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82 月宫二期工程
    月宫旁边的冰层储量已经计算出来,约二十万吨,更深层还存在额外冰层的可能性较大,但预计冰层会更薄,储量更少。

    短期内水不用担心,六名新成员所乘的应龙二号,带的全是食物,并且以各种软硬肉罐头、调味料、巧克力为主。

    抵达月宫分配房间稍作休息,开会。

    小型冶炼厂区已经搭建完成,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有四项。

    第一项,冶炼厂进入试生产。

    第一期目标生产抗压玻璃。

    地表各种冶炼活动,都要消耗氧气,太空里不一样,因为气体资源非常缺乏,所有的废弃都要回收处理,走完整个流程后,氧气反而会增加。

    不过现在冶炼厂的设备还不够完善,回收的氧气大部分都无法提纯到医用级别,只能在工厂里反复用。

    生产玻璃的材料来源于两处。

    一处是五公里外的撞击坑,这个坑还比较新,有大量高温形成的玻璃体结晶,经测定二氧化硅的含量超过八成,是已勘探范围内纯度最高的材料。

    另一处比较近,距离基地四公里的一片铝土矿。

    月球上的旅途和地表不一样,都是整块整块的大石头,成分相对也更复杂一些,如果放到地表,不会优先考虑工业利用。

    铝作为一种活泼金属,可以制成氧化铝玻璃。它璃其实就是纯净氧化铝,只不过是透明的,所以称其为玻璃。

    它的强度比防弹玻璃还高,地面生产成本大约是防弹玻璃的四到五倍,一般装甲车都不舍得用。

    可在真空环境下,成本放到后面考虑,先看好不好用。

    普通抗压玻璃,是钢化玻璃的一个分支,一般用于高压容器、仪表面板、高压管道观察窗等。

    受限于玻璃本身的性质,做不了太大,根据计算,用作月表温室,单块只能做到12厚度六平方米,中间不能拼接,必须使用结构件进行稳固。

    结构件多了,影响到玻璃温室的通光率,极地环境光照本来就差一些,通光率继续下降,就需要更多的人工补光,促进植物生长。

    而氧化铝的强度要大得多,不但能做得更大,而且连接结构也可以选用气密方向的。

    另一个区别是工艺。

    大面积平面玻璃唯一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浮法生产,既把玻璃溶液倾倒在锡溶液上,通过浮力和金属溶液的巨大张力自然平整下平面,然后把上平面刮平,静置消除细纹。

    浮法玻璃生产需要巨大的锡溶液槽才能连续生产,月表现在显然没有那个条件,已经建成的一个浮法车间,一次只能生产总面积十平米出头的玻璃,切割成矩形后会小于十平米。因为月球重力较小,浮法生产时间也会拉长,一天都生产不出一百平米。

    氧化铝的情况稍好,但它本身不是工厂的主要生产对象,按面积算产能在每日两百平米上下。使用现在发现的铝土矿,生产氧化铝比生产玻璃要多十几道原材料处理流程,加上铝提纯本身就是个能耗巨大的环节,整体耗电量大约是生产玻璃的七到十倍。

    根据十人团队和地表开会的结果,决定先利用土球送来的铝锭做原材料,先生产个几百平米的氧化铝玻璃,把玻璃温室搭建起来,交给植物学家们使用。

    第二项工作,月宫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扩建。

    月宫的总面积只有三百多平米,之后一直忙东忙西没功夫扩建,现在人员已经达到十人,之后还会更多,扩建是必然的。

    这项工作在六人组抵达之前,已经由机器人团队完成一部分,但在月表重力环境下,机器人团队也有很多工作不太好做。

    根据地面指示,本期将建设一栋新楼。

    这栋楼是根据早期机器人采集到的信息,经过专业设计和科学论证的,俯瞰图大体为“l”型,占地面积近五百平米,有一些观景弧面,这些观景窗口也会使用氧化铝玻璃。

    新楼第一期高度为四层,从五段式出入口进来是个天井式大厅,弹跳能力好可以设法直接跳到三楼。

    考虑到应对气体泄露危机,大厅与所有过道之间都设置有耐压门,在必要时可以分区域封闭楼体各部分,或反过来封闭大厅。

    在大厅被封闭的时候,就要用到一种在龙门飞船上使用的新型装备,罐头型宇航服存放柜兼减压舱。

    与飞船上的用法略有不同,新楼里的应急柜,可以手动设置开启方向。既宇航员可以在大厅或某区任何一侧开启,穿上宇航服再钻进柜子,减压后从墙的另一面出来。

    此外每个区域还有个不到二十平米的休息室,上下四层可以打开,作为额外的逃生通道,休息室经过额外的增强,配属单独的气压管理系统,可以在全建筑失压时,维持03至05个标准气压。

