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六章:大纪录
    任是谁想要,玻璃的产量也就那么一点。最优先的肯定是暖棚,詹闶还要通过暖棚收割他们的荷包呢,没见行道教的道观都是糊纸的门窗吗。

    去年冬天的鲜菜生意,让詹闶探到了北平富人们荷包的深浅,所以今年他又加上了鲜花业务。大冷天的别人家都是最多摆两枝绢花,你家里却有新鲜的真花,就问你牛逼不牛逼。

    这些都是小事,赚钱再多也带不来多少金钱之外的收获。眼下真正让詹闶在意的,是行道教的推广工作终于能迈出一大步了。

    由于前段时间詹闶在公审中显露了神仙手段,近期以来想要加入行道教的就没断过,找人托关系的都有不少了。

    热度已经起来,詹闶也就顺势而为,宣布行道教将对外招收第一批学员。年龄要求在六至十二岁,男女不限,每年学资价值纹银二两。

    很多有心把孩子送来学习的劳苦大众,一看到这个学费的数额,当时就打了退堂鼓。二两银子买成米,一个壮劳力一年都不一定吃得完,竟然就拿去念书用了,有点浪费啊。这个吓人的价格,直接就把报名人数刷掉了一半。

    接下来又是另外一条,十岁以上的童生一概不取。这年头家里有钱又有条件让孩子读书的,哪个不是从小就接受四书五经教育人,十岁以上还在读儒学的也被刷下去了。

    其实这条本来应该是“所有学员不得参加举业”,但詹闶目前还不想把斗争搞到明朗化,所以才用了这么个委婉的条件,把有心冲击当官发财之路的都打回去。

    结果也很符合詹闶的设想,大几百上千人的意向人群,到最后只留下不到三十人。而且这些孩子中,要么是商人子弟,要么就是家人专门跑一趟详细咨询过农家子弟。

    能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商人们主要是受了梁再发的影响,他女儿是詹闶的妾,而且这胖子最近很是卖力在宣传行道教,带动了不少的人。农家的孩子则是家长咨询过后得知,二两银子并非全是学费,还包括了一年几套衣服、每天有肉的午餐等等费用,家里条件困难的还能在通过考核后去行道教下属的产业做工赚钱。

    有些因为自己懒也好,还是脑子没多转一圈也好,错失了这个机会的孩子家人。就再次找上门来,希望能网开一面给个机会。

    这一批本来就没打算收太多学生,詹闶当然是不同意了,否则他搞这些条条框框还有意义吗。所以这些家长找来的时候,就只能得到学员已经招满的消息,下一届再说吧。

    获得录取的孩子自然是兴高采烈,交了学费后把衣服尺寸都量好了,等着十天之后领新衣服开学。

    第一次教对外招收的学生,詹闶也要做些准备。以前带十几个学生的自由散漫方法不能用了,得适当正规起来一些,而且教学环境也要做些改变。

    首先教室里得有黑板,教材得更系统一点,吃午饭和午休的场所要解决,具体的课程排列也得合乎规矩。

    教材交给前段时间收购的印刷作坊负责,不过得派个人盯着。黑板就先用水泥加黑料弄起来,粉笔自己简单做一些就可以,学生们的石板和石笔也有现成的。

    午饭和午休场所不能在道观里,那就干脆把旁边挨着的院子买下来,一次性解决问题。反正这个时候北平只是边地,买房子多花点钱将来也是暴赚。

    等着开学的这十天里,詹闶也不可能闲着。今年新建设的暖棚,正在铺设地面和排水排污系统的新宅子,这些都得去关照一些。另外还有一件划时代的壮举,需要他亲自去开启第一步。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可真正应用这项技术的却比凤毛麟角还要少。落后的生产力,儒家的教育模式,吝啬的出版商,等等若干因素的共同努力下,让这项技术几乎属于随时失传的边缘。

    未来被华人引以为傲,常常拿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在这个时候被年迈老朽的雕版印刷死死压在身下,仿佛永远都翻不了身。

    偌大一个帝国,别说用泥活字和金属活字的了,使用木活字的都没有。纵观有明一朝,也就是个别民间有钱人士制作过那么两套金属活字,连皇帝都特么只舍得做个木活字。

    有时候真的是不得不悲哀,不得不庆幸。要不是还有个惦记着发财的德国佬,憋着劲儿在五十年后搞出了铅活字,这项伟大的技术还不知道要被践踏多少年呢。

    詹闶在当初选矿址的时候就有想法了,专门在京西斋堂划了一块地。前些日子已经安排人去炸山,带回来的矿石炼出了铜,也让他有了赶在德国鬼子前面,把老祖宗手艺变现的机会。

    为了能铸造铜活字,詹闶是真的下了不少的功夫。变着花样把矿开了,还得拿到炼铜的许可,这东西比炼铁可问题大多了,谁都不敢私自玩,搞不好就是要杀头的。

    炼出少量的铜之后,詹闶就马上去找了郭资,提出希望铸造一套活字,并且愿意接受朝廷的全程监督,重兵看守都没问题。

    这事郭资也拿不了主意,写了奏折和詹闶的信一起快马送去京城。詹闶还特别承诺要给老朱也搞一套,这才让糟老头子点了头,封了詹闶一个临时的官,专门负责铸字。

    詹闶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市面上的确可以买到铜,用这些铜来铸字肯定要方便很多,而且也不用搞得如此复杂麻烦。但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耗资太大了。

    如果按照这个时代的铜价,詹闶想要铸造一套铜活字,加上人工等等,得花三四十万两以上的银子。一套黄铜的,一套白铜的,那就是最少七八十万两。

    可如果自己开矿,费用就会极大幅度降低。从斋堂到北平城有官道方便运输矿石,也可以顺着卢沟河水路直接运到冶铁厂边上。自家有的是冶炼设备,稍微动动手就能开始炼铜,炼出铜来就地倒进模子里,冷却后开了模子打磨一下就齐活儿了。

    这样下来,矿石都不用记在成本里。全套程序做完。连带上给老朱的那一套,都用不了买铜铸字一套的费用,那是能节约好几十万两银子的呀。

    再说给老朱也来一套这个事,把省钱这一点放在边上,单论这套活字本身的意义,那就是了不得的。

    想想几十上百年之后,乃至于几百年之后,人们说起大明第一套铜活字,也是历史上的第一套金属活字,那是行道教第一百零一代掌教弄出来的。皇室或者国家收藏的铜活字,都是行道教给弄的。

    这是个什么分量,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座丰碑啊。今后不管是什么人,编纂哪一类的史料和文献,都绕不过行道教这三个字,这才叫地位。

    而且詹闶的这套活字,从计划的时候就准备搞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哪怕一千年后都不一定被超越。

    螨清皇帝那么牛逼,全天下各种搜刮,也不过搞了一套二十五万枚的普通货。而他,准备直接把三千常用字,五千半常用字,八万三千多生僻字和异体字全都算上,来一套三百七十万枚的超级活字库。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