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元人更会玩
    这件明代彷官窑的三联瓶,高24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8.5厘米。

    它通体施彷官釉,釉色灰青,口沿及底足皆施酱色釉。

    器身由三个相同小筒瓶粘连一体,造型新颖,属于明代始创器型。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三联筒瓶。

    这种连体的三只瓶子组合,并不是明代就出现的,在宋代就有。

    这种器型最出名的应该是收藏于江浙省博物馆的一件南宋瓷器。

    那是诞生在丽水龙泉窑的青瓷三联大吉瓶,它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为严格来说,它确实是残次品。

    那么,什么是三联瓶?什么又是大吉瓶?

    三联顾名思义,就是三件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体的瓷器。

    而大吉瓶,是宋代最流行的一种瓷瓶样式

    大吉瓶,不仅流行于宋朝,还是江浙的代表作。

    而丽水龙泉窑的大吉瓶,更是赫赫有名。

    这种瓶子因为从侧面看上去像一个“吉”字,所以被叫做“大吉瓶”。

    800年前的一天,估计是烧造它的工匠想摸鱼,图方便,就把三件大吉瓶放在了同一个匣钵里烧。

    结果烧的时候出了意外,中间的瓷瓶哎呀一滑,就滑出了这件独一无二的三联瓶。

    一次意外,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联大吉瓶。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工匠没有打碎这件残次品,反而留了下来。

    这件800年前的三联瓶,就因为中间一件大吉瓶的摔倒,形成了一件独特的瓷器,这也许就是残缺美?

    不在特意彷制琮式瓶,陈文哲开始肆意挥洒他的想象力。

    所以他接着彷了一件炉子,这是一件清宫旧藏。

    这一件彷官釉双耳三足炉,高10.5厘米,口径11.5厘米,足距7.5厘米。

    炉呈鬲式,唇口,口上对称置两环耳,圆腹。

    旗下承三只乳状足,炉内有六个支烧钉痕,炉底有三个支烧钉痕。

    此炉造型古朴,釉色及釉面开片纹颇似宋官窑瓷器。

    但宋官窑瓷器无此造型,堪称明代彷官釉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发现的明代官窑彷宋官窑,集中在成化朝。

    器型主要为鼎、尊、炉、瓶、杯、壶、钵、碗、盘、洗、渣斗、盆托、笔山等。

    几乎包括所有的器型,并且多数不署年款。

    成化彷官窑的特征十分明显,一般器物底足涂有酱黄釉,釉色青中泛灰,釉面光泽较强,开片大而且隐而不清。

    这种器物包括渣斗、盆托等。

    再就是器物口沿和底足都涂有酱黄釉,或者仅仅底足涂有酱黄釉。

    釉色青中泛绿,釉质较为肥厚,光泽较强,开片纹除了少数比较密集外,大部分较稀疏。

    同时,在明代中晚期的时候,民窑也开始彷宋官窑。

    器型主要为尊、瓶、洗、笔山等摆设器。

    日常用瓷如碗、盘等几乎不见,并且多数不署年款。

    这可能是因为彷制工艺比较难,彷制者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倾向于彷制卖价较高的瓷器。

    这一点,与明官窑明显地不同。

    民窑彷官窑瓷器,底足涂有酱黄釉,以显示铁足。

    釉色天青偏蓝,纹线显示浅黄色,以显示“金丝”的效果。

    开片纹或者比较密集,或者比较稀疏,一些纹片呈现不规则的密集细毛状。

    接下来就到了元代,而元代的人好像更会玩,他们把琮式瓶玩出了新花样!

    我们现在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商家能够赠送一些小礼品。

    比如买电脑会要求送鼠标、电脑包之类的配件。

    这样就会有一种获得实惠的感觉,不过,这种1+n的赠品策略,可不是现代商家的促销手段。

    有一件元代的瓷器,就像我们展示了700多年前的陶瓷产生者,是怎样实现器物买一赠一的。

    这是一件元代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和普通的琮式瓶造型不同,它是琮式瓶主体和下半部分底座共同构成的。

    如果只看琮式瓶的主体部分,我们很熟悉了,它是来自远古的造型“琮”。

    琮是上三代的礼器,到了宋代,商周时期的礼器形象,以另一种方式重现的往日的荣光。

    现在我们一般称为,宋代的复古运动。

    宋人追慕三代的礼法,并对那个时期的器物有着狂热的追求。

    他们不光喜欢收藏商周战国的古董,还用他们最擅长的材质——瓷。

    他们用瓷复活了那些古老神秘,又具有威严的礼器。

    琮就是其中的一种,以龙泉窑生产的居多。

    到了宋代,它已经不像《周礼》中那样,有严格的使用规定,而是发展了新用途,陈设、插花皆可。

    不过,到了元代,琮式瓶的造型又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琮式瓶放置在底座上的效果。

    就像今天赏石,会给它配一个木质底座一样。

    只不过这种琮式瓶,是将底座用泥凋刻好烧成的。

    有些是活动的,可随意取下来的。

    有些是与器物直接上釉烧在了一起,成了“连体装”。

    这样一种器物与底座组合,成为一个新造型的,除了龙泉窑生产,在同时期的影青、元青花上也能找到。

    主题器物和底座形式多种多样,多为梅瓶、香炉一类。

    而底座的形式,明显为家具样式。

    有的像圆形坐凳,通常做成束腰四腿,或六腿外翻马蹄。

    这样形成壸门式,边上会装饰如意云纹。

    托泥下有如意头式四短足或六短足。

    束腰、马蹄、壶门、托泥,都是我国传统家具中的结构部件。

    像是元代的琮式瓶,因是较为特殊的方形器,下接的底座也类似是方形家具的组合。

    而这些我们都能在宋至元时期的家具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很明显,这类“连体装”造型,并非臆造。

    而是当时现实生活,使用场景的一种体现。

    现在可以大胆猜测,这时候一些香炉、梅瓶、琮式瓶,会配合木质的家具底座使用。

    比如,齐鲁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画中绘有盆架。

    冯道真墓,还出土了盆架的实物,证明当时施釉这样的使用习惯的,而且造型结构也十分相近。

    在这样的使用习惯下,聪明的瓷器制造者,在制作器物的时候,就将底座与原器皿相结合,以一种联合体的新面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