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7章 喜新厌旧(求订阅推荐)
    “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

    用这句《大话西游》里铁扇公主对孙悟空说的话可谓是很形象的描绘了如今的电影市场。

    随着圣诞档最后一部商业巨制《指环王护戒小队》的上映,也是意味着2002年的圣诞票房争夺大战进入了尾声。

    这部续作,又加上托尔金积攒下的书友群体,普一上映,就代替了《狂怒》和《007择日而亡》成为绝大媒体和观众市场竞相追捧的对象。

    人总是喜新厌旧的,新闻热点也是如此,紧跟潮流才是关键。

    莱曼也懂,且深以为然。

    就像前段时间最先开画的《哈利波特与密室》,那时候的火爆程度丝毫不比现在上映的《指环王护戒小队》低。

    可是等过了两周,《狂怒》和《007择日而亡》进入了市场,并且夺走了它的票房日冠,关注量立马少了许多。

    再等到这时候,早就无人问津了。

    而市场也确实不辜负这股宣扬而起的魔幻风潮,《指环王护戒小队》以3622家影院数开画,零点档加第一天的公映,取得的票房为6102万美金。

    是的,市场成绩比《狂怒》和《007择日而亡》当时取得的成绩加起来还要多。

    不过,也没打破什么影史记录。

    现在在北美市场单日票房最高的记录保持者还是哥伦比亚影业推出的《蜘蛛侠1》。

    嗯,两天破亿。

    《指环王护戒小队》的好成绩自然迎来了新一轮的媒体狂欢,反正不管谁能夺得市场,它们总是会高兴的。

    接着毫无意外,影评人们也都开始吹捧电影,追捧导演彼得-杰克逊,并把他誉为“魔幻史诗第一人”。

    在媒体们的口中,这部电影就是今年的年度最佳大片。

    上映的第二天,继续拿下5734万美金,而此时《狂怒》只能维持在324万美金的单日票房上了,且每日都在减少一点。

    不过,好在影片市场跌幅比较稳定,倒也还是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倒是《007择日而亡》被这套组合拳打懵了,票房跌到了2百多万,且下降的趋势还很快,想必,也就这一两周就会被院线方抛弃。

    莱曼最近很忙。

    因为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香饽饽,谁都想要来套个近乎。

    当然,这种表现反映的不是媒体、不是外界,它们早就把他连带着他的作品《狂怒》一起抛诸脑后了,受欢迎的是在业内,是北美的电影制作发行圈子。

    他自己都能感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因为最近打电话邀请他的人越来越多,且都是很难拒绝的那种。

    也不知道是哪个,把他的私人电话号码泄露了出去。

    导致各种莫名其妙的邀约都能找到他。

    派拉蒙影业新建了一个摄影棚,邀请他前去参观并举行庆祝酒会,他总要答应吧;caa的布莱恩-洛德小女儿生日,亲自打电话邀请他去参加私人派对,他总要到场吧还有一堆投资公司挥舞着支票想要投资他的新电影,许多不知名的艺人演员也不知怎的弄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各种恭维、吹捧、谄媚和性/暗示,让他真的不胜其烦

    以前,《三傻大闹宝莱坞》上映成绩不错的时候,他也比较受欢迎,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本来还想着趁《狂怒》上映稳定下来之后,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这样,哪还有有时间?

    所以,到底是谁泄露了我的电话号码?是谁?

    其实他隐隐约约也知道这种变化的原因,追根究底,还是在于他刚开始拍了两部很小众的题材,人家还以为他是那种个性导演,搞文艺向的,虽然对他的能力比较认可,但也没太当回事。

    毕竟,搞文艺领域的,再怎么闹腾,市场的接受度都不会太高,或许某部分影迷会很喜爱,但放到整个的大众基础来看,也就那回事了。

    可如今,《狂怒》以狂怒式的胜利,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莱曼,没想到,还是个两开花、拍摄题材很广泛的那种,商业、艺术都能玩的转。

    那态度自然就不一样了。

    很多制片人和出品方拿着剧本、支票找到他,表示你来拍就可以了,投资不是问题。

    “只要你来当导演,剧本你不满意,你就说一声,我们立马改。”

