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接过锦囊,把蓝皮书放回远处,然后回到桌边坐好。
盯着那锦囊看了半天,郑东才鼓起勇气去看那里面的东西。
在此之前,郑东一直在担心,如果这锦囊里面是一件超时代的产品,自己该如何处理。
如果是后世的工业产品,譬如塑料,聚乙烯之类的东西,郑东还真没法解释,而且连埋进土里扔进水里处理掉都做不到。
但想了又想,郑东还是决定打开它,不管它是什么东西,既然是作为奖励发给自己的,应该不会对自己有害。
郑东一只手抓住锦囊,紧闭双眼,解开丝带之后,将锦囊里的东西倒进另一只手掌上。
咦?
这是什么手感?
很小,感觉跟黄豆一样;
很轻,重量尚不及黄豆;
郑东将左眼缓缓睁开一条缝,去瞟自己手里的东西。
第一眼还没怎么看清楚,第二眼,有些熟悉。
再看一眼,郑东已经把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种子!
这是种子!
而且,这是可以逆天改命的农作物的种子!
玉米!
这种原产于美洲的重要农作物,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传入中国,而彼时,大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行将就木了,即使加上了土豆和红薯这两种极高产作物,也没能挽回大明帝国这座即将倾覆的大厦。
“一、二、三、四”
郑东数了三遍,不多不少,一共五十粒。
强忍住自己要把这五十粒玉米做成爆米花的念头,郑东把玉米装回了锦囊,并且暂时藏进了自己的小柜子里。
看着躺在自己床头的那本蓝皮书,郑东觉得自己很可能就是被这本蓝皮书送过来的。
千算万算,郑东以为蓝皮书能把自己的意识和灵魂送到唐朝,附着在这个海边的小渔民身上已经是神迹了,没想到这本书居然能将实物送到唐朝来。
在之前的遭遇中,郑东已经见识过这本蓝皮书的神奇之处了,遇水不湿,而且会因为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文字,这都是自己的师父骆宾王告诉自己的。
骆宾王还说,让郑东保护好这本书,不能被一些心存不轨的人发现了,否则定然会引起一些人的眼红。
这么神奇的书,居然会选中自己当主人,郑东不禁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瞬间就高大上起来了。
眼下已经过了中秋,现在播种玉米已经不合适了,只能等到开春之后,在进行试种了。
郑东抱着蓝皮书,已经想到自己会因为玉米这种嘉禾,再次被武则天奖赏,再给自己封个侯什么的,简直要上天了。
“郑大哥~”门外传来谢瑜的声音,将郑东拉回了现实。
“我在呢,你进来吧。”
谢瑜推门进来,郑东也已经把蓝皮书藏到了枕头下面,回到了桌旁假装看书。
“郑大哥,我已经把你的那些手稿又整理了一遍,这是我用宣纸重新誊抄的一份,你看看行不行?”
郑东接过谢瑜递来的装订成册的教材,看这装订方式,一定是受到了郑东启发,不再是只有一个孔,而是有四个孔,用棉线连续穿过,订的更加结实,而且也不会散乱。
就冲这一点,郑东就得夸一夸谢瑜,“你做的很好,我没有教你这个装订方式,你就已经自己摸索到了,真是太难得了。”
谢瑜最喜欢听到郑东的夸赞,却又偏偏脸红的不行,站在桌旁手足无措。
为了不让气氛进一步尴尬下去,郑东只好避开谢瑜,翻开教材开始浏览起来。
越往后看,郑东越惊讶,这一版的数学教材,相比于只用自己的手稿整理出来的要工整的多,而且谢瑜居然还按照整理出来的顺序编写了目录,虽然没有标注页码,但这每一个章节的名称被系统的列在扉页之上,已经让郑东非常惊讶了。
“这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嗯嗯。”谢瑜的脸依旧红红的,在那里用下巴戳着胸口。
“好,很好,不愧是陈郡谢氏的后代,果然是才气纵横。”
郑东实在是说不出什么更进一步的赞美之词了,只能将功劳往家族基因上扯。
“行,就按你这一版,正好学校里挣了些钱,明天我就去筹备建设出版社和印刷厂,不出十日,我就要让你这本书发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的手里。”
郑东本打算今天就去安排出版社的筹备事宜,但天色已晚,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人,于是郑东便将目光转向其他的手稿。
挑灯夜站,并不是郑东所擅长的,但因为人才稀缺,在初稿上又没有人能帮到自己,于是郑东只好自己亲力亲为。
直到四更天,郑东才把自己记忆中的初中物理知识简单的梳理出来。
没睡多久,天就亮了,郑东便又要起床,今天是要进城招募出版社的工匠的。
吃早饭的时候,郑东把昨天晚上写出来的物理教材的初稿交给了谢瑜。
“这些东西,估计你一时半会儿的看不懂,你就按照我排的顺序,把他们整理,誊抄一份出来,必要的时候,你可以把我那些词不达意的表达改一改也无妨。”
谢瑜接过手稿,“兄长放心,我会努力完成的。”
“嗯,你慢慢吃,我先走了。”
郑东随意的在嘴上抹了一把,便带着从学校任务中空余出来的两个老兵,奔洛阳城去了。
两个老兵其中一个姓牛,叫牛大文,长的五大三粗,一看就是个军中硬汉。
牛大文今年也不过三十五六岁,但因为常年在边关征战,看起来有些显老罢了。
曾经在战场上为了营救自己的兄弟,胳膊上被砍了一刀,虽然后来治好了,但因为伤到了肌肉,反应有些不够灵敏了。
于是在那次征战回转之后,便没有再出去过,领了赏钱在家乡寿安县种了几亩薄田,家中就只有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
牛大文告诉郑东,他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因为出生之后抽风,夭折了,这些年在外征战,也没顾得上给家里续上香火。
本来打算拒绝大将军的请求,但当他得知不是出去征战,而是侍奉一位刚刚封到自己家乡的爵爷时,便立刻应了下来。
牛大文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常年在军中混迹,战友不少,小道消息自然知道的多。
牛大文知道,封到寿安县的爵爷就只有郑东一个,牛大文早就听说过郑东的大名,那可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不仅诗写得好,侍弄庄稼还是一等一的好手,能把粟米种的这么好,连牛大文的父亲都自叹不如。
郑东听到这,坐在马上哈哈大笑,“原来我这么出名啊,连牛老伯都知道我的名字。”
“哈哈哈,爵爷做的事,利国利民,我们寿安县人都盼着你能在我们这,也开几个工厂呢!”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