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36:记录在纸张之上的,只有风轻云淡
    336:有张良之才,存魏征之心!

    这是刘基在元朝最后一次辞官。通过刘基的三次辞官,能看出很多东西了。

    第一,刘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

    第二,刘基先后三次为元朝效力,可见有传统士大夫的“入仕”心态,他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但社会太黑暗,容不下棱角分明的刘基。

    第三,刘基讨厌方国珍这样的反元义士,可见,他受儒学影响极深,骨子里并不赞成乱臣贼子的造反。

    正是因为刘基骨子里不认可反贼,这也是下文,他为何不愿接受朱元璋招揽的原因。

    二、太祖下金华,刘基始得出。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于是。

    有些民间文学便借诸葛亮的例子,说朱元璋去请刘基出山的时候,也曾“三顾茅庐~”。

    其实。

    刘基并没有享受过诸葛亮的待遇,因为朱元璋和刘备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君主。

    不过,朱元璋请刘基来南京,的确也费了不少周折,第一个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的人,是胡大海。

    元末的浙东,有“浙东四先生”之称,分别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人,《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十二月,遣使征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之。

    注意,朱元璋请“浙东四先生”,并没有亲自去请,而是“遣使以书币征之”。

    即。

    派使者带着书信和金银去请这四个人,结果,四人来了三个。

    对此,《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在《明史》中,宋濂、叶琛、章溢三人都是一次性请来的,只有刘基是“基未应”,可见,刘基的“架子”很大。

    不过,当时朱元璋求贤若渴,一次请不来不要紧,他可以再请一次。

    《明史·刘基传》云: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也就是说,朱元璋这次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带着书信再去请刘基,刘基终于出山了。

    其实,这一次,也没这么容易。

    《明史·孙炎传》记载:

    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

    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

    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

    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翻译一下。

    刘基不愿意往,朱元璋再次派孙炎前往,刘基闭门不见孙炎,但他也不想得罪孙炎,便命人送给孙炎一口宝剑。

    孙炎作了一首诗送给刘基。

    意思是。

    “宝剑应当送给天子,我作为臣子的,不敢收你的剑。”

    于是。

    孙炎把宝剑还给了刘基,并且给刘基留了一封长信,刘基看过信后,终于肯见孙炎,最终被孙炎送到南京见朱元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先后两次去请刘基,但都不是亲自去的。

    朱元璋的使者孙炎对刘基始终以礼相待,并没有用强,刘基最终还是投奔朱元璋。

    至于刘基为何改变主意,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也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已经盯上他,他别无选择。

    朱元璋没有亲自去请刘基,是不是意味着朱元璋不重视刘基呢?

    其实并不是,刘备当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还在荆州依附刘表,他几乎一无所有。

    而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已经是占领了江淮,加之当时的浙东处于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三方势力中间,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是不会以身涉险的。

    所以,朱元璋和刘备“求贤”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接下来朱元璋的安排,也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重视刘基。

    《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刘基到南京后,立即给朱元璋呈上自己的见面礼,即“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新盖了一座礼贤馆来安置刘基,对他可谓“礼遇有加”。

    其实。

    朱元璋邀请刘基加盟,是因为刘基名声在外,但他并没有想到,刘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会起到重大作用。

    三、运筹于帷幄,制胜于无形。

    刘基来到南京后,立即就干了一件别人想干,却不敢干的大事。

    《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

    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元朝末年,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女婿,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而郭子兴作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隶属于北方红巾军领袖韩林儿(韩山童之子)。

    所以,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

    因此朱元璋一直采用韩林儿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韩林儿虽然势弱,也不在朱元璋身旁,但每到年初,朱元璋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礼。

    因刘基是年底加盟朱元璋的,因此正好赶上年初的“御座行礼”事件。

    于是,就发生了奇怪的一幕:众人都向龙椅行礼,只有一个人不跪,显得非常突兀,而这个人,就是刘基。

    刘基不仅不跪,反而讥讽道:“韩林儿这个竖子,不值得奉之为天下之主!”

    刘基这么做,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不快,反而深得朱元璋之心,因为朱元璋抛开韩林儿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因此开始重视刘基,但朱元璋真正在军事上相信刘基,还是在“龙湾之战”之时。

    公元1360年。

    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自立为帝,他沿江而下,打算和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势如破竹,一举攻破了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

    太平失守,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和猛将花云战死,一时间,南京城人心惶惶。

    《明史》云: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因为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力量悬殊太大。

    当时形势非常紧张,朱元璋召群臣问计,大家只给出了两种方案,第一,投降陈友谅。

    第二,放弃南京,逃往钟山。

    只有刘基一言不发。

    朱元璋知道刘基可能有“大招”,便召刘基入内室。

    刘基对朱元璋说:“那些要投降或逃跑的,都应该被处死!”

    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计策?”