    呵呵,好心动哦。

    没有稳定的发行方,小公司或者个人拍电影在北美就是死路一条。

    看看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吧,野心勃勃创建了梦工厂,也曾雄心壮志号称要把它做成好莱坞的新亮点,但是呢,不也在发行渠道上面被一众发行厂家玩死。

    你说他们成绩不好吗,好,《角斗士》、《猫鼠游戏》、《美版午夜凶铃》、《燕尾服》每部影片几乎都是盈利的,且收获的市场成绩不错;你说他们没人脉吗,有,派拉蒙、华纳、环球几乎都跟他们有牵连,何况,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关系网,可他们还是失败了。

    人情是人情,利益是利益,成年人的世界可不跟你们玩虚的。合作,可以,大家你好我好一起赚钱;想要发行渠道,自己单干,不好意思,你人没了。

    2005年,一度做到美国排名前十的电影厂家梦工厂被维亚康姆收购,这样一来梦工厂的厂牌也就被归属到了维亚康姆的子公司派拉蒙电影旗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是心灰意冷,再不触碰发行这一块。

    好莱坞六大的名号怎么来的,是踩着一众电影厂家的尸体换来的。

    他们不是行业霸主,谁是?

    就连欧罗巴影业想要进入美国市场,都是玩合作,找一个本土的搭档呢。

    核心利益和资源方面,他们始终不会漏出一点缝隙,想都不要想。(不过,后来迪士尼还是厉害啊,硬是打破了这种约定成俗的六巨头格局,要变成一人独尊了。)

    所以,那些小厂家或者制片人无论许下什么承诺,都是虚的,莱曼根本就不会理会。

    他是导演,最在乎作品,也想让他的作品得到应有的市场待遇,这不矛盾。

    莱曼一开始交际方面累了点,倒也还受的住,该去的去,该委婉的委婉。可等到12月28号,也就是电影《狂怒》的全球票房正式告破4亿美金的消息传出,找他的人更多了,且邀约理由也是千变万化了起来,还都不是那么好拒绝,所幸,他直接回法国了。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瞧不起谁呢。

    不过,好处也有,吕克-贝松连带着欧罗巴影业的高层主管们对他的态度也是越发亲善了起来。

    说不定,下次合作的时候,他的投资份额会更多、地位也会更好。

    还有caa,他们更是主动要求重新签订一份经济合约,不仅把他的服务抽成降低了,服务团队也是再一次升级,达到了10个人的规模,专门为他处理各种琐事。

    当然,日常经纪人还是没变,依旧是约翰逊负责。

    “有什么事吗?”

    2003年的1月5号,莱曼刚回法国没几天,每日写写新电影的大纲,没事出去闲玩一下,享受着假日,可凯文-霍维恩却打来了电话。

    他一旦来电话,准是有什么忙碌事。

    果不其然。

    “米高梅影业想要邀请你执导下一部的007系列电影,你的想法是什么?”

    想法是什么?玩打不过就加入这一套吗。前段时间还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两方互相的抹黑,且影片在第二周就被《狂怒》拉下马,此后再也没有领先过。现在找他来担当最新一部的导演,可真是手骚操作。

    当然了,竞争者也未必不能相互合作,一切看利益的考量罢了。

    想必米高梅也是认真分析过,认可莱曼的执导能力,才会让caa委婉的打探一下口风。

    不过吗,我为什么要去执导《007》系列呢?

    对于他这样的导演来说,就算市场成功也只能算是在履历上增添了一笔,根本算不得什么。

    毕竟对于这种成熟风格的系列电影来说,没几个人会把功劳记在导演身上,只会认可系列的粉丝威力。

    如果一不小心扑街了如此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电影都能失败,那几乎是自毁眼下的大好导演前程。

    何况,他自己也不是没电影拍,他心里有计划呢。

    “帮我拒绝,就说我有意向了,腾不出拍摄档期。”

    新电影的大纲在这段时间里也差不多要完成了,只等瑞恩润色即可,根本没什么必要。

    凯文-霍维恩一听,自然很高兴,旗下的客户是个高产型的,能不高兴吗?

    差不多一年一部电影了。

    “好的,方便透露一下新电影的题材和内容吗?”

    “等剧本完成吧,拍摄合约也没签订呢?”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颁奖季要来临了,你得抽趟时间过来北美这边。”

    晃晃悠悠,一月到了,先前说好的为《三傻大闹宝莱坞》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行动也要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