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三章 发展学术多样性
    蔡邕此刻有些懵逼。

    自己好歹也活了这么多年了,可“汉科院”这个新鲜词汇,还是头一次听到。

    之前就听说皇帝陛下创办了很多比较古怪的机构,比如锦衣卫、皇室人力资源部、皇室反贪局等等。

    现在看来,又一个新部门要诞生了。

    而这个新部门,好像还和自己有很大关系。

    “不错,正是汉科院。”

    刘辩知道对方可能跟不上自己的思路,便略微解释了一番。

    在少年皇帝的预想中,汉科院便是类似于后世华夏“中科院”的最高学术机构。

    简单来讲,便是把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网罗到中央,然后朝廷出力,给予他们最优越的学术研究环境,从而最大程度地拉动社会科研08发展。

    “陛下,请恕臣直言。”蔡邕认真思考了一番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朝廷已有太学府,这新成立的汉科院,和太学府有什么区别吗?”

    到底是聪明人,一下子就能问到点子上。

    “汉科院和太学府截然不同。”刘辩摇摇头,为了方面说明,又举了一个例子,“卿想必对鸿都门学有不少了解吧。”

    当年灵帝因为极其喜欢书画和文赋,便特意从太学府和各地召集此道的擅长者,共同集中鸿都门之下。

    此时正逢党锢之祸最激烈之时,官宦一派为了不让士大夫阶层垄断知识分子,便自己将鸿都门的人才归入门下并进行培养,与士大夫阶层的所代表“太学”相抗衡。

    这,便是鸿都门学的由来。

    从政治角度讲,鸿都门学只是统治者阶层内斗的产物。

    但从教育角度讲,鸿都门学意义非凡:

    它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专科类大学,为解放思潮、带动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而刘辩设立的汉科院,不光要像鸿都门学那样网罗文学类和艺术类人才,还要把数学领域、医学领域、地理领域、生产领域等的各方面的顶尖人才全部挖过来。

    总之,汉科院是一所拥有极大包容性的综合型学术机构!

    至于为什么选蔡邕当院长。

    蔡邕才名震天下,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有很强的号召力。

    有他在,可以方便朝廷收集人才。

    蔡邕不光是一名太学大师,因书法、文学能力过人,同样也和鸿都门学有不浅的关系。

    比起太学府的那帮老学究,他显然更了解“学术多样性”是多么的重要。

    比起太学府的那帮老学究,他显然更了解“学术多样性”是多么的重要。

    “这……”

    蔡邕听完皇帝的话语后,表情不禁有些呆滞。

    老实讲,尽管老大臣一点也不排斥鸿都门学,对那些学医的、搞算数的、考察地质的也没什么偏见,但皇帝陛下的话语震撼性实在太强,称得上是惊世骇俗。

    要知道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后,儒术便正式确立了统治级学术。

    时至今日,太学早已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正统,地位不容动摇!

    其他学科陶冶情操尚可,但若是去细细研究,便是本末倒置,不为广大士人所理解,甚至会被斥责为异端。

    陛下成立的汉科院,无疑将会对太学的地位造成极大冲击!

    “朕已经决定了,汉科院的第一任院长,便由卿来担任。”少年皇帝的声音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卿可不要让朕失望。”

    在刘辩看来,既然是穿越者,肯定不能只顾着征服四方,“种田”搞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想要更好得种田,肯定得先改革。

    不过正是因为对历史很有了解,他明智地没有瞎搞乱搞,并未把“科举制”、“内阁制”这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弄出来。

    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会改革。

    刘辩清楚地知道,改革的前提之一,就是要转变人民的思想。

    而社会主力思想,又770和社会的主流教育理念有关。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想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得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解放社会思潮。

    汉科院,便是解放思潮的最重要工具!

    通过华夏漫长的历史不难看出,儒术自然有其妙处,可以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或者说,“驯化”人民。

    但反过来讲,独尊儒术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很容易把一个文明带进死胡同。

    华夏之所以在后来慢慢没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民更习惯于保守式的思想。

    刘辩现在并不指望能颠覆儒术的地位,一来不现实,二来显得矫枉过正。

    然而,肯定不能只顾着儒术,其他学术也必须要得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明持续保持进步,也能为刘辩未来的大力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