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农王 笔下文学”查找最新章节!
这边在收割庄稼。
而婉儿却是带着肚子稍显的林采淑去了瓜地那边。
收割庄稼,对于婉儿来说,最是不上心了。
当然。
在收割庄稼之时,她本到是想跟着村民们的小娃们一起,拎把小锄头,提着个小竹篮子欲挖上一些蜱鱼来的。
可林采淑却是拉着她,说是要去瓜地看看,寻上几个上好的西瓜来。
这不。
有着林采淑的话后,又见林采淑的肚子凸显,婉儿到是满足了她的要求,直接丢下小锄头和篮子,带着林采淑往着瓜地而去了。
西瓜地里。
此时依然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西瓜未摘。
前段时间。
两百亩的西瓜,在成熟之际,就已是由着乔苏向着老夫人请示摘了不少。
当然。
李庄的西瓜一成熟,老夫人必然是要送上不少到宫中,以及送上一些与李家关系就近的勋贵人家。
除了送人的,绝大部分的西瓜,均入了迎宾楼内,成为迎宾楼最受欢迎的一道饭后水果。
而且,其售价之高。
仅八分之一个的西瓜,售价就高达一百文钱。
如果整个买的话,那价格更高,十贯钱一个。
迎宾楼售卖西瓜,放在长安城中,那可是独一份,价格高那也是理所当然,毕竟,西瓜原本乃是西域进贡到宫中的事物,少有在民间售卖的,即便有,也少的可怜。
而今突然在迎宾楼中出现售卖,争相购买尝一尝的人,那绝对不在少数。
更甚者。
在尝过迎宾楼售卖的西瓜之后的贵人们,更是天天派人守在迎宾楼外,等候着迎宾楼售卖西瓜。
只可惜。
迎宾楼每天售卖的西瓜数量,却是少得可怜,一天只卖一百个,即便你再有钱,权势再大,迎宾楼也只会告诉对方,没有了。
而在长安城中的勋贵们,在尝过西瓜之后,更是经常跑到李家,向老夫人言之需要一些西瓜。
老夫人深知西瓜对于李冲元来说非常的重要,即便有人上门求购,老夫人也只是像征性的送上三五个,再多就没有了。
两百亩的西瓜,产量看似挺多。
但产出,算下来也就将将五千石罢了,如论个来算,也就七八万个而已。
除去送人的,售卖的,留下来的绝不会太多。
而老夫人记得李冲元曾说过,西瓜的籽粒,他需要留下不少留作种子,待第二年大批量的种植。
今年二百亩,到了明年,李冲元可是要种植一千亩,甚至有可能会种植两千亩都不无可能的。
所以。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夫人才决定在迎宾楼中售卖的西瓜数量,只限定每天一百个了。
而这一个月下来。
即便迎宾楼每天限售一百个,再加上天天有人上门求购之下,瓜地里的西瓜,也开始呈直线式的下降。
这不。
婉儿她们脚下的这片西瓜地里,也仅剩下三分之一的数量了。
“婉儿,婉儿,这个,这个最大,这个肯定熟了。”林采淑一步入瓜地之内,一眼望下去,就已是瞄中了一个个头超过十斤之重的大西瓜来。
婉儿闻声走了过去,吸了吸鼻子,“大嫂,这些大的可不能摘。四哥交待过了的,这些大的要留下来作种,要是我们摘了吃的了话,四哥一回来肯定要骂我们的。”
“这么大肯定很甜的,婉儿你看,地里有不少大个的,我们摘一个也无妨,少一个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林采淑却是执意要摘上一个大西瓜来,根本不惧李冲元会对她如何。
林采淑的心底里,可是一直把现在的李冲元当作以前的小李冲元。
李冲元真要是敢对她如何,她林采淑非得再一次扒掉他的裤子,狠狠揍一揍顿李冲元不可。