    刘基回答说:“陈友谅孤军深入,我们只要利用地利优势,把他引入埋伏圈,轻易就能打败他!”

    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他派陈友谅的旧友康茂才写信诈降,把陈友谅的舰队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结果一声炮响,常遇春、冯胜等猛将一拥而上,陈友谅立即被包了饺子。

    陈友谅大惊失色,但河道狭窄,大船无法掉头,他只得弃大船狼狈而逃,这一仗,朱元璋大获全胜。

    龙湾之战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是朱、陈两大势力对峙的转折点,从此,朱元璋有实力和陈友谅相抗,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

    这一仗,刘基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他的运筹帷幄之功,尤为重要。

    可以说。

    若没有刘基之谋,朱元璋或许早就被陈友谅吞并了。

    《三国志》中,曹操曾说过:“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当时陈友谅有鲸吞四海之志,若他身边有刘基这样的奇才,凭他的实力,早就碾压朱元璋了。

    自古战争,都包含人才之争。

    刘基归南京,是朱元璋之幸。

    当然,龙湾之战只是刘基小试牛刀,接下来,刘基奇谋不断。

    陈友谅兵败后,朱元璋趁机收复了太平,接下来,要不要攻打安庆,朱元璋拿不定主意。

    ·······求鲜花········

    安庆是陈友谅花了大力气从元朝手中抢下来的重镇,为了防备朱元璋,陈友谅在安庆屯兵近十万。

    刘伯温则认为,安庆必须攻打。

    于是。

    朱元璋率兵攻打安庆,史载“自旦及暮不下”,朱元璋的大军从早到晚持续攻打,但安庆城坚池深,朱元璋愣是拿不下。

    这时。

    刘基才说出自己真正的意图,《明史·刘基传》云:

    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

    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刘基的真正意图,不只是安庆,他建议朱元璋立即绕过安庆,一路向西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九江)。

    陈友谅没想到朱元璋会侵入其腹地,匆忙之下,只得从安庆撤军支援江州,但朱元璋动作更快。

    在江州之战中,陈友谅兵败,逃往武昌。

    这样一来,朱元璋不仅攻下了江州,回头还顺带拿下了空虚的安庆。

    刘基这一招,一举拿下陈友谅两座重镇,并且将势力直插到江西,仿佛在陈友谅的地盘上钉了一根楔子,让陈友谅如鲠在喉。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

    这句话本是司马迁评价“谋圣”张良的,其实,拿它来评价刘基,也未尝不可。

    ...........0

    四、驰骋乎千古,控御乎一方。

    刘基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还有极其敏锐的政治眼光。

    例如,朱元璋攻打龙兴(南昌)时,龙兴守将胡美有意投降朱元璋,他派儿子来给朱元璋送信,提了一个条件,就是“勿散其部曲”。

    意思是不能遣散自己的旧部。

    《明史》云:

    太祖有难色。

    基从后蹋胡床。

    太祖悟,许之。

    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朱元璋当时非常犹豫,因为他担心胡美不是真投降,若保留胡美的旧部,胡美突然在背后起事,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

    刘基正在朱元璋的胡床边,他用脚踢了胡床一下,朱元璋立即顿悟,同意胡美的条件,胡美果然率军来投降,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龙兴。

    后来。

    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旧称。

    洪都被朱元璋占领之后,陈友谅在江西的部将信心大挫,纷纷投降,朱元璋一下拿下半个江西。

    其实。

    胡美到底是不是诈降,朱元璋不清楚,刘基也不清楚。

    但刘基知道的是,若胡美投降,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当务之急是先答应胡美,等拿下江西之后,再仔细甄别。

    朱元璋当局者迷,经刘基提醒,豁然开朗。

    刘基的一“踢”,踢出半个江西啊。

    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最巅峰的对决当数鄱阳湖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刘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鄱阳湖之战意义重大,但它的爆发,其实是非常仓促的。

    最初,张士诚先出兵攻打安丰,意图掳走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派人向朱元璋求救。

    刘基本就不看好韩林儿,他劝朱元璋不可救援。

    刘基说:“汉、吴伺隙,未可动也。”

    意思是,我们一旦和张士诚打起来,陈友谅必定再出大军夹击我们。

    然而。

    小明王当时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朱元璋迫于渔轮压力,不得不救。

    果然,朱元璋刚出征,陈友谅便带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大将邓愈,二人兵少将寡,赶紧派人向朱元璋求援。

    《明史·刘基传》云:

    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

    遂自将救洪都,与友谅大战鄱阳湖。

    得知陈友谅攻打洪都,朱元璋大惊失色,他对刘基说:“我没听你的建议,坚持救援安丰,差点误了大事。”

    朱元璋救下韩林儿后,立即带兵20万西进,全力阻击陈友谅。

    而其后,更是引出了一个典故!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