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钱榆妈妈让钱榆把教练带到客房休息。钱榆住在子自己原来的房间。钱榆家的房子是六七年前新盖的大瓦房。装修都仿照城里的式样。屋子里也装有卫生间,屋子外面还有旱厕。乡村人的习惯很难改变,比如爷爷奶奶那代人他们不习惯在屋子里去厕所,在屋子里他们是没有便意的,也很难理解城里人隔着一扇门就去厕所。钱榆父母不是极端天气也都习惯去外面解决如厕问题。所以两代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钱榆和弟弟在县城读高中在省城上大学工作,他们完全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适应城市的文明。
客房一般是空着的,为了欢迎钱榆对像来,家里彻底清扫了一遍,床是所谓炕床。就是按照床的样式搭建的炕,材料是水泥板搭建的。四周和床面用瓷砖镶嵌,干净整洁。床的里面靠着屋子的北墙,连着厨房,有一灶坑,可以烧火,冬天热乎,夏天防潮。床上铺着新的干净被褥。地面是乳白色的地板砖擦拭得照出人影。钱榆的母亲爱干净那是出了名的。家里院内没有一根杂草。门窗的玻璃平时也是像面镜子似的。教练可是第一次住这样的床,很好奇,左看右看的。钱榆告诉他早些休息,明天早上六点务必起床。如果睡着了不起床就有懒散之嫌。教练说,这没问题,我习惯早起。
第二天钱榆的父母起床,教练和钱榆也相跟着起床了。母亲忙着做早饭,父亲准备收割玉米。教练赶紧过来也准备帮忙干活。父亲说这活儿你做不来,去休息吧。教练说,没事我可以的。父亲让他换上劳动穿的衣服,钱榆看见了忍俊不禁,觉得很像劳动人民,咔咔地给拍了几张照片。父亲告诉他收玉米要先把玉米穗儿从秸秆上掰下来,然后再剥玉米叶子,露出黄灿灿的玉米。当然也有的地方秋天收玉米,是先把玉米杆儿割下来,再从倒伏的秸秆上掰玉米,剥玉米叶子。咱家就这点地,一会儿就干完了,还是先掰玉米,之后我有时间随时割玉米秸秆。两人正说着呢,七大姑八大姨的丈夫们来了,看到他俩要干活,就说,这点活儿,我们来吧,你们都休息,看我们干吧。人家都是正经庄稼人,干活是把好手,刷刷几下就收割完了。之后又到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把他们的地都给帮着收了。钱榆的父母有些过意不去,知道秋天对于农户来说真是时间就是金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晴朗干爽少雨的秋天赶紧收割粮食,否则遇上雨天,劳动的人遭罪不说,玉米,稻子等粮食容易受潮发霉减产,意味着收入减少。因此每个农民在这秋季都忙得不可开交,人手短缺。在这大忙的时节他们放下自己家的活儿挤出时间来这儿帮忙,真是让钱榆父母有些承受不起,留他们吃饭,他们也就不客气,几口吃完饭赶紧走了去忙自己的活儿了。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句话的后一句应该改成“农夫犹幸福”。现在的农民,农忙时回来秋收,农闲时出外打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机器化生产使得他们能从繁忙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得以出去打工。国家在很多政策上给予他们优惠。农业税在两千零六年废除。现在给予补贴很多。买种子化肥给良种补贴,种地给直补,养牛猪什么的也给补贴。还有农村农民有病国家给大病救治,只交少量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农民就医这块就不成问题。这方面使得老百姓因病致贫的现象极少发生。农民的日子好过。当然你得干活劳动,在乡村贫困户多是好吃懒做的,不务正业的。那些能干活肯吃苦的农民日子都好了。
傍晚时分钱榆和教练出外散步发现很多家都买轿车了,老百姓收地放牛都开车去。过去骑着牛马放养,现在都改成开车放羊放牛。钱榆遇见邻居韩叔,他悠闲地赶着他的十多头牛回来了。钱榆热情地打着招呼。离家多年见到旧时乡亲总感到特别亲切。这位韩叔养牛养了二十几年,家里的日子早已是小康。问他现在这牛的行情。韩叔说,现在可赶上好时候了,每头健壮的牤牛能卖一万五六,正值繁育期的母牛能卖三万多。钱榆笑着说,韩叔,您的日子可真好啊!韩叔说,现在我和你婶儿啊没愁事儿,就是乐呵。他共有五个女儿,都已出嫁。有三个女儿在省城打工生活,并在那里买了楼房。农民的日子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
“十一”假期钱榆和教练在家呆了三天,这三天对于教练来说他对于钱榆的家庭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钱榆的太爷爷奶奶是从关里逃难到关外的,也属于闯关东的那批人,爷爷奶奶在这边也就是关外出生长大,父母读书毕业在乡村工作。钱榆这代人自然是在城市生活。弟弟学习成绩优异考上重点大学没问题,将来也会在城市工作生活,这是典型的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家庭。
对钱榆家的了解使得教练对钱榆的感情更增进了一步。钱榆父母对教练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父亲不再说什么,几乎就是默许了。母亲的看法也在改变,尤其是接触了这孩子之后,感觉这孩子真的不像富贵人家的孩子那样就只会油嘴滑舌,而是踏实稳妥自律上进,他对钱榆特别好。母亲对这孩子好感增加,但是在几经考虑之后,还是委婉地提到他曾经的孩子问题。对这个问题,他没有回避,而是直接面对,大方承认这个事实,他把这个责任归结到自己少不更事,缺少责任心以及意外造成的,并保证在和钱榆以后的生活中绝不会发生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钱榆的母亲听了点点头,觉得日后见见他父母再说。俩孩子先处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