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六章 移民屯种(求收藏,鲜花和评论)
    移民屯种的措施,也就是把地少人多“狭乡”的百姓,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耕种,即屯田。

    这仅是屯田的一种,若是细分的话还有军屯和商屯。

    屯田的土地是国家所有的,耕种的军民为国家的佃户,同样也是免三年的赋税。

    如有多开垦的荒地,则享受“永不起科”的待遇。

    垦荒与屯垦,不仅解决了全国军粮民食,农民也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从此,全国的粮食也由紧张转为富余,明朝政府也不会再为粮荒发愁了。

    可是在这时,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许多州县官吏乘机谋取私利,他们虚报垦田亩数作为政绩,以邀封赏。

    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

    同时,随着田地的增加,土地分配不公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江南土地狭窄,每户不过十亩左右,北方一些地区则是多得多,有的每户达到了数百亩,甚至还出现了一家占地百顷的大富户。

    对此,朱元璋显得异常的愤怒,他开始向那些多占良田的富户和恶豪发起了攻击。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因此最让他痛心的便是农民没有一块养家糊口的土地。

    他最痛恨的就是地主占据大量的肥田沃土,欺压剥削农民。

    经过多重考虑,朱元璋决定先礼而后兵,他亲自接见了江南所有的富民,并且义正言辞地对他们进行了训诫。

    可是,这些受到皇帝接见的富翁,在饱享礼部赐给的酒饭之后,只是把皇上的接见和宴请视为回乡夸耀的资本,各个都是沾沾自喜。

    不少人并没有把皇帝训话的深意放在心上,只知道磕头谢恩。

    回到家乡后,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早已经忘记了皇帝的训话。

    对于皇帝的告诫,大多数人都没有理睬。

    朱元璋见他们拿自己的话当做耳旁风,很是愤怒。于是,他与李善长等商议对策,决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惩治这些不听话的富民。

    随后,朱元璋开始迁徙苏州的富民,前后迁移的人数多达20万人。

    这些富翁一旦离开了土地远走他乡,带走的也只能是一点钱财,而像房产、田地这些则只能一概扔掉了。

    而对于有劣迹的富民或者是乡村的头目,就不仅是迁徙那么简单了,被抄家后还要发送到荒芜之地。

    对于劣迹昭彰、鱼肉乡民的恶霸,抄家后还要杀头。

    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给那些富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占领江南之后,朱元璋还在江浙、江西等地实行粮长制度。

    每万担左右的税粮为一个纳税区,并且委派田粮最多的富户担任粮长。

    为了让他们能够忠诚地效力于朝廷,朝廷还给了他们许多的优待,即使犯了死罪也只打一顿板子了事。

    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味地宽容,得到的结果却是使不少人成了为害一方的恶霸。

    朱元璋决定严惩这些恶霸,恶行一经查出就会立即杀头。

    那是在洪武元年,一次就杀了160多个粮长。

    金华有个姓匡的首富粮长,曾经口出狂言,说道:

    “皇帝征粮百万,都不如我一个田庄的收入。”

    这话被朱元璋知道后,暗暗记在了心里。当这个匡粮长解粮进京时,朱元璋不露声息地问道:“匡粮长,你解的粮食在哪儿?”

    首富答道:“霎时便到。”

    朱元璋问道:“杀时——就到了吗?”

    这个匡粮长并没听出话里暗藏的杀机,他爽快地回答道:“是的,霎时就到了。”

    “那好,给我推出去杀了!”等到匡粮长醒悟过来,他早已经人头落地了。

    匡粮长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四散逃亡,财产也被人抢劫一空了。

    从此,曾经闻名一方的大富翁匡粮长,眨眼间便化为乌有了。

    此外,苏州首富沈万三一家的遭遇,也是同样的悲惨无比。

    沈万三兄弟多年来一直在海外做买卖,堪称是苏州的首富。

    沈万三害怕朱元璋的屠刀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他千方百计地献钱纳贡,梦想着可以用钱财来买到一世的平安。

    为了讨好朱元璋,沈万三进献了一个聚宝盆,并表示可以承担京城城墙三分之一的修筑费用,同时,他还可以捐资犒赏部队。

    朱元璋早就对沈万三支持张士诚心怀恨意,现在见他如此夸富,便想借故杀掉他,便说道:

    “你竟然口出狂言,要犒赏天子的部队,一定是个犯上的乱民,罪当杀头。”

    马皇后认为,人家送礼出钱,并没有犯死罪的道理,于是便劝说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马皇后说得有道理,便下令赦免了沈万三的死罪,但是,全家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而沈万三所献的那个聚宝盆,则被埋到了城门下边,作为镇门之宝。最后,朱元璋还将原来的城门改名为“聚宝门”。

    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对富户进行打击、迁徙甚至是杀戮,这与他的贫寒出身也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正是这种恨富情结与他性格上固有的残忍联系到一起,才酿出了那么多不忍卒睹的惨剧。

    本来想为穷人争地权、谋福利的朱元璋,没想到富户的田产被收没入官的同时,佃农也成了无田可种的赤贫。

    他只得赶快分给他们一块土地,并号召他们广种桑麻、学种棉花,以做到衣食自足。

    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朱元璋还采取了重农措施。

    朱元璋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他同意刘基的“生息之道在于宽仁”的主张,而宽仁必施以实惠,“宽仁必当阜民之财”,对待生产劳动者必须宽厚仁义。

    朱元璋认为“养民者,必务其本”,就像“种树者,必培其根”是一样的道理。

    首先要兑现的是宽赋。明廷实行宽赋,对一些地区少征赋、缓征赋。

    洪武初年的田赋较轻,当时田赋分“夏税”和“秋税”,缴纳以米、麦为主,丝绢和纱次之。

    当时的苏州、松州、嘉兴、湖州等地赋税过重,朱元璋下令减租去一半,以后又减租一次,最后,原亩租税七斗五升,全部定格在三斗五升。

    但遇有严重灾难的地区,仅是宽赋也是不能体现生息之道的,于是朱元璋又实行了免除赋税的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