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二章 加官进爵(求收藏,鲜花和评论)
    逃向了甘肃。太原城顺利到手,豁鼻马以下四万余众,全部归降,山西一举平定。

    次年三月,大军渡过黄河进入陕西作战,守将李思齐远奔临洮,张思道据守庆阳不敢出击。

    由于庆阳城防坚固,攻击比较困难,于是徐达采取了困而不打战术,偏师围困庆阳,主力西击临洮,守将李思齐被迫投降。

    张思道得知临洮失守,逃到了甘肃投靠扩廓帖木儿。

    他弟弟坚守庆阳被困三个月后,终于被攻下。至此,陕西的全部地区也被平定了。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命副将军常遇春率偏将军李文忠出师塞北,攻打元朝老巢开平。

    六月开平顺利被攻破,元顺帝逃往和林,常遇春追逐了数百里才收兵。

    可是,在回军的途中,常遇春猝然病死,年仅40岁。常遇春勇猛无畏,战功赫赫,不愧是一员虎将。

    扩廓帖木儿败退西北后,依然打着元顺帝的旗号不断在边境进行侵扰。

    1370年,朱元璋任徐达为征北大将军征讨扩廓帖木儿。大军兵分两路,同时出击:

    徐达出潼关,自西安捣定西,直击扩廓帖木儿;李文忠则北出居庸关,向和林进击,追歼元顺帝。

    四月初八,在甘肃定西县北沈儿峪,徐达大败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仅携眷属等少数人北遁和林。

    大明军威远震西疆,河州以西,吐蕃、朵甘、乌斯藏等部落皆望风归附。

    四月二十八日,51岁的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在仓皇北逃中死于和林以北的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

    后来,大将李文忠进攻应昌,元嗣主仓皇北逃,五六万人被俘。

    至此元朝的残余势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接近了灭亡状态。

    洪武三年十一月初七,征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凯旋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到龙江关迎接慰问。

    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驾临奉天殿,举行庆功盛典,由太监宣读了封爵行赏圣旨。

    1371年,汤和灭夏后又平定了四川。1375年,扩廓帖木儿的死使北元势力进一步削弱。

    1381年,傅友德灭元梁王势力,平定了云南,至此明朝巩固了在北方和南方的统治。

    洪武四年,明军曾从海上进兵辽东,占领了辽阳以南地区。

    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军从陆路进击纳哈出,纳哈出大败后投降,辽东遂全部平定。

    朱元璋从建国至平定辽东,前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至此终于完成了明朝的统一大业。

    第二天,李善长、徐达率领文臣武将进宫谢恩,朱元璋在华盖殿接见了他们。

    赐坐之后,朱元璋谦逊地说道:“今天成就一统之业,都是各位爱卿的功劳呀!”

    徐达等将领赶忙起身跪地叩头,齐声说道:

    “臣等起自田垄,风云际会,有幸追随陛下。每次征战,无不是遵循陛下的胜算。

    用兵次第,如以掌运指,待战事结束,竟至不差毫分。

    这是天赐皇上圣智,非臣愚等之所及。”朱元璋掩饰着得意,手捋疏须,嘴角上提。

    然后,朱元璋对于征战杀伐,滔滔不绝地作了不容辩驳的总结。

    毋庸置疑,经过十多年的学习磨炼,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位杰出的战略指挥家。

    但是,对于朱元璋把大明江山的统一,完全归结于自己的英明决策,却有了贪功之嫌。

    由此可见,谋士刘基、陶安等人的运筹帷幄之力,将士们的流血牺牲之功,也只不过是他在嘴上说说而已了。

    在朱元璋的心里,臣下们的智慧功劳也已经变得越来越淡了。

    从此以后,谁敢对荣膺天命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产生半点怀疑或者是腹诽,那就无异于犯上作乱、自寻死路,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洪武皇帝的独裁和残忍在刚登上宝座便露出了端倪。

    但此时的文臣武将们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新皇帝励精图治的勤勉与忧虑。

    朱元璋在励精图治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

    朱元璋认同传统道德规范的过程,是他与知识分子交流学习传统典籍的过程。

    这一认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是朱元璋个人思考的需要,而且也是他做了皇帝之后,成为了社会的需要。

    朱元璋身为皇帝,他认为人能够修身是一种良好秩序的开端。

    朱元璋并不直接谈论自己修身的心路历程,而往往是以典范的面貌展示给他的官员们。

    洪武九年,在面对新上任一批省级地方官员时,朱元璋在讲话中再次大谈修身意义。他说:

    “圣贤们所讲道理,无非率性修道而已,人若能终身以此为准绳,一定会受用不尽。

    有人从小并不知道事物是非曲直,但是长大后仍能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兄弟,这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

    如果能够循着这一道理做下去,即为率性之道。一个人做好事,而其他有志者效仿他,这便是修道之教。

    推广此意,有什么好事做不成呢?你们这些地方长官只要努力做,就会永远保住官职。”

    朱元璋多次对大臣们表达自己正心、诚意态度和价值观念。

    他说:“君主应该谨慎看待嗜好,不受外界诱惑,如同明镜止水,正可以鉴照万物,

    否则便似镜子蒙垢,水中有渣,自身昏暗不清,又如何照物?”

    朱元璋始终都认为,人都有喜好,问题在于你所爱好的是什么。

    譬如,国君爱贤才,则大臣中多为有才干者;国君喜欢正直的人,则左右亲近无奸佞小人,

    这样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喜好失当,势必造成“正直疏、邪佞进”的局面。

    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要想再治理好国家那就太难了。

    所以他表示君主能否正心、修身,与国家的治乱是息息相关的。

    朱元璋曾对群臣坦陈己见,他说:“智力虽然足以使人取得天下,但不足以获得人心,我每次回忆起这句话,

    总是通宵难以入眠。静观往事,无不如此。当初我起兵的时候,论智谋不如张士诚,论实力不如陈友谅,

    但是我对他们完全以诚相待,从未使用欺诈的手腕,所以他们最终败在我的手下。

    我想,人的智力总有穷尽和不及的时候,唯有至诚,别人才能真的信服你。”

    有一次,朱元璋到东阁,翰林待诏朱善等人在场,朱元璋再次就人应有的品德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