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9章 孤独园
    来京都的时候人少,而且还都是身强体壮的军士,以及代步的马车,速度还算快的。可是在回去的时候,却是一条长两公里的大队伍。

    速度也被拖到最慢,比一般的军队行军还要慢。毕竟这个队伍当中,有一半的老人孩子,速度就算是想要加快也不容易。

    魏宏在前面带路,赵海清负责压阵。因为都是将军的原因,他们两个是有马匹的。

    谭云同虽然也是卫将军,此时却给周易驾车,成为了一名马夫。其他的马匹,都用来拉那些装备,以及粮食了,因此也就失去了代步的工具。

    这还是因为难民互相照料,不然一些人还真的赶不上。毕竟七八岁甚至还小的孩子都有,还能怎么办。

    周易的身体素质虽然不错,但是他也只有十岁而已,他不可能说为了收买人心,要和这些人徒步吧,那样的话,更会拖慢整个队伍。

    路上也遇到一些村镇,不过都残破不堪,一幅荒凉的画面。不知道这次战乱所造成的灾难,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

    “陛下,恐怕我们那里,根本就住不下这么多人。”

    青玉小声地说道。实在是太无聊了,青玉没话找话的和他聊天。

    已经过去了两天的时间,也只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路,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关键是这么多人,大部分都要先养着。明年开春之前,估计没有多少人可以用上了,这需要很大一笔粮食。

    此时周易也在思考着,应该如何处理比较好。实在不行的话,大不了大规模的推行孤独园,把他们集中起来管理,同时也组织他们进行一些劳作之类的。

    所谓的孤独园,并不是周易一时兴起想到的,而是有很久的历史了,类似于现在的孤儿院和养老院的合体。

    这算是一种官营的非盈利机构,一般都是朝廷出钱,在各县一级别建造的救助站,收纳孤儿和年迈的老人。

    太祖初期也使用过,因为当时战乱,很多百姓失去了亲人,从而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机,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

    开始的时候,为国家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负担越来越重,最后越来越名存实亡了。

    孤指失去父母亲人的孤儿,一般是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才能够进孤独园。超过了十四岁,算是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就会被赶出来。不管你是要饭还是别的。

    当然,你也可以不离开,成为孤独园的一份子。就是照顾里面的人,而且国家还给你分田。

    独指失去了老伴,或者说没有老伴,也没有子女的独居老人,年龄必须达到六十岁,然后才能进入孤独园。

    并不是说谁都能进的,指标非常的严格。孤儿家里有伯伯,叔叔之类的亲人,都不算孤儿,即使挨打挨骂,也不允许进入孤独园,必须跟跟亲人生活。

    老人同样如此,开始的时候收人还比较宽。后来只要有兄弟,兄弟有子女的,也不允许进入孤独园。

    随着战争结束,人们安居乐业之后,孤独园的开资没有减少,反而不停的增加。这都由朝廷负担,可没有民间捐献的说法。

    再加上官员的**,层层克扣之下,成为了地方问朝廷伸手要钱的理由。

    负担不起的朝廷,只能够给孤独园划分土地,让孤独园也进行适当的劳作,并且是永久免税,希望孤独园能够自产自足,减轻朝廷的压力。

    各地官府和贵族,就像是闻到了腥味的猫一样。开始暗地里勾结,买卖孤独园的田地,毕竟这些田地都是免税的。

    结果没多久,各地孤独园名下的田地都被瓜分完了,而孤独园一没有朝廷的资金,二没有了田地的产出,没过多久就纷纷倒闭了,彻底的名存实亡。

    而且各地官府,还有理有据。说是那些田地,都分给了孤独园走出来的那些孤儿,毕竟不能看着孤儿饿死。

    久而久之,孤独园就被人给彻底的遗忘了。

    毕竟皇上最喜欢听得是什么,自然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没有人去说这件事,大家最常见的奏章就是国泰民安。

    既然国泰民安了,那么孤独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谁还去记得孤独园,皇上不出京城,百姓见不到皇上。

    负责两者之间沟通的官员,一个个又中饱私囊,报喜不报忧,所以就粉饰出来了一个太平盛世给皇上。

    可是历朝历代的盛世,依旧有无数的乞丐,被所有人给遗忘了。

    这样粉饰出来的太平盛世,注定不能长久。就像老皇帝那样,一直以为还是大乾盛世,结果被起义军差点打到中都了,竟然才发现禁卫军竟然不堪一用。

    要知道,禁卫军可一直是皇帝的依仗,一直号称是精锐中的精锐,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伙食,都是最好的,结果却成了那样。

    当然,周易看过以前的奏章记录,也不是没有大臣良心发现,把真实的情况报上去。为此,一般朝廷都会派钦差查看一番。

    而这个钦差都是太监,一些只认钱不认人的断子绝孙货色。

    毕竟皇帝最信任的,还是那些近臣,不然也不会出现黄千岁这种宦官。

    这些近臣收了钱之后,回来的报告都是百姓安居乐业,已经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时代。

    城中无一残疾或者乞讨者,真可谓太平盛世也。

    皇上听了这样的结果,自然非常的高兴。至于那些上奏的人可就惨了,他们沽名钓誉,用孤独园来骗取朝廷钱财,自然要被狠狠地惩罚。

    大乾朝廷有记载的有七人上奏,其中五名被降职或者罢官,两名因为上奏这事被杀。朝廷**到了这个地步,如何不会被灭亡。

    尤其是最后死去的那位,直接被满门抄斩。

    传言那位上奏之后,同样来了钦差查看。而且说的好好的,会如实禀告给朝廷。可是回到京都没多久,就有消息传来。

    说那位官员私卖孤独园私田,骗取朝廷的钱财,甚至意图贿赂钦差,最后被圣旨罢官。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一开始并没有杀死他。只是罢官而已,结果这位官员太正直了,在接圣旨的时候,就说了一句:皇上糊涂啊!

    就因为这句话,给这位官员招来了抄家灭族的大祸。

    接着就是有人上奏,说他私下里收受贿赂,并且对朝廷不尊重,因为那句话,还被人告上了辱骂皇上,对君上不敬,构成欺君之罪等等。

    结果没过两天,他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全部被下旨杀死。

    而当时负责抄家的军士,在这位官员的家里,仅仅找到了三十三两银子,还都是拼凑起来的,连一百两都不到,家里的衣服,除了官袍以外,所有的衣服都有补丁。

    和那些贵族动辄百万的花销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因为这事是一百多年前发生的,那时候大乾依旧底蕴深厚,翰林院以及记载奏章之类的,都算是没有油水的职位,这些人一般都只爱名,所以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就连皇帝都没有办法去改写这些东西,除非他真的举起屠刀杀死一批文官。而古往今来,杀文官也是皇帝最忌讳的。

    因为文官好像有这么一个传统,你杀他就是帮他扬名,他们巴不得被昏君之类的杀死,然后名传天下。

    说白了就是越杀越火的类型,而杀文官的皇帝,总是会背上千古骂名。就因为这个忌惮,才让一部分文官肆无忌惮记录这些东西。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