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三章 王允请缨
    没人能解答老将军心中的疑问。

    毕竟在如此凌乱的战场中很难获取详细情报,哪怕是当时在场的丁原军将士,也无法知晓那个挡住吕主簿的家伙到底是何方猛士。

    皇甫嵩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并没有强人所难。

    不过他知道,已经潜入敌军阵中的锦衣卫指挥使,很快就会把敌将的详细资料送过来。

    老将军思虑了一番,随后正色道:“升帐!传众将前来听令!”

    军中诸位将领听到命令后,立刻赶到了主将帐篷。

    见部下们集结地如此迅速,连马腾、张济两人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军纪,皇甫嵩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相较于19上次的武威之战,此番帐下虽然少了前将军张温、武威太守张猛两位军中名宿,但取而代之的马、张二人同样是难得的骁将。

    此外,因为吞并整合了一部分叛军兵士,大军如今规模已达八万,人数和刚出征时比不减反增。

    再加上曹操带领的万人援军以及并州牧丁原的军队,帝国政府在并州投入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2万,怎么着都不虚白波军和南匈奴了。

    可能有人会问,才12万?是不是太少了点?

    要知道,所谓“华夏古代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是把大量的后勤民夫也算进去的数字概念。

    而且有时候为了壮大声势,军队的指挥官往往还会给数据注水。

    真要动辄数十万的话,别说是粮食,光是军饷、盔甲武器、劳动力损耗等诸多开支,哪怕只打一两个月的仗,都足以把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军阀扒到连底裤都卖掉。

    所以12万的战员数量已经相当多了,这也是当今帝国政府能够投入的最大兵力。

    营帐中,皇甫嵩下达了对诸部的调动命令。

    “骑都尉张辽、新任使匈奴中郎将(秩比两千石,与护羌校尉同级)孙坚各领一万人马率先出发渡河,共分南北两路,于三日内抢占白土城。”

    “典军校尉段煨领五千人马驻扎原地,接应曹操所部。”

    “下军校尉徐荣、新任屯骑校尉马腾、新任越骑校尉张济随本阵出发,前往上郡郡城。”

    当下,八万大军以高超的效率分成了数股,开始朝各自的方向在并州大地上驰骋而去。

    ……

    洛都。

    这一天,刘辩准允了王允的求见。

    这位原本历史上的“董卓终结者”,此刻担任的是从事从郎,职位并不高。

    其实熟读历史的刘辩很清楚,出身于太原大族王氏的王允以前可是相当杰出的人才,不仅满腹经纶,交际能力也很强,此外还十分体恤民情,深受当时的三公要员何进、杨赐、袁隗等人的赏识。

    可惜此人虽能力出众,但性格太过刚直,后来惹到了死太监张让,结果被迫丢官弃爵,最后还是何进主动拉了他一把。

    可惜此人虽能力出众,但性格太过刚直,后来惹到了死太监张让,结果被迫丢官弃爵,最后还是何进主动拉了他一把。

    问题就出在这里。

    正是因为与何进走得太近(程度远超荀攸),其身上“大将军府旧党”的烙印实在太过明显,所以刘辩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没有将王允重用。

    数分钟后,内廷。

    “臣王允,拜见陛下!”

    一名老者郑重地跪拜在地。

    和后世大多影视剧里的形象不同,王允一点不像是个文绉绉的老头子,反而和丁原一样,身上很有点老廉颇的气概。

    刘辩不禁想起史书上的记载,说他习文章、阅经典之余,还坚持习武强身,文修武练两手抓,是全能型人才。

    并且此人从小就是卫青、霍去病的铁杆粉丝,始终身怀报国之志,对朝廷可谓忠贞不二。

    若非其身份实在敏感,刘辩断然没有不提拔他的道理。

    “对了,王允的义女……”

    刘辩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脑海中勾勒出一道绝美的身影。

    “平身。”他将思绪拉回,看向王允,“卿多番求见,到底所为何事?”

    “回陛下,恕臣多有叨扰。如今并州657大乱,家仇国恨交加。因此臣请愿入并州剿匪!”

    王允言辞极为恳切,才短短几句话就很有煽情效果,连一旁的贴身太监吕忠都有些动容。

    家仇?

    刘辩心中一愣,随即想起王允老家太原,如今正是并州兵乱的重灾区。

    从对方急迫的神情来看,老王家只怕已经遭了秧。

    王允现在可谓心急如焚。

    前几日家中来报,太原郡城一带遭到白波军劫掠,身为当地最大地主的王家首当其冲,损失无数。

    望着原本即将待收的良田变成了满地疮痍,家中高寿老父气得当场一命呜呼。

    要不是年仅17岁的侄儿王凌足够机智,只怕多数族人已惨遭贼军毒手。

    听完王允声泪俱下的陈情后,刘辩表面上一阵感慨,出于“政治正确”略表同情,实际却并不关心太原王氏的悲痛损失,而是把心思放在了一个人名身上。

    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