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的话触动了范正阳的心灵,希望营最早一批的官兵基本上都出自流民,对于饥饿是记忆犹新,谁都不愿意再回到过去那种每天都在担心下一顿饭该吃什么,去哪里去找下一顿饭。
直到现在整个希望营的阶级属性还是贫苦百姓所组成的政权,到现在为止整个权力架构还是为了贫苦百姓做主的,还没有完全退化成官老爷,不过这个退化的过程,随着希望营势力的扩张会越来越快,权力掌握的越大,就会越来越脱离百姓,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张三希望的是这样的退化缓慢一些,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制定好防范的规则。
范正阳对张三大声保证道“先生的愿望也是属下的愿望,咱希望营的大多数人都是拜先生所赐不但没有被饿死,相反都过上了好日子。咱不能忘本,用先生的话说,天下穷人就是咱希望营的亲人,让亲人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不是所有人都有你这样的想法,就像我们用我们在宣府之外赈济流民的行动,就受到了很多宣府官员百姓的质疑。总觉得他们创造出的财富白白便宜了外人,这也逼得我们不得不把行政中心迁出宣府,通过增加新鲜血液来改变我们的官员绝大部分出自宣府的状况。”
“这些人也不想想,没有先生的带领,他们能有今天吗?要属下说这些人就是忘本,将他们赶出宣府,让他们再做几天流民,他们就知道什么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人都是有私心的,怎么人人都能做大公无私之人,这样的要求有些强人所难,就像理学要求读书人存天理、灭人欲一样。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强烈要求之下,就变成了一个个的伪君子,嘴里说着道貌岸然的话,心里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前车之鉴不仅仅是能让我们警醒,更能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与其要求官员百姓人人奉公,不如在制度上划出红线,让所有人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监督这些制度不走样的执行下去。”
“可是先生这样也太惯着他们了,要属下说以后就不管他们,让这些不知好歹之人自生自灭。”
“这些人也是我们的百姓,他们也在为我们的政府纳税,为我们的政府做出贡献。他们有权利发表不同的声音,我们的政府不能成为一言堂,长此以往我们就再也无法听到真话。我们可以拒绝他们不合理的意见,却不能拒绝他们发出的声音。”
范正阳还是有些想不通希望营为何会忍受这些人的捣乱,他相信这些反对的人群中,绝对有旧势力的代言人,那些人可没有都离开宣府,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在希望营的治下当顺民。
这些人的土地通过民府的有价征收变成了公地,分给了普通百姓,他们只保留着人均十亩的自留土地。这是希望营的基础政策,任何人若是想在希望营生活下去,肯定是无法保留大量的耕地。
这些人的土地虽然没有了,手中却回收了大量的现金,而且他们在城里都有店铺房产,这些店铺可不在民府管制的范围之内,民府鼓励大家经营商业,整个希望营也并不以经商为耻。
他们经过短暂的观望之后,开始大量的投入商业之中。毕竟是这个时代最聪明、最有知识的一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大多数人在商业上站稳了脚跟。就算自己没有经商的天赋,也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其他人铺子里,做一个只吃红利的股东。
范正阳相信这些人如果有机会绝对会第一个起来反对希望营的统治,当年宣府地震的时候谣言就有这些人,现在宣府暗流涌动和这些人脱不了关系,可惜没有证据先生不让对他们下手,不然落到乔允梁的手里三木之下,这些人什么都能招了。
范正阳心里的想法得亏没有被张三知道,若是张三知道了他的想法一定会把他骂个狗血淋头,这些文人平时看起来胆小如鼠,一旦心横下来,可是什么酷刑都能抗的下来。天启年间汪文言、杨链等文人可没有几个软骨头。
是否硬抗要看是否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若是没有动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奴颜婢膝、摇尾乞怜都可以,只要能让他们继续过人上人的日子。这也是建奴入关后他们纷纷投降的根本原因,因为建奴承诺他们原官留任,清承明制,意思就是原来明朝的政策一切不变,包括皇权不下乡,士大夫是乡下的基石。
范正阳没有系统的读过儒家典籍,不明白什么叫文人意气,张三却是很清醒的知道,这些人一旦认准了死理,可是有着很强的破坏性。就算明着对付不了你,暗地里也能把你骂的臭名远扬。
范正阳不考虑的问题张三不能不考虑,名声对于一个势力的重要性,若是天下百姓都对希望营视作水火,那对于希望营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
好在现在希望营抗击建奴的名声已经出去,并且在宣府山西的普通百姓心里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宣府山西是希望营目前的基本盘,是不容有任何闪失的地方。
张三安慰范正阳“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要急于一时,眼下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将中原濒临生死线上的百姓转移出去,一部分迁移到辽东,更多的部分将会迁徙到新大陆。你们辽东舰队未来几年的任务将是异常艰巨的,要承担整个新大陆的移民工作。在现在的条件下,你们还要负责在新大陆对建奴的监管任务,确保建奴按照我们的路线图向南进攻,尽快与西班牙人接战。”
“先生放心,建奴若是敢有什么歪心思,属下一定会对其进行严惩,让建奴知道我们能把他们运过去,也能随时要了他们的命。”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