婉儿看了看瓜地里露出来不少的大西瓜影子,又听林采淑所言,再加上她也尝过大西瓜的味道,咽了咽口水后道“好,那就摘一个。”
话一出,林采淑立马向着一个服侍她的婢女挥了挥手。
瞬间。
婢女领命,直接上手,把林采淑看中的那个大西瓜给摘了抱在怀中。
“快,抱着回去,打些井水泡着。”婉儿见西瓜已摘,想着前段时间打了井水冰镇过后的西瓜味道指挥起那婢女来。
开镰之日算是在欢声笑语之中过去了。
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各处都在上演着丰收的喜悦之景。
不管是李庄这边也好,还是别的地方也罢。
只要是在收割庄稼的百姓农人,没有哪一个是不高兴的。
好不容易挨过了青黄不接,又好不容易等到了庄稼收割,那种天天喝汤扒稀的日子,终于可以在最近几日,来上一顿干的了。
当然。
这些属于非李庄的那些佃户们的盼头。
至于李庄。
他们从去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时不时的开始吃起了干饭了。
去年丰收之后,老夫人可是发了话,他们只需要交五成的租子。
而今年,比起去年来,庄稼更是大丰收,产量比起去年来,依着估算,估计又要提上一成之多。
一成之量的产量,对于他们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可观的数值。
村庄村民们都在喜悦之中忙碌着。
而邻近李庄的元庄田地里,元庄的佃户们,也都喜形于色,望着眼前的这片庄稼,高兴的说着话。
“他爹,今年咱们家能收多少粮食啊?小郎君曾说过,咱们也与李庄一样,只收五成的租子,而今年我们又听从小郎君的指示,弄了不少的马肥过来。咱们的庄稼虽说没有李庄那么好,但比起往年来,肯定要好上一倍。”田地里,一元庄佃户妇人,向着一边忙着收割庄稼的丈夫说着话。
一边收割着庄稼的汉子,回头看了看帮忙收割庄稼的子女,以及他那驼着背的双亲,脸上一直挂着喜悦道“咱家种了七十五亩,依着往年计算的话,产量也就六十来石。而今年咱家的庄稼长势非常好,我估算着,少说也得有一百二十来石。到时候依着小郎君说只收五成的租子的话,那我们也就可以分得六十石粮食。到时候,再把欠下的粮食还了之后,咱家也能有五十来石。好日子要来了,爹、娘等庄稼收了,咱家就吃干的。”
汉子很高兴。
高兴的从庄稼成熟伊始就一直在计算着今年自家能收多少粮食,又能得多少粮食等等。
不远处。
他那双亲听着自家儿子的话,站起身来,憨厚的脸上扬溢着希望。
汉子一家如此。
元庄的田地里,各户人家皆是如此。
没有谁不在此时高兴的。
随着庄稼收割不停,日子是一天天的过去了。
从开镰之日,到庄稼差不多快要收割完成,半个月的时间,就在百姓农人们忙碌且又高兴中过去了。
此时的李庄,已经完成了庄稼的收割。
本来。
李庄收割庄稼,去年丰收,今年估计也是差不离的,依着朝廷的尿性,魏征必然会到李庄来查看验证的。
而今年却像是消失了一般,任何官吏,都不曾来到李庄,更是连李庄的附近庄子都不曾有官吏前来查看验证。
有道是。
李渊在李庄。
即便少有人知晓这位爷在李庄,李世民这个儿子自然是清楚不过的了。
自然而然。
朝廷在派出官吏巡查之时,主动的滤过了李庄,以及李庄附近的村子庄子,这也使得李庄并没有出现魏征的身影。
李庄内,乔苏正小心翼翼的向着李渊汇报着庄稼收割的情况。
当李渊听完之后,开怀大笑道“依你之见,李庄今年粮食的产量会有多少?比起去年来又如何?”
