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认为郑士利情真意切,有理有据,自己做得太冒失,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官员。
于是,决定奖励这个仗义执言的布衣,但随后他从中书省得知。
郑士利的哥哥是刚受空印案牵连而死的,朱元璋立刻转变了态度把郑士利杀掉了。
朱元璋严惩贪污之令屡次下达,但违反法规的人还是有的。
其中一桩大案就是洪武十八年发现的盗窃仓粮“郭桓造罪”。
有一天,朱元璋接到一份密奏,密奏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伙同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官员贪赃舞弊、盗卖官粮。
朱元璋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郭桓是户部侍郎,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及钱粮等。
在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案件中,拿以六部为罪魁,而郭桓被指责为诛首第一人。
也是头一次,从公布的罪状中看到贪污的事实是极其严重的。
罪状中说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粮450万石,而郭桓实收60万石上仓、钞80万锭入库,这些可抵200万石,其余190万未曾上仓,还有50万贯钱,伙同其他人私分了。
又有应天等五府州县,有数十万亩官田地夏税秋粮。
但是并无一粒上仓,而是被郭桓等户部官员分赃,军队卫所的仓粮被卖空。
事发之后朱元璋进行了严惩:六部以及各省的大部分官吏都被牵连了进去,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全部被处死了。
至此,逮捕判刑、处死的各省官吏,多达两万人。朱元璋仍然不解气,命令穷追猛打,由官追到民,“罪赃”遍天下。
因此,很多富室特别是江南富户都被牵连进去,中产之家大抵破产。
朱元璋惩治贪官无论有多么狠,那都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郭桓案只有少数人有贪贿的事实,但瓜蔓株连达数万人之多。
这样看的话的确有点过头,也不可避免地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
可是朱元璋并不认为自己处置过当,他对诸位大臣振振有词地说道:
“郭桓赃罪暴露后,天下诸司尽皆犯有赃罪,系狱者数万,无一赦免。足见跟空印案一样,
这是两起惊人的联合作案。不彻底铲除,不足以固国基;
不加以严惩,不足以平民愤。怎么能说不是一件大好事呢?”
精明过人的朱元璋,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是有意矫枉过正。其实他是找个借口,制造一场血案。
这样,不仅可以打击震慑贪官污吏,还可以借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那些人都是横行乡里、梗顽不训、鱼肉百姓、危害国家的渊薮,严厉地进行打击铲除,乃是利国利民的天大好事。
朱元璋毕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贪官污吏的打击。
贪贿之徒像割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难免没有冤死的人,但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
贪官,贪的是金钱,图的是富贵享乐,有谁见过不怕死的贪官?
所以,用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不失为厘清官场必不可少的手段。
朱元璋很注意六朝败亡的教训,而应天又是六个短命王朝的都城。
作为一朝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懂得以史为鉴,可以治国。
不仅如此,他让人抄录许多前人古训,放在宫中醒目之处,以便能够时刻地警示自己,记住曾经的教训。
在历代帝王中,洪武帝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勤政不懈与任何一个帝王相比都毫不逊色。
朱元璋有几个习惯就是他长年积累的结果,同时,这也充分表明了他的勤政。
每当朱元璋要吃饭时,如果他想到了一件事,就会立刻拿出纸片记下来,然后挂到衣服上。
有的时候朱元璋想的事太多了,纸片就会挂满衣裳。等到上朝时,朱元璋再一件一件地去处理。
还有一个习惯是,凡是奏疏上达,他就命令左右的人把奏疏中的事情节录下来,然后粘到墙上,最后分清主次来处理,这样下来,就使得墙壁上的帖子一天要更换好几次。
也正是如此,朱元璋孜孜求治,成效可见。
朱元璋认为身为人君,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滋长怠心。
身为大明皇帝,朱元璋既不是在向群臣诉苦,也不是宣扬个人,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大家共同努力,让他以身作则来勤求治理。
朱元璋的勤奋在称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他往往是通宵达旦地听取名儒讲史论经。当了皇帝后。
朱元璋更是不敢懈怠,他日理万机,每天四更便会起床,天不亮就会上朝。
下了朝,稍有空闲朱元璋就会与儒士们谈史论政。到了下午三点左右,他又在朝堂听政,处理国家大事。
直至黄昏掌灯时分才回宫。无论春夏秋冬,朱元璋都数十年如一日的这样做着。
大凡勤奋的人,都会反对怠惰的人,以至于对他产生厌恶。
朱元璋经常会以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激励自己,他要把勤政与怠惰和统治的兴废联系起来。
朱元璋还把“勤”与“惰”的道理及其后果,以故事的形式写成《勤惰说》一文,文中说:
“有勤、惰二人,即同乡又其志向相同,但未来入仕当官可做事大不一样。
勤者为民时,家境丰厚,夜间读书,白天带着书本种田;惰者同为民,只是精研文学,
其他不作,未暮而寝,日高才起,吃完饭念几行书本即悠悠然,自以为很清高。
有一天,惰者到勤者田里,劝他像自己一样,以待明君之用,勤者不听,说:‘农、书俱不弃也。’
又一天,国君听说二人皆为儒者之学,召至京城,各给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