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进了十一月,魏家小摊就没再开过张,吃不到正宗卤肉、泡菜、猪脚姜蛋的老顾客纷纷扼腕叹息。大户人家也就罢了,平头百姓却没几个愿意去白玉楼或邵家小摊吃替代品。前者是因为贵,后者则是因为味道远不及魏家的好吃。
有些不知情的不免怀疑,是不是白玉楼对魏家人做了什么,比如说以势相逼把人赶走之类的,也有人怀疑邵家是不是使了什么阴谋诡计,就跟多年前对那个卖烧饼的傻大个一样。
邵婆子的碎嘴刻薄属性不讨人喜欢,做生意多年也没结下多少好人缘。自从孟家仆人奉命来帮魏家造势后,邵家的猪脚姜蛋生意愈发差了。若非魏家突然关张,邵婆子肯定支撑不下去。
现在倒好,魏家空了个位置出来,她故意把自家烧饼摊子挪了过去占着,然后跟魏家一样,左手边卖饼,右手边卖猪脚姜蛋。要不是她实在偷不到做卤肉的手艺,恐怕她能将魏家小摊山寨个彻底呢,就差人长得不一样了,仿佛这么做就能像魏家一样大赚特赚。
虽然大部分老顾客都不买账,可,有些人还真就上当了。如那些住在城外某村庄、很少进城的乡人,只听人提起城里县学外那条街上有家小摊卖某某吃食的很美味,等进城时狠狠心花钱一试,结果大失所望,回去后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邻里矛盾叻。
总之,魏家小摊足足歇业了八天,花翁等美食爱好者那叫一个伤心。要不是最近官差四处出动抓罪犯,人心惶惶,他们怕是能自己赶车去草沟村大快朵颐呢。
于是,等到初九这日魏家小摊终于回归,众食客大多欢欣鼓舞,摊前再次排起长龙,准备好的食材几乎被一抢而空,李絮的小本本上也记了密密麻麻的几十条预订信息。
就连平时销量平平的泡菜系列,也有不少人嗷嗷待哺来订购。
其中最大的主顾还是孟夫人,据这次来的婢女暗示,貌似孟夫人最近孕吐反应虽没了,饭量也上来了,嘴却跟着挑剔起来。平时看不上的酸萝卜腌白菜竟成了必需品,每顿不送上一碟子就吃不下饭。厨子还得变着花样把它们跟其他食材一起做成各色美味佳肴,不然孟夫人都不爱吃别的菜,长此以往会营养失衡,对身体不好。
总之,就因为上回李絮神来一笔的送泡菜,导致现在孟家大厨的头发跟泡菜的消耗量齐头并进,存量危在旦夕!
李絮乐得有这位贵妇人做自己的忠实顾客,好话一箩筐不要钱地往外送,什么酸儿辣女啦,能吃是福啦,诸如此类。
孟夫人近来虽然养胎不大交际,但她作为知县夫人,有喜的消息已经传出,其他小官夫人、大户太太们都听说了这事,还跟风跑来买这个。
由于魏家出品的泡菜质量过硬,口感爽脆,酸中带点甜,又有咸味压着,入口生津。明明泡了许多天,吃起来依旧跟新鲜的差不多,比这里常见的腌老菜梆子好吃不知几百倍。于是,又带起一波销售热潮。
对复出的魏家来说,除了原来的摊位被邵家占去、只能退而求其次换了个稍偏的位置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好。反正,位置再偏也拦不住他们家的卤肉香飘十里,更拦不住流水般涌入的客流。
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邵家近来生意不好做,每日的赚头也只比光卖烧饼时多个一到二成,等魏家回归后直接打回原形,甚至还亏本了。假李鬼遇上真李逵,他家仿的猪脚姜蛋自然就卖不出去了!
不出两天,邵婆子灰溜溜收了猪脚姜蛋,只老老实实卖烧饼,再也不敢觊觎魏家的生意。当然,她私心里还是盼着魏家能倒霉的,日日夜夜都希望白玉楼背后的人能出手整治魏家,可惜一直不能如愿。
其实,白二少白宗柳确实看魏家小摊很不顺眼。
前些日子魏家不开张,城中富户的卤肉单子都分流到了白玉楼,可魏家才刚回来,白玉楼的胭脂肉销量就大打折扣,这谁能忍?
再者,胭脂肉制作成本不便宜,里头添加了许多珍贵的香料,做一锅卤水就要花费数两银子,再刨去食材、人工等等,剩下的盈利并不尽如人意。
更糟心的是,本以为卤水可以重复用,这么算下来,调一锅卤水成本虽然高昂,但也还在接受范围之内。可,不知怎么回事,自从某一天开始,本来用着还好好的卤水突然开始发臭、冒泡,竟是腐坏不能再用了!