“回主家。去年李庄的粮食产量在两千五百石左右,而今年比起去年来,更是大丰收。依我的估算,至少要比去年高上一成半左右。所以我估计,李庄今年的产量,至少有两千八百石。”乔苏赶紧回应道。
粮食虽已收割完成,但却还需要晾晒。
称量之事,还需要在粮食晾晒结束之后,收租之时统一称量。
到那时,李庄的粮食,才会有一个准确的数值。
而当李渊听着乔苏的汇报之后,又与着乔苏刚才所说别的村子粮食的产量后,轻轻的点了点头,“看来,李庄耕种的方法甚是合理。如此高产,如能推而广之,那我唐国百姓们,必将不再有饥饿了。”
“叔公,四哥以前说过的。四哥说,待他完善了庄稼的耕种方法就会推而广之,让天下百姓农人受惠,让天下百姓农人不再饿肚子。四哥还说,倭国的东边,有一片大陆,那里有好多良种,只要取回种植,就能达到亩产几十石甚至百石的。”婉儿听一李渊的话后,想起自己四哥曾说过的话,立马插话进来。
李渊闻话后,看了看婉儿,摇了摇头,“你四哥的愿景广大,此生他要是能如了愿,即为圣人,也必将名垂千古,比起那位秦帝而言,更是值得世人记住。至于你说的倭国东边的大陆之言,那是子虚乌有之事。天下哪有能产百石的粮食,真要是有了,除了天上的仙界,就再无别处了。”
李渊是不相信婉儿所说的话的。
虽说,李渊也从未听李冲元讲这种话,所以他自认为这是李冲元编了一个故事说与婉儿听罢了。
不要亩产百石的粮食,哪怕亩产十石,那都乃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从古至今,不要说亩产十石了,就连亩产五石,都可能被捧为天降祥瑞之事了,又何来百石的粮食。
不过。
李渊的话,婉儿却是没有听进脑中。
自己四哥本事大,婉儿坚信自己四哥能做到的。
就好比李庄的田地里,以往产出也只有一千二百石左右。
可自打自己四哥来到李庄之后,去年就直接把这个产量直接拉高到了两千五百石之多。
而今年更甚,直接到达了两千八百石之数。
婉儿心中速算之下,也得到了一个大致的亩产来,“叔公,四哥说的肯定没错的。你看,咱们李村去年之前,庄稼亩产才将将一百斤余。而四哥自打来到李庄之后,去年庄稼丰收,亩产都达到了两百三十斤了。今年更是大丰收,依着乔管事所说的,亩产肯定超过了二百六十斤的。”
好嘛。
婉儿怼起李渊来,那可是有依据有数值的。
这让李渊听完婉儿的话后,感觉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就唐国北方的粮食产量,一百斤,也就一石的产量,那是普遍的很,绝大部分都是这个数。
而到了李庄,却是翻了一倍之多。
顿时,李渊直接没了话,静静的看着婉儿,脑中思索着这个数值。
而此时的乔苏,见李渊被婉儿给怼得没了话,又是向着李渊汇报起元庄的情况,“主家,李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而元庄那边,自打小郎君让他们去马场运肥撒入田地之中后,庄稼长势良好,今年也是一个丰收年。元庄田地总计三千亩,除去种植菽麻等田地之外,总计两千四百亩田地种着庄稼,而昨日我去元庄大致称量过十亩收割来的庄稼。依我估算,今年元庄的粮食产量,应该会超过五千五百石。”
嚯。
好嘛。
乔苏汇报着元庄的情况,直接就帮了婉儿,再一次的把李渊给怼得一愣一愣的。
“这么多?元庄去年或以往亩产多少?”李渊一听乔苏的汇报后,并没有在意被怼之事,反到是关心起元庄的收成情况来。
乔苏闻话后立马言道“回主家,元庄的田地,虽比我们李庄的田地稍稍肥沃一些,但以往亩产也就一百一二十斤左右,所以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今年因为元庄成了小郎君的庄子,所以加持了不少的马肥,所以产量就直线提高了一倍左右。”
“好,好,好啊,就该如此!”李渊得乔苏的话后,大喜过望的拍了拍大腿,站起来连呼好几个好字。
身为曾经的唐国皇帝,他深知粮食制约了整个国家。
从他上位之初,唐国时不时的就会发生灾荒。
而几年前的大灾荒,更是让整个唐国陷入到了一场食草而食的困境之中。
如果各地的庄稼如能像李庄元庄一样,哪怕即便是大灾来临,也能安然度过了。
大唐农王最新章节地址
大唐农王全文阅读地址
大唐农王txt下载地址
大唐农王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523章 两庄丰收)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大唐农王》请向你的朋友(、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