,一口道破了相思之意,直斥人的心怀。

    再往下看,全词写着:“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赵佶默然地盯着试卷,心思不可捉摸。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

    这首词的词名叫《雁邱词》,原以为既是以雁为题,开篇本是咏雁,可是词却是先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预做张本

    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接着到了第二句,笔锋一转,却是描写双雁了,“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这是一个极小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却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怀。

    随后诗词又开始一变,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对殉情鸿雁的礼赞,说的是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

    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这样的诗词,辞藻华丽,同时指斥人心,让人在朗读之时,情不自禁地为之感伤,仿佛耳边有着雁鸣的回荡,那雁鸣声声泣血,诉说惆怅相思情怀,赵佶,品味了那词句里的情思,眼眸也顿然模糊了。

    赵佶读完诗之后,只觉得通体舒畅,武松亲自做的诗词,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昨天晚上就发现,这小子作词绝对数一个高手。

    .....求鲜花......

    现在看来,这小子还真是没有让自己失望。

    赵佶之所以要将策问的形式更改,就是为了找机会,让武松做出这样一首诗词来。他以公事来成全自己的浪漫情节,却没人敢有任何异议。

    赵佶心中暗爽,当皇帝的特权大抵如此,他将卷子拿在手里,视若珍宝,不断的品鉴着这首诗。

    其他大臣自然也看出了皇帝对着份试卷的偏爱,想必这个叫武松的人就是钦点的状元了。

    只是一个个的眼巴巴的瞅着,却也不知道内容到底是什么。

    只是,他们都是看出来了,这个叫武松的人不简单,被钦点为会元公的时候,皇帝也是只对他一人的试卷爱不释手。

    状元的位置跑不了了,连中三元进入官场,就是资历尚浅,也比朝堂上一些人好多了,他们恐怕得该巴结的巴结,该拉拢关系的拉拢关系了。

    曾布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武松是他的弟子,能有如此造化全是他一人的功劳,身为老师不敢居功,却可以引以为荣。

    当然,对于曾布来说,他心里想的更多的,还是武松进入朝堂之后,为新党势力添砖加瓦的事情。

    其他的考生也是纷纷交卷。

    赵佶就把武松的卷子跟其他贡生的卷子合并到一起。

    让文武百官来看。

    能进入殿试的贡生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文笔皆是上乘,写起诗来也都有模有样的,这几份卷子中诗词都是作得极好。

    遣词造句都不错,对仗也工整,整首诗下来,还真挑不出什么缺点。

    没有缺点不代表就是好诗了,将这六份试卷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之后,大臣们发现,好像写的都差不多,尤其是其中有两三首诗风格内容一致,而且看过就会忘掉,根本无法留下印象。

    大臣们只能再翻回去看。

    辞藻虽然堆砌的繁华如织,偏偏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悸动的东西

    就是没有能要找一首能够做到打动人心的诗词。

    直到,看到了武松的考卷。

    他们才真的直到为啥,宋徽宗对武松的考卷爱不释手了。

    写的,真的是,太好了!

    而曾布,一张嘴,差点没当场给你笑歪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