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皇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在皇帝的正妻皇后就是墨家的人,当然由于扶苏长期以来南征北战加上勤勉政事,对这个皇后倒是有一些冷落。
扶苏作为前世穿越而来的人,他对于婚姻有着自己的理解。
至少在他看来一夫一妻制还是非常深入他的内心。
所以扶苏至今没有再娶其他的嫔妃,或者说他一直都没有时间找其他嫔妃。
今天墨家在这里,他虽然知道曾经墨家和永乐亲王有过沟通。
不过也是基于这一点,扶苏没有对墨家动手。
毕竟自己的妻子是墨家的人。
他看着墨家家主自己的老丈人墨新说道“墨家将技术开发的理论公布,有助于朕的大秦帝国未来长远发展,现在你们墨家一共有多少门徒?。”
墨新毫不迟疑的说道“陛下,我们现在的门徒有三百人。”
扶苏点点头对墨新说“你知道吗,未来朕的大学院一年就要培养三百名类似你们这样的门徒。”
“他们会被派遣到全国的各个地方,成为地方的技术骨干力量,这个太学院就是为促进全国技术发展而举办的。”
墨新当然不愿意开办太学院。
在他看来,对于技术的封锁是墨家最为根本且最为关键的立家之本。
不过现在他已经没有议价的权利,他看着眼前的扶苏只能说“陛下!臣愿意大力支持您办大学院,未来的大学院将由我们提供教材和师资力量,请您放心吧。”
扶苏看着眼前的墨新,欣慰的点点头问他道“朕有一个创造小想法,想要实现,你看能不能做出来。”
墨新问道“是什么样一种东西。”
只见扶苏从自己的怀中拿出一张图纸,图纸上的东西赫然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自行车。
扶苏拿着这张自行车的样式交给墨新说道“这个东西你拿去制作,有这个它,我们的出门就便利多了,你先拿着做吧,未来朕要建造一个工厂,批量生产这个东西。”
在秦国时代,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交通工具。
不过车这种交通工具大部分都是用来作战或者皇宫贵族出行用的,很少有惠及普通百姓。
扶苏看到很多百姓出行不便,才想这么个办法。
把自己时代的自行车搬出来。
这也为了他能够加强各地的地方交流。
发明这个自行车也是为让自己的咸阳城未来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现在的咸阳城在扶苏的发展之下,已经变得十分的庞大。
算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宏伟的一个城市。
不过在扶苏看来,这座所谓的大城市也不过是自己当年三线或者四线城市的规模。
甚至不如三四线城市,虽然它很大,不过大而不密,不像现代城市那样,有很多高楼。
为古代皇帝,为让自己的城市整洁和便于控制。
往往房屋与房屋之间距离非常大,而且都是单层。
这就造成咸阳城现在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人却不多。
而且从城南到城北,交通特别不便利。
往往要走上很久去办一件很小的事,所以扶苏早就在考虑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认为咸阳城在未来是要大发展的。
如果城市发展起来,但是交通没有发展起来,那势必还会限制城市的规模。
扶苏从墨家离开,没有再去其他的地方,而是直接起驾回宫。
虽然这次咸阳城的反叛大战已经落下帷幕,但对于扶苏来讲,他的战斗还远远没有完成。
帝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推进改革,将他所有的理念在未来能够实现。
扶苏从墨家回去的路上就一直在想,如何推进下一步的全国性改革活动。
咸阳宫的宫门在扶苏的龙辇到达时候慢慢开启。
那些在宫门边上站岗的禁卫军们都是前些日子与他共同奋战的战士。
此刻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获得想要的军功。
他们这些人都是见证历史的人,这些人亲眼目睹和参与这场平叛活动。
他们看到自己的皇帝以摧枯拉朽之势就把叛军彻底给扫平。
在他们心中自己的皇帝依然是那个武运亨通,能力超群的扶苏。
不管是碰到什么样的人,任何困难局面,他都有办法解决。
两万人对十万人,扶苏竟然能硬生生的把援军拖来。
现在这些活下来的禁卫军对自己的皇帝已经有深深的归属感和敬畏感。
对于大秦帝国他们无不充满希望与期待。
扶苏坐在龙辇之上,他也在思考这次叛乱战争给他带来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这次战斗其实无论在战术或者是战略角度,扶苏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拿出来大书特书的。
不过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胜利。
就是因为自己部署军队的合理,用人的恰当。
可扶苏心里清楚为这场战斗,他前期做多少工作。
首先他在特朗浦之外成立锦衣卫。
另外他还将自己身边的宦官组建新的北厂监察机关。
这两个监察机关的组建,他明面上是瞒着文武百官的。
实际上当这些机构开始运转以后,文武百官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一些变化。
对于扶苏来讲,他成立这两个特务机关最主要就是要在未来加强自己的中央统治。
不允许在帝国的内部出现任何不稳定的因素。
另外对于永乐亲王,他也早早就开始部署对付永乐亲王反叛行动。
早在扶苏没有成立锦衣卫的时候他便有所察觉。
在成立新的特务机关以后,对于永乐亲王的所作所为,他逐渐的掌握越来越多。
后来为逼迫永乐亲王尽快的反叛,摘除这个毒瘤。
扶苏亲自设计谋杀匈奴使团的案件。
同样也将永乐亲王唯一的女儿白雪郡主给暗害在咸阳城中。
其实这些暗杀行动都是扶苏派北厂去做的。
他甚至都没有派锦衣卫,所以这些事看起来是毫无破绽。
但实际上很多官员对此可是心知肚明。
不过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挑明这个阴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