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章 工商局和商社(第一更)
    这件事影响极大,甚至坊间有传闻,朝廷很可能会废掉刚刚颁布的银钞购物令。

    接下来两天,这个传闻在北京城到处传播。

    一时间,去银行兑换银钞的人倒是越来越少了。

    这就是崇祯要杀李启贤的原因。

    现在一大堆的人不想银钞普及,银钞的出现,会损害许多人的利益,例如钱庄。

    那些钱庄背后都是有钱的富豪,他们多少与朝堂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银行出现的那一刻,就面临了无数的敌人。

    它在弱小中慢慢成长了一年,终于长出了形状,有了成效,自然就刺痛了许多人。

    那些人欲除之而后快。

    这个节骨眼上,李启贤这件事,如果不严厉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两天后,大明日报的头条就添油加醋刊载了这件事的始末。

    砸雅兰堂的凶手是当朝通政司使李若星的儿子李启贤。

    判决结果也出来了,斩首示众。

    二月二十三日,李启贤就被押到法场,脖子上来了一刀,人头落地。

    死之前,李启贤肠子都悔青了。

    如果在他给一次机会,他绝对不会再去得罪雅兰堂了。

    与李启贤一同的他的表弟,也投入监狱,众生监禁。

    还没完,因为李启贤这件事,李若星被罢官抄家。

    这件事立刻在京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通政司使被罢免,可见这件事是有多么严重,也看出了朝廷的决心。

    这件事至少警告了所有官员一件事:管好你们那些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小兔崽子们!

    经过这件事,所有官员都成了惊弓之鸟,那是连夜给自己的儿子们上教育辅导课。

    据说某个官员的儿子想出去浪、喝喝酒,结果前脚刚踏出门,后脚就被拖回去,一顿毒打,打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亲爹还苦口婆心道:孩子,爹都是为了咱们全家好啊!

    几天之后,银行门口的人慢慢开始恢复。

    银行的事情算是暂时稳定下来了。

    但是崇祯却并没有掉以轻心,因为银行依然脆弱,银钞现在还只是局限在顺天府,这大明朝,还有一大堆的人希望银行立刻就关门。

    这一段时间,朝廷的大臣们又忙起来了。

    这一次是真的忙事情,而且是正事。

    例如徐光启手底下就扎堆了各种事情,什么水泥厂的扩大和增量,人员的招募。

    皇帝说了,北京制造局的民工一律不准用服役的形式来拉人。

    什么叫服役?

    古代是有徭役的,徭役就是老百姓免费给官府或者朝廷干活。

    例如知县衙门的门坏了,就找人来修,修是不准收钱的,并且是义务。

    例如知县大老爷要出一趟门,需要有人来抬轿子,抬轿子的人就是差役,这个差役其实是普通老百姓,是有义务来抬轿子的,没有工资。

    再例如朝廷要修水渠,要挖掘大运河,都是征集民夫,民夫有义务履行徭役。

    所以说,在古代,一旦大兴土木,必然会引起劳民伤财,大家没时间种地了,都来给贵族老爷们干免费劳动力了。

    杨广虽然也得罪了门阀,但死的根本原因还是步子跨太大,搞得底层老百姓也没有活路了。

    崇祯现在要搞那么多事,又是修路,又是挖水渠,又是建水泥厂。

    若是按照古代的搞法,征集民夫,施行徭役,自然是省钱,不必给工钱,但这不是长久之道。

    长久之道就是算好成本,给工钱。

    崇祯都给北京制造厂订好规矩了,所有的工人,每个月一两银子,不准不给。

    这不是徭役,这是找来干活开工钱的。

    最近徐光启就在筹划这些事。

    过了两天,崇祯的建议又来了。

    现在工事如此之多,不能所有民工都交通局来找。

    交通局的职责是规划、统筹和确保水泥路修建起来。

    崇祯大笔一挥,成立了一个工商局。

    这个工商局是做什么的呢?

    是一个职能部门,专门监管民间商社的。

    崇祯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又一道新的政策出台了。

    与这个工商局有关。

    普通老百姓可以到工商局登记注册商社。

    这大明朝也出现了新词语了,“登记”、“注册”,大家最开始还挺陌生,不过很快也就理解了。

    什么是商社?

    就是能在工商局登记盖章过的私人组织。

    登记商社的门槛不高,只需要1两银子就可以。

    有朝廷盖章的合法商社,就可以参见交通局的商社招标。

    凡是交通局选中的商社,就可以参见到水泥路的修建中,交通局会给商社做工钱的统一结算。

    招标是有门槛的,下面必须有正常劳动力男子至少100人。

    这事一出来后,立刻登基到大明日报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为什么会引起极大轰动?

    上面已经说了,古代是施行徭役的,老百姓有义务做免费劳动力。

    但现在这个在工商局注册后参见招标成功的,却不是免费劳动力,而是有工钱可以拿的。

    这对于大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冲击。

    古代游手好闲的人其实挺多的,尤其是北京,一百多万人口的大都城,产业链都很单一,许多人都没有工作。

    史料中也不少关于北京城到处是乞丐的记载,别不信,明末的民生本身已经很糟糕。

    许多人没有饭吃就干什么呢?

    进宫当太监,明末的背景很流行这一套。

    天启朝的时候,宫里的太监有好几万人,穿越者崇祯在穿越过来的第一年,就对皇宫进行大清扫,扫出去了六万多太监,全部安排到皇家庄园和北京制造局去做工人。

    这就是将劳动力合理利用。

    那么现在朝廷要在顺天府大举兴建水泥路,自然是需要劳动力的。

    工商局的这一道政策在北京城引起了很大的热议。

    工商局的老大崇祯都任命好了,就让刚刚从蒙古回来的陈新甲来担任。

    这件事是好事,崇祯也认为是好事。

    可他趁着闲余的时间出宫一打听,商社的口碑倒是不怎么好。

    原因无他,大明朝的生意人,那都是自由自在的,比草原上的野马还浪,想做生意就做生意,人家根本就不需要跑到工商局去注册。

    再说了,大家以前做生意就是把东西低价拿到手,高价卖出去,赚差价,可从来没有接过朝廷的生意。

    这种由民间商人招募民夫,来为朝廷干活的,从来没有过。

    大家当然也懒得去做这些。

    皇帝这么搞,朝廷的大臣们也觉得不切实际。

    可崇祯不觉得啊,这种外包商的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通过依附国企,来发展出许多小商社,从而确立出商社这种新模式,为以后的商业社会打基础。

    商社就和后世的公司一样。

    针对这个现象,崇祯倒是也想到了办法。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