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升任冬官侍郎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大唐营造司之汴州分司的组建。
汴州分司作为第一个组建的官营企业,日后肯定是要作为模板来被其他地方学习的,因此狄仁杰作为带头人,肯定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
其实狄仁杰知道,这件事情是尚书大人有意推给自己的,以来呢,自己是个新人,办得好办不好与整个冬官其实影响不大;再者,自己和这个方略的提出者郑东关系密切,交流起来也方便些。
因此,这样一个成大功的机会,就落到了狄仁杰的头上。
在汴州分司的组织架构搭起来之后,李道广对狄仁杰的唯一诉求,就是能大量采购洛神集团旗下福昌县水泥制造厂生产的那种灰色粉末。
李道广在去年回京述职的时候,曾经参观过用水泥盖起来的福昌县人民学校,不管是地基还是墙面,都比那些用糯米作为黏合剂盖起来的墙要结实许多。
在汴州刺史任上干了多年,民生、财政等各项问题,李道广都努力做到了最好,他的政绩已经足以升迁,但他却拒绝了两次朝廷的提拔,因为他最担心的就是汴州境内的黄河。
由于黄河冲出郑州邙山后,进入平原,落差骤然变小,泥沙大量沉积,致使汴州段的黄河河床每年都在增高,日积月累,此处的黄河河床已经快要超过汴州城的城墙了。为了防止洪水冲入汴州城,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增高河岸。
但是,修堤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河床增高的速度,用糯米做黏合剂建造的河堤,需要等待极长的时间才能让他变硬,很多时候都撑不到第二年的汛期,就已经垮塌了。
辛苦劳作的汴州人民,无法改变这一天大的难题,李道广不忍心让这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受水灾之苦,因此,在官营的方略提出的时候,他就想好了要做这第一人。
水泥也是他日思夜想的东西,他见过水泥的优势,只要能买来这种东西,肯定能将河堤修建起来。
狄仁杰很看好李道广的为人,也很认可李道广的做法,因此他就成了李道广在京城的代言人,此次来像郑东报喜,其实也是为了能够促成此事。
郑东顿时喜笑颜开,真正让郑东发愁的并不是琉璃滞销的事情,而是不能及时完成蓝皮书上的任务,现在水泥有了销路,那挣到万贯家财也不过是眨眼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次销售,把水泥的名声打出去了。
见到郑东如此模样,狄仁杰就知道这件事算是成了,当下,狄仁杰就拿出李道广准备好的契约,拿给郑东看。
契约是一次性的,甚至不能称之为契约,郑东认为这就是一份订单,只不过订单的买主是官府,哦不,官营企业而已。
因为这种东西从来没有出现过,人们对这个东西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价,因此,李道广很大方的说了,就按照郑东说出的价格来买,绝不还价。
不过,李道广让狄仁杰来跟自己谈生意,就已经表明了态度,有狄仁杰这个中间人,郑东肯定也不会漫天要价,李道广打得一手好算盘。
“既然是叔父带来的单子,那小侄一定会认真对待。水泥这东西还没有往外卖过,但小侄以为,这种建筑利器,五十斤一袋,卖一千二百文不是问题。”
“哈哈,不管你怎么说,反正不需要老夫出钱,既然李刺史都说了让你自己开价,那老夫绝对不会插嘴。”
“瞧叔父这话说的,您都亲自来了,小侄还会不给叔父一个面子吗?”
“老夫要什么面子,李刺史为国为民,三年不改其志,老夫敬佩之至,这才亲自来找你,你小子不要拿你的小人之心,来度老夫的君子之腹。”
“叔父说笑了,那小侄也就不跟叔父客气了,一千文一袋,这是给叔父您的优惠。”
“行啊,小子,生意做的还行,那老夫就替李刺史谢谢你了。”
商定了价钱,订单也就成了。
福昌县水泥制造厂迎来了第一个外销的订单,一千袋,也就是五万斤。
本来李道广想的是,一个月能给五百袋就行了,分两个月给,但郑东当下就告诉狄仁杰,这小小的一笔订单,九月上旬就能交付。但如果需要送货上门的话,还需要另外加收运费。
狄仁杰连忙摆摆手,“不用不用,我们冬官就能送去了,只要你按时生产出来,老夫会派船去取货的。”
“那就有劳叔父了。”
契约已成,一下子就挣了一千贯,之前挣的钱都投进学校和建设新厂房了,现在就剩些个零花钱,算不得数。
但一下子就完成了百分之十,郑东还是很开心的。
留下师父帮忙招待狄仁杰,郑东骑着快马往福昌县方向去了。
水泥厂是郑东独资,因此也没有其他人进过厂子,现在厂子里的,都是郑东自己找来的附近的百姓,经过培训之后上岗的,现在也都算是厂里的老人了。
自从上半年一个年轻后生没有按郑东的要求佩戴口罩而被罚款之后,厂子里没有人敢不戴护具就上工,都是按照郑东的要求,戴上厚厚的口罩,穿上罩着全身的衣服,只露出一双手和一对眼睛而已。
郑东很满意,这样才是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该做的事。
当然,因为水泥厂开出的高工资,厂里的工人再也没有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了。
外面的人都挤破头的想进来,但因为厂区面积有限,客户需求也不高,因此水泥厂一直没有扩招,这次郑东来视察,就是要先考察一下水泥厂的产量的。
翻看了厂里的账本,发现不到五十个人的水泥厂,居然每个月能生产十万斤水泥,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些人。
很快郑东就明白过来了,之前扩建学校的时候,水泥不够用,郑东曾经出台了一个奖励政策,按照总产量的高低来发放奖金,这些人应该都是为了奖金去的。
产量没什么问题,质量的话,在扩建学校的时候,郑东已经检查过了,另外,这群朴实的劳动人民,没什么文化,也不会搞什么弄虚作假的,就算有那个胆子,也没那个能力。
站在水泥厂的门前,郑东做了一次深呼吸,“咳咳咳”
口罩摘早了
ps周末的第二更,这一周就这样过完啦,书友们又推荐票就赶快投啦。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