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一言彻底触动了隋文帝。
大隋一统天下后,门阀贵族的权利更大稳固。
尤其是关陇贵族,那都是大隋的根基。
曾经的北周八柱国,现在的关陇贵族,虽然其中侯氏、赵氏、于氏三家随着前朝的覆灭,已经消失在权利之巅。
但是剩下的李氏、宇文氏、元氏、独孤氏以及新兴的皇帝本家弘农杨氏,并称五大贵族,更是权势滔天。
甚至在自己传位的领域都会被干涉。
老贵族一致支持太子杨勇,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杨俊才貌兼备,却只能做个牺牲品。
如果瓦解门阀贵族的权利,甚至比打服突厥、高句丽还重要。
对抗外敌事关国情,瓦解贵族事关国本。
皇帝的面部表情终于放松了下来,杨聪既然如此临危不惧,肯定有治国良策,听听又有何妨?
“难道你有破局之法?若是你有,朕便相信你们越国公府是忠臣,朕会重赏!”
“若是信口开河,以后就是开隋八老了”皇帝明显是下了最后通牒。
杨聪依旧是泰然自若,“就无需赏我了,若是赏,请陛下赏赐给我这个灵感的朋友。”
“前几日,已故大将军韩擒虎的外甥李靖,来找我爹求官,我从他身上无意中理解到了治国良策,陛下若是觉得有用,就给他安排个兵部的职位吧,小子善于排兵布阵!”
“杨素这小子,又光明正大卖官!”果然皇帝一直未变,只要事关社稷,其他所有的都不是事,“朕答应你,快说!”
“我爹只卖给李靖一个八品的功曹!”反正自己便宜老爹卖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杨聪也不在乎。
“陛下,是否发现,治国的良策,就包含在这‘卖官’的道理里?”杨聪反问道。
皇帝似乎有些不满,“放肆,卖官是徇私贪污之事,是官员之不洁、不雅,是必须肃清的大恶行为,岂能当做道理?”
“敢问陛下,为什么别人都来找我爹买官?或者说,为什么仕子都要投靠门阀的脚下,寻求一个官职?”
杨聪一个反问,将皇帝彻底问懵,“为、为什么?告诉朕!”
“因为这腐朽的九品中正,因为这如同傻子一般的察举制!”
“因为各地官员无能,认为被‘举孝廉’就是治国之才!”
“因为皇帝你无能,你根本无法知道,究竟真正的人才隐藏在哪里!”
杨聪的灵魂三连问,来自他这一年以来的经历,曾经高盛的师爷吴累,号称第一名嘴,为了举荐入仕,只能投靠齐国公府。
现在的李靖,明明有能力,为了入仕,也只能靠自己便宜老爹的举荐。
这就是这个时代,人才的无奈。
皇帝反应了一会,似懂非懂,“好像有点道理,但是人才与门阀之间有何联系?”
杨聪选择举了个例子,“汉末三国了解不?”
“略懂!”皇帝自谦道,其实他很懂。
“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卧龙,被众多能者追求?”杨聪简单问道。
“因为诸葛孔明是大贤者,在治国军事上有大能!”皇帝不假思索回答道。
“错!”杨聪一点不给皇帝面子,“因为给诸葛亮造势的那个人,水镜先生举世闻名!”
“如果没有人宣传诸葛亮,谁知道诸葛亮这个人?民间又藏着多少诸葛亮?”
“如果买官的李靖是诸葛亮,那卖官的我爹就是水镜先生,是或不是?”杨聪趁势问道。
“是!”皇帝回答的也是干脆利落。
“门阀为什么权利无法分散,是因为控制了官员的举荐,每代人才进入朝廷,必须通过门阀贵族的筛选,自然成了各大门阀贵族的狗!”
“皇帝想要瓦解门阀贵族的权利,不能单纯依靠杀老臣,毁贵族,那样只会毁了这个国家的根基!”
“如果夺走官员的举荐权,使未来朝廷的大官公正、公平、公开选举,不再经过贵族的筛选,久而久之,门阀贵族的权利便会分散瓦解。”
“虽然皇帝这一代无法完全完成分解门阀,但是隋二世、三世总有皇权一统的那一天!大隋万年!”
杨聪说这些,心中想着大隋二代而亡,不禁有些羞愧。
但是皇帝已经接近疯狂,再也不是那个沉稳睿智的模样,“告诉朕,如何夺走门阀们的察举之权?”
甚至连独孤皇后也震惊万分,这是她和皇帝研究了半生的难事。
杨聪深吸一口气,“废察举制度,推公务员制度,阿不,是科举制度!”
杨聪开始娓娓道来:
在大隋所有州县,统一开设考试,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统一出题,统一批阅。
从县里开始选,每个县按照人数,选出一定名次的才人,进京统一殿试。
然后从殿试中选出成绩最好的人才,统一分配给需要人才的岗位。
从此三年一次科举,保证人才源源不断进入体制内。
门阀贵族再也无力控制官员的选拔,羽翼逐渐消散。
从此朝中大员不再受门阀贵族的牵制。
“秒!实在是秒!”隋文帝杨坚大喜,拍手叫好,“杨聪,朕封你为礼部侍郎,主持科举,速速将科举制编入国策,运行开来!”
杨聪再次赌对了,只要对社稷有利,便宜老爹杨素哪怕有一百个儿子都不叫事,但是杨聪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等等,陛下,科举的运行,必定会受到门阀贵族的反对,因为伤了他们根基。”
“而且杨聪只是个小卒,德不配位,无法举起科举的大任,主持科举之事,必须由皇亲贵族进行!”
杨聪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虚晃一枪,却是真的重要。
这也相当于给皇帝提供了一个大难题。
众所周知,太子杨勇背后是关陇老贵族,也就是开隋九老的支持。
三贤王杨俊背后是各大新兴贵族门阀的支持,尤其是门下令苏威。
于情于理,太子和三贤王定会阻碍科举的进行。
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也禁不住众多大臣的阻碍。
皇帝沉思许久,“杨聪,你觉得谁更合适主持科举大业?”
杨聪淡淡一笑,其实皇帝已经心知肚明了,四皇子蜀王杨秀是太子的嫡系,五皇子汉王杨谅是三贤王的嫡系,能够主持科举的只有一个人。
“二皇子,晋王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