    新楼在安全方面下了大功夫,甚至还留有增设楼层的余地,最高可以扩建到七层。

    五到七层是二期工程,在弄完之前,新楼不会有自己的信号天线,只能通过光缆从旧楼处交换数据。

    在月表建造这么个建筑,工程相当大,全部使用轻型金属及陶瓷预制件不现实,它将是月表首次使用混凝土的工程。

    混凝土凝固过程中需要保湿保温,机器人前期搭建了三套混凝土预制车间。

    这种预制车间有点像窑炉,通过外部设备进行凝固中的淋水控温,到时间后用泵抽出剩余气体,直接打开一面墙便于后续取用。

    使用的水泥将在工厂区生产,大半是地表送来的半成品,少部分铝矿中的有效成分,加入从月表外几公里采来的类火山灰物质,混凝土的沙石部分则就地取材。

    因为各种条件都没办法和地面比,工程预计耗时半年。

    时间跨度长,旧楼明显不够用,所以那边也有扩建计划,主要由机器人完成,扩建占地面积为一百平米,内部含楼层和分层卧室在内,总计会增加不到二百二十平米。

    旧楼扩建在打通时会有几天不能使用,届时人员靠飞船生活,旧楼中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作物,也要设法保住。

    前面提到的玻璃温室也属于本期建设项目,此外,还有一项重要附属设施,正经的飞船降落停机坪,不过该工程要等到工厂启动冶金后一段时间才能开启。

    完成全部工作,一年能不能行,还得看地面的支持如何。

    第三项工作是交通工具、工程机械。

    现在基地哥想工作,全靠双脚或机器人的履带跑来跑去,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随后的工程也需要更大的机械设备支持。

    月表温度最低能达到零下一百六十多度,橡胶绝对不能暴露在设备外面,而月壤受低重力影响的破坏力也比较强,是个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载具体系。

    早期的月球车、红星车之类的载具经验可以稍作借鉴,但还无法满足载人、施工的要求。

    为了抢时间,地面完成早期论证和地面缩小模型的实验后,就决定把后续的工作用天地协同的方式完成。

    第一批有三个车型,一款漫游车两款工程车。

    载人漫游车相关零部件已经全部抵达,由工程师型的宇航员在月表手动组装。

    漫游车乘员两人,十轮,有密闭舱,没有厕所,长时间外出行动还是要用传统航天方式(纸尿裤、袋子)解决三急。

    装有一个放射热电电池,和二百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板,确保日夜变化不会过分影响续航里程,充满电能续航四百公里。

    四百公里在十六倍体钠电池的支持下,看起来好像很少,但这是月表,可没有高速公路,而且为了保证工具与设备空间和整车安全性,也不适合放太多电池。

    漫游车将主要用于周边地区地表打洞采样,后续的配套设备能保证它能取到一百米深度的岩层样本。

    车有了,至于好不好用,后续要怎么改,还需要天地协同一起努力。

    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用电。

    真空环境下,电力是生存的基础,没有电,连氧气都成问题,但作为一项工程,这反而是最简单的,毕竟月表短期内不可能自己生产发电设备,全靠运输。

    月表只有两个电力来源,太阳能、核能。

    专门为太空和月表研制的微型核电机组还在测试中,太阳能的布置根本没有技术难度,跟着送货的进度走就行。

    但在极地,想依赖太阳能维持整个工厂区和其他方面的需求,需要布设的面积非常大,而且日夜时长跨度比其它地区大,能源储备设备的重量会占据大量的运输载筹。

    所以不论是为了后续的物资循环系统,还是未来更多人入驻,最后还是要依靠核电。

    地表正在做调试的“龙珠”核电机组,是基于新型核电技术发展出来的,它烧的不是开水,而是蒸气。

    龙珠运转的整个过程中,蒸气都不会凝结成水,全程温度在度之间。

    实验机组不计高压蒸气和燃料组,全重五十吨,功率为五兆瓦。

    功率很小,以c国现有的核能技术储备,五十吨做出四十兆瓦也不是做不到,主要顾虑的是这东西只能整体运输,运输过程中对机体的震动,可能造成可靠度降低的风险。

    龙珠核电机组稍后也会同时配备到未来、鲲鹏两个空间站,就是核废料的处理有点麻烦。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