经过这些天的钻研,他们也只是把腐坏的速度稍微延缓了点,从七八天延缓到十一二天,再久就不行了。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白老爷想要靠胭脂肉达到三成以上盈利的目标根本完不成。业绩不好,等到年底清账,说不定白老爷就会以此为理由将他手里的权力收回!
然而,白宗柳不敢去触魏家霉头。
一开始只是因为孟知县整治杨家动作太大,他怕给白家惹事。后来出了逃犯的事,他听说逃犯本人跟魏家竟是血亲,当即就搓着手打算给魏家找事,结果对方跟乌龟似的缩回自家壳里不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白玉楼独领风骚的八天,白宗柳意气风发,更顾不上给魏家找麻烦了。
等到事情尘埃落定,魏家;重出江湖,生意火爆,他刚想有动作,就听说草沟村好几个姓魏的立了功,发现并打伤那个金钩子的还被孟知县大夸特夸,还亲手写了;义勇之士的匾赠给其中一人,银两奖赏也不少。
总之,魏家现在名声挺好,被视为跟杨学文他娘差不多的大义灭亲典范,导致白宗柳束手束脚,明面上不敢作妖,也就给魏家小摊留了不小的发展空间。
所以,李絮就有心思琢磨起新生意来了。
她打算做头花,当然不是自己做,她没那个技能,而是提供创意,画点新鲜花样图案啥的,再组织王氏、温氏等人来做。
说来,这主意还跟张婶子有些关系。
前几日她们没出摊,在家窝着也不能啥都不干,魏葵勤勤恳恳做起了绣活。王氏看李絮近来勤快了,洗心革面了,还想教李絮女红。李絮也耐着性子学了两日,可惜她和原主似乎都没这个天赋,学了许久依旧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勉强保证针脚齐整,缝补个衣服是足够的,绣花就是做白日梦了。最后只得放弃,就扎进厨房一门心思研究好吃的,反正女红不成厨艺来凑嘛。
见张婶子也爱过来一起做绣活儿,李絮就顺口问了句,近来草编是不是不好卖,所以没见她做。然后,张婶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惆怅地提起最近草编越来越不好卖的事,还说有人效仿她做这门生意,人家心思也巧妙,做出一些她没想到的样式,价格还压得比她低,云云。
草编技术含量不算高,只要掌握了大致技巧,很多人都能来分一杯羹,所以,李絮一开始就把这个定位为踏脚石,早早抽身出来。
张婶子就是个普通农妇,跟王氏差不多,也不会啥特殊手艺,平时也就靠着做针线活补贴家用。她看中草编手艺,自然是因为它轻省,成本约等于零,人人都能做,做熟了也不比让男人们出去搬搬抬抬挣得少,还省了天天来回跑的功夫,也不必受人责骂使唤,里里外外都舒坦。
自从开始跟李絮学了草编,张家男人们就不怎么往外跑打零工了,入了冬零工的机会也不多。家里的老老小小都开始编这个,还别说,二狗虽然心智不全,跟小孩儿似的,但他在这上面挺擅长,编得又好又快,也不比王氏、张婶子差什么。
现如今生意不好,家里人不免就发起愁来,也有些懒怠再编织。唯有二狗天天坐在小板凳上不知疲惫地编着,秸秆用完了还四处去搜罗,据说现在张家已经积攒下了四只大背篓那么多的草编小东西还没卖出去了。
张婶子和王氏关系好,张大郎现在也跟魏家有生意往来,李絮自然不好坐视不管。
于是,她就想到了做头花这么个主意。
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张婶子碰到的问题就是;人优我廉,而她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人廉我转。
既然草编干不过对方,干脆换个发展方向嘛,头花毕竟是六岁到六十岁的女子都喜闻乐见的饰品呢!
李絮之前就琢磨过这个致富路线,毕竟她来自影视剧资源丰富的后世,看过的奇奇怪怪饰品实在太多了,也跟着摄制组跑过类似的主题片子,对各朝代的首饰制式有些了解,连非遗绒花都略知一二,自然知道该怎么将街头巷尾都有人戴的头花玩出新意。
但她之前没选这条路,最大原因不是她怕累、怕王氏嫌她躲懒,而是跟草编一样的原因,再新鲜的头花做出来就会有人仿制,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
不过,即便容易被山寨,但它们也不是没有存在的意义。至少,相比起食物,它们制造、储存成本更低,对大多有一定女红基础的女人来说十分适合上手。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