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7章 赵昉的野心
    夏祈音看了两张名帖,  翻到第三张,目光一顿。

    “师父?”见夏祈音停下手上的动作,左明珠略有些疑惑,  “可是这人有什么问题?”

    “你在筛选帖子时,难道没有了解他的身份吗?”夏祈音翻开帖子,  点了点落款。

    “苏轼?”左明珠道,“这位苏公子是国子监学生,  他父亲是《大宋朝闻报》主编苏洵。苏轼虽未科举入仕,  但写了一手好文章,  《大宋朝闻报》、《国风》文刊等都刊登过他的文章,我便将他的名帖选入了。”

    “他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我比你清楚,可你既知他文章写的好,又是国子监学生。以他的年纪科举走仕途才最稳当,  为什么送自荐贴来这里不奇怪吗?”

    是啊,  苏轼这么好的条件,  为什么回来谋求举荐?左明珠有些茫然。

    “论个亲戚,他是我表兄。”

    “哈?”左明珠越发茫然了。

    苏轼才学不凡,  以他的年纪,  科举入仕,前程最是光明。且他与夏祈音又是亲戚,为什么要拐弯抹角送自荐贴呢?

    “这个家伙十分聪慧,  怕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知道我要去西北。”夏祈音头疼地扶额。

    苏洵为《大宋朝闻报》,  苏轼、苏辙身在信息最通畅的汴京城,  耳濡目染,  消息定然十分灵通。西北局势紧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走向如何。

    朝堂上虽颇多争议,  但赵昉常召苏轼、苏辙伴读。以这兄弟两人对朝政的敏锐度,不可能不知道赵昉的立场。苏轼生性豪迈,又皆年少热血,怕是想要跟着去西北被拒绝,就将帖子送到了这里试图说服她带他同行。

    “明早是国子监休沐日,你去苏府请苏轼和苏辙过府一叙。”夏祈音吩咐道。

    苏轼性子冲动,做事十分激情,以至于苏辙都习惯了跟在后面给他扫尾。这对兄弟大多数时候,都是弟弟更像哥哥。

    苏轼的性子并不是一个容易劝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苏辙都是给他扫尾,而不是阻止他做什么。若是粗暴的拒绝,以苏轼的性子绝对会提刀暗中随他们西行。可他那刀法吧——

    唬唬外行也就罢了!赵昉修天子之剑,不善武功,但也有学些武艺强身健体加傍身。正动起手来,赵昉都比他强几分。

    若因各种变数,让苏轼出什么意外,绝对能够让赵昉呕死。至于为什么赵昉特别看重苏轼,原因也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苏轼文采过人会名留青史,更因为这家伙是个不会拉帮结派的头铁。

    党争是大宋的一大隐患,苏轼是那少有的两面不沾,甚至有些可爱的不识时务。他只支持自己认为对的,反对自己认为错的。不管哪一边占据优势,一旦出错,苏轼就照怼不误。这样没有私心又耿直的臣子,自然是赵昉最喜欢了。

    大宋弊端极多,已经到了不变法不行的地步。可变法并非一蹴而就,范仲淹看好的继任者王安石过于激进和理想化。这就需要变法时有一个善于挑刺泼冷水的人,负责站在局外发现问题反馈上去,赵昉才能及时调整修正,探索一条最适合的路。

    会挑刺的人并不止一个苏轼,但这些人更多是为了反对变法而挑刺,赵昉要的是一个为天下百姓去挑刺的人。赵昉考察了不少人,最看好的便是苏轼。苏轼与赵昉年龄相近,赵昉走上朝堂时,苏轼也恰好入仕。

    将苏轼的帖子单独拿出来,夏祈音又翻看了几张帖子,选了几张递给左明珠“这几个约他们过来,让无思试一试他们的武功,再调查一下背景。若武功背景都没问题,就把资料送给赫连春水和徐青藤。”

    文人除非自恃文采过人又屡试不第的会走小道谋求贵人举荐,大部分读书人都更偏向科举入仕。故此,夏祈音这边收到的自荐贴来自读书人的不多,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江湖。

    本朝武举不兴,武举后大多进入军中。可许多江湖高手只是武功高强,少有善于领兵作战之人,进入军中无法发挥才能。相较而言如展昭、殷羡这样被举荐进宫,领护卫职反而更适合一些江湖高手。

    赵昉的锦衣卫中招揽了不少如赫连春水、徐青藤这样的将门子弟,但锦衣卫的整体实力并不尽如人意。若能从江湖上挑选一些高手进入锦衣卫,可以迅速提高锦衣卫的实力。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还要徐徐图之。

    如今锦衣卫的编制没有满员,得用的千户就赫连春水和徐青藤。待锦衣卫整体实力提升,加上赵昉身份的变化,赫连春水、徐青藤再进一步是板上钉钉。夏祈音遇到合适的人推荐去锦衣卫,由这两位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做最后的甄选。

    次日,苏轼和苏辙收到夏祈音的传信一早就过来了。

    早上刚下了大雨,苏轼兄弟二人过来时雨还没有停。大雨丝毫没有打断苏轼的兴致,以至于跟在他身后的苏辙收伞进门时,脸上满是无奈。

    “小表姐!”苏辙眼中还带着几分惺忪,仿佛没睡醒。

    “小表弟夜里没睡好?”夏祈音关心道,“莫不是又为阿轼表哥操心操的一夜未睡?”

