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三十四章、开封府震动,文武百官轰动】
    【第三百三十四章、开封府震动,文武百官轰动】

    蔡京仔细斟酌,他和武松是政敌,没错。

    这点人尽皆知。

    可要是旁人想要借着自己的手,来对付武松。

    他可不会白白给人充当先锋。

    一则是万事无利不往,损己利人的事,蔡京绝不会做。

    二则是他知道武松有多难对付,想要扳倒他,至少得过了皇上那一关。

    只是这次的事情,蔡京要好好考虑考虑。

    蔡相无需顾虑太多,我等在朝堂上参奏武松之时,只需要蔡相从旁协助就好。

    见蔡京还有所迟疑,汪伯彦不断地劝说着。

    “无论参与多少,只要涉足了,武松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也清楚,向来有仇必报。你们一击未中,难免将我也拖累进去。”

    蔡京挑眉看汪伯彦,如果他能再退一步,自己还是愿意在朝堂上,帮忙说上两句话的。

    因为对于他自己来说,这也是一个好机会。

    一个,用来试探皇上到底对武松能容忍到何种程度,给予多少包庇的机会。

    蔡京在官场上摸滚打趴,明白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可武松实在是太难以捉摸,他总是无法看透。

    能借着这次的机会,即便他们无法扳倒武松,对自己也有利无害。

    汪伯彦再三思索,想到武松在朝中地位难以撼动,唯有举足轻重的蔡京能与之抗衡。

    “好!蔡相只需在朝堂之上,顺着我们的话多说几句,那武松还不必死无疑?”

    蔡京这才满意的答应下来。

    朝堂上三言两语,就能试探君心,是再合适不过的买卖。

    “好!”

    听到蔡京一口答应下来,汪伯彦仿佛已经胜券在握。

    次日,朝堂之上。

    宋徽宗面色凝重,看着满朝文武,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已经暗流涌动。

    汪伯彦率先站出来:“皇上,臣有本奏.II!”

    即使他不说话,宋徽宗也知道他所奏何事。

    朝堂上不少大臣们互相瞥了一眼,私下里早已暗通好。

    “皇上,武松受命为钦差,前往析津府,他却惹下诸多祸端,桩桩件件,必要严惩不贷!

    宋徽宗面容肃穆,说道:“饥荒之事,乃国之大事,关乎民生,刻不容缓。朕派武松前往析津府,意欲彻查,钦差手中若无实权,只会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南道总管张叔夜也站出来奏请。

    “钦差固然有权过问饥荒之事,可卫国公何等身份,析津府灾荒与他何干?”

    “卫国公为我大宋鞠躬尽瘁,立下不少功劳,怎可轻易杀之。武松此举,难免让朝野动荡,人人自危。”

    “钦差再大,也大不过卫国公,武松越俎代庖,先斩后奏。如果朝中大臣人人争相效仿,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大臣们每个说的都有道理,乍听武松罪大恶极,扰乱朝纲,杀之不足惜。

    可宋徽宗知道,武松杀的是该杀之人。

    他一抬手,让人将东西呈上来。

    “此物乃是卫国公认罪的状纸,他所犯之事,全列在上面。如此蠹虫,留着为祸一方,朕必杀之!”

    汪伯彦道:“陛下,万不可被受人蒙蔽!武松连卫国公都敢杀,如此胆大妄为,难保没有对卫国公动用大刑!”

    “重刑之下,必有冤屈。”有大臣出来附和。

    “事关卫国公,皇上早已下旨,要将其带回开封府,移交大理寺来审,没准其中还另有冤情,武松强行让卫国公画押,罪加一等

    “即便没有冤情,武松擅自斩杀卫国公,就已经犯下滔天大罪。”

    朝臣们死死咬住武松的罪过,不肯善罢甘休。

    宋徽宗道:“卫国公所犯罪行,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已无可辩驳。”

    “我大宋决不可纵容先斩后奏的风气,身份尊卑乃国之礼法,若礼乐崩坏,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啊皇上!”

    大臣们口口声声,将武松所做之事的危害夸大其词,懂不懂就关乎社稷安危,为的就是夸大武松身上的罪名。

    宋徽宗道:“圣旨要到析津府,山高路远,耗费时日不短,传旨之前,卫国公已死,再多说无益。”

    即使皇上拿出了武松用来辩驳的那套说辞,大臣们还是不听。

    他们一口咬定,武松就是明知故犯。

    “即便圣旨没到,卫国公手中还有丹书铁券,武松还是视若无睹,执意杀了卫国公!”

    “见丹书铁券如见皇上,武松却不放在眼里,分明就是故意置之不理。”

    高高在上的皇帝,终于无言替武松辩驳。

    蔡京列在百官前位,忍不住在心中啧啧称奇。

    能让皇上绞尽脑汁来为其言说,武松确实是个奇人。

    可丹书铁券之事,始终绕不过去。

    只要大臣们咬住不放,皇上也不好明面上直接宽恕。

    朝堂上鸦雀无声,蔡京知道该是他出面的时候了。

    「皇上,武松其罪难恕,杀之亦不足谢罪,还请皇上定夺。”

    汪伯彦挑眉抬眼,心想还是蔡相一语中的,张口便是要武松的性命。

    他无话再说,便附议着蔡相的话。

    “皇上不必再审问,应尽快将其处斩!”

    “武松不顾丹书铁券,杀了卫国公,理所应当以命抵命!”

    听他们在朝堂上喊打喊杀的,杨戳捏了一把汗。

    他固然想为武松说情,可其他人党同伐异,有备而来。

    再加之此事武松处置的确实不够妥当,有错在先,被人抓住把柄,即使想救他也无计可施。

    为今之计,唯有先拖延(王得赵)时间,不能让皇帝现在就下旨杀了武松。

    杨哉步出启奏:“皇上,武松尚且不再开封府,既然诸位大臣们也说了,凡是若不能彻查就定罪,实在有失公允,不如先拟一道

    圣旨,将武松召回开封府,再做定夺。”

    蔡京感觉到,他想要知道的答案,就在皇帝的抉择上了。

    一边是众多大臣们,还有他这个丞相,长篇大论,口干舌燥的请求

    另一边是为武松所谋的权宜之计。

    这就有如一杆秤,很快就能衡量出来时。

    宋徽宗听完杨戳所言,像是就等着杨戳这一番话似的。

    “如此甚好。”他立刻抬手,让人拟旨,就按杨戳所说的办。

    其他大臣瞠目结舌,看着皇上此举却哑口无言。

    事到如今,他们也只能等着武松回开封府之前,再好好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