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七十六章 国子监成立,奢侈到极点的师资力量
    就在程昱奉命抵达青州的同一时间,洛都。

    这一天,皇城迎来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汉科院和国子监即将正式成立!

    在蔡邕和一众官员的努力下,刘辩亲手筹备的两个国家级单位,终于顺利成立。

    前者是第一学术机构,集合了全国各~大行业的顶尖大师。

    后者是第一综合教育机构,将会为帝国的未来储备大量优质人-才。

    从此以后,汉科院、国子监会和太学府一起,成为拉动帝国科研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以更高效的方式,给整个华夏文明的_建设添砖加瓦。

    再过几年,如果太学府的影响力能渐渐降低,那拥有更全面教育系统的国子监,就可以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学府,全面带动国家的教育发展。

    为了在最高程度上扩大汉科院和国子监的影响力,少年皇帝可没少出力气。

    不光砸钱,还玩儿命地砸人才。

    就拿国子监来说,以司隶校尉樊陵、大鸿胪陈琳、太常马日磾为代表,朝中有不少能力出众的大员,现在都成为了这座最高学府的“客座教授”。

    就讲学能力而言,因为他们大多身兼要职,一般都腾不出太多时间来教学。

    不过有这些大臣作为“形象代言人”,国子监的地位,或者说逼格一下就上去了不少,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前来求学的优质学子。

    另外,刘辩也及时提醒了国子监祭酒蔡邕,在官员们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影响,特别是不能把大臣们的官僚风气带入学堂里,否则对学子们的心性培养非常不利。

    当然,把官员来进来只是为了打广告而已,真正起到教学作用的,依然还是那帮学术大佬。

    他们,才是刘辩疯狂砸资源聘请的对象。

    国子监。

    “校长”蔡邕正满面春风,迎接各位大佬的到来。

    由于国子监是皇帝亲手办的,加上蔡邕本人在士林也有极高的影响力,很多学术界宗师级都动身前来,给开学大典撑场子。

    其中几位大师,此番不仅是来捧场,还是为了正式向朝廷表明接受聘用。

    从今天开始,他们将成为国子监的正牌教授。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经学大师,且每一个都是业内巨擘。

    刘辩将大师们请来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子监影响力。

    第二,则是为了让国子监的师资力量超过太学府,给国子监在未来取代后者地位做铺垫。

    “想不到陛下竟然能请来这么多的宗师!”

    “想不到陛下竟然能请来这么多的宗师!”

    蔡邕一边在迎候众人,一边心中惊喜万分。

    截至目前,他已经碰到好几位重量级存在!

    国子监的师资阵容越来越豪华,甚至已经到了极度奢侈的地步。

    包括泰斗级两人:八十多岁的赵岐,六十多岁的郑玄。

    前者是经学界的骨灰级人物,还是丹青妙手,备受世人尊敬。

    后者更是了不得,身兼经学家、算数家、天文学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还创办了独树一帜的“郑学”,是一名毫无争议的的国士级大儒。

    除两位泰斗外,国子监还拥有了诸多学术界的大明星,其中分量最重的有以下几位:

    荀悦:“神君”荀淑长子、现任少府荀彧的堂兄,享誉全国的史学家、政论家和思想家。

    0········求鲜花0·

    华歆:前太尉陈球门生,郑玄、卢植的师弟,在灵帝时期便名满四方,响当当的经学天才。

    王朗:前太尉杨赐(杨修爷爷)高徒,东海王家之后,名气和才华在华歆之下。在原本历史中后来与华歆、崔琰共同成为曹魏政权的政治牌面担当。

    许靖:汝南许家高才,著名评论家。在原本历史中后来成为蜀汉政权的政治头牌担当。

    许邵:同为汝南许家出身,同为评论家,许靖之弟,“月旦评”创始人。

    ..................

    张紘:徐州广陵的学术领袖,名士韩宗的高徒。

    张昭:徐州彭城的学术领袖,名士白侯子的高徒。在原本历史中后来成为东吴政权的政治头牌担当。不过他现在刚刚被徐州刺史陶谦放出来,还没正式入京到任。

    这些人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学术界里跺两脚就能引发地震的存在,此刻却居然聚在了同一座学府。

    这感觉,就好比把曹操、孙坚、吕布等一系列军界精英放在同一支部队里一样,阵容比全明星还全明星,没有比这更奢侈的师资配置了!

    “大汉可兴矣!”

    蔡邕看着眼前云集在一处的天下名士,眸子里满是振奋和喜悦。

    想到这,他不禁对小皇帝更加感到钦佩。

    要知道学术界不比官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给官府面子的。

    最典型的的就是八十多岁的赵岐,此人在朝廷经历了诸多风雨,早就对高官厚禄不感兴趣,不可能单纯因为政府征召就前来任教。

    真不知道,陛下到底是怎么把这么多大咖一一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