    苏辙睁圆了眼睛,不明白夏祈音为什么要在表弟前面加个小字。

    苏轼抗议道“这可与我没关系,是他自己读书读太晚了!”

    自入了京,在赵昉的纵容下,可以尽阅国子监和宫中藏书,苏家父子一度恨不得住在藏书阁。

    苏轼就罢了,他是个闲不住的性子。除了读书,也爱美食,偶尔还要挥舞一下大刀,满足一下自己的侠客梦。刀法虽然乱七八糟,但至少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至于性格沉稳的苏辙就非常有向书呆子进化的迹象。

    夏祈音瞥了他一眼,将名帖递给他“说吧,你这是什么意思?”

    夏祈音开门见山,苏轼便坦然道“殿下要去西北,你这个时候回京肯定也会去,我也要去!”

    “我若说不带你去,你肯定不会死心对吧!”夏祈音顿了顿道,“哪怕我说你武功太差,无法自保。你也不会服气,还会有千百个理由等着我是吗?”

    “我不是要去冒险,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我就是觉得你们需要一个最优秀的《大宋朝闻报》记者,播报西北的情况。”苏轼自信满满道,“还有谁比我更适合呢?”

    苏辙……最优秀的《大宋朝闻报》记者?大哥真不要脸!

    “带你去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我有一个问题。前朝僖宗赐拓跋氏李姓,封夏国公,本朝亦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奈何李元昊倒行逆施,对上背信弃义,背叛天子,对下鱼肉夏州百姓。如今又妄图再掀战事,重燃战火,吾等有识之士当为天下百姓推翻暴王,拯救夏州百姓于水火,你以为如何?”

    苏轼、苏辙“……”

    “你们两个这是什么表情?”夏祈音嫌弃道。

    苏轼和苏辙是真不知说什么好。

    之前的宋夏之战,大宋损失惨重,可以说是惨败。此番战事再起,西夏内部不稳,才觉得有一战之力,那也只是想着不要在吃亏了。可依着夏祈音这话,可不是要将前头吃的亏讨回来那么简单。

    苏轼揉了揉眉心“若能够拯救夏州百姓自是再好不过——”

    “兄长!”苏辙急促道。

    苏轼如梦初醒,又看了看夏祈音拯救夏州百姓什么,听着非常热血,但是——

    若从保卫战变成讨伐战,战火就会蔓延,可能会有更多的将兵和百姓被拖入战争。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可小师兄也有他的考量。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放虎归山的蠢事我们可不会做。”夏祈音道,“现在你们知道这一战会面临什么,还要去吗?”

    保卫战赢了最好,输了也就输了,反正大宋也不是第一次输。可当保卫战变成讨伐战,一旦出了差错,赵昉将会面对满朝讨伐。

    “去!”苏轼毫不犹豫道。

    拯不拯救夏州夏州百姓是一回事,但西夏屡屡犯边,若朝廷不予以痛击,对方只会变本加厉。后面的事且不说,但以眼下两国实力,朝廷赢的机会还是十分大的。

    苏辙叹了口气,无奈道“我和兄长一起去!”

    “不行!”苏轼和夏祈音毫不犹豫地拒绝道。

    “为什么?”苏辙圆溜溜地眼睛看着夏祈音。

    “你太小了!”夏祈音道。

    苏辙鼓着脸道“你和兄长也没比我大几岁,为什么兄长可以去,却不许我去?”

    “你与我不同,我自小就在江湖上闯荡,见惯了血腥。可你既不会武功,也没有江湖经验,读书人没必要这么早经历那些,移了性情。至于阿轼表哥,去之前,也必须经过一道考验。”夏祈音拿了一封信递给苏轼,“带着这封信去六扇门找无情,通过他的考验,我就和小师兄说带你去西北。”

    苏轼自信满满地拿着信去了六扇门,没想到夏祈音让他去六扇门,竟是在牢房书记工作。

    一开始,苏轼只觉得十分简单,不明白夏祈音之意,可第二天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对了。

    六扇门抓的都是穷凶极恶之徒,简单的语言审问很难问出有用的东西。对于一些罪行比较确定的犯人,为了问出细节或者同伙,捕快们就会动刑。这些恶徒不乏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狠人,有些甚至能将牢里的所有刑具试一遍都不开口。

    那些刑具过一遍,不说亲自经历的犯人,就是看的人也十分折磨。前面几次,苏轼直接就吐了。偏无情以为他要放弃了,他又能继续看下去。

    无情劝道“战场之上的血腥远胜这里,若你连这里都看不下去,还是趁早放弃。”

    从六岁时徒手爬出灭门案现场,到成为一个名捕,无情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无数次自己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对于这样的血腥已是习以为常。

    注意到无情眼中的冷静,苏轼忍不住道“江湖就是这样吗?”

    无情摇了摇头“在江湖上,没有恶人会被绑着任由你讯问。江湖上的血不止是敌人的血,也可能是自己和伙伴的血。”

    苏轼明白了夏祈音为什么要让他来见识这些。

    一旦去了战场,哪怕他不上前线厮杀,也会见到无数鲜血和尸体,或许是敌人或许是自己人。面对生死时,若不能第一时间冷静下来,就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甚至陷同伴于危险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