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五十九章 是金子总会发光,韩信成名史
    <sript><sript>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如果一个帝王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的话,就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攻打敌对势力,都有绝对的底气。

    有能力的人,可以帮帝王治理国家,可以在有些问题上为皇帝解忧。

    所以很多帝王,都非常看重自己身边有能力的人。

    韩信年少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他的宏图大志,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说的就是韩信这种人。

    人穷志不穷。

    穷不可怕,没有了志向才可怕。

    韩信家境贫寒到什么地步呢?

    韩信的母亲去世了,他都没有财力去进行安葬,但是韩信依然努力找了一座高地,让自己的母亲墓旁可以容纳万户人家。

    因为他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万户侯,可见他的志向确实足够宏远,但这给他带来了麻烦。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一个邻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每天不干正事到处晃荡,挎着一把剑说自己要当首富,你的第一反应也不会觉得他是天才,而是觉得他痴人说梦很讨嫌。

    当年的韩信就是这样被自己的乡亲邻居们嫌弃的,所以他在家乡淮阴也没有混多久,实在是没脸混下去了。

    公元前二百零九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天下群起响应,楚国的旧贵族项梁也发兵起义,多次打败秦朝军队,攻占了不少地方。

    路过淮阴时,韩信直接就跟着项梁的军队走了,只是他一进去就是小兵,一直没有混出头,等到项梁战死以后,就又跟着项梁的侄子项羽干活。

    项羽见到韩信身材高大,就让他担任“执戟郎中”,也就是在将军营帐外拿着高大的武器吓唬人,以此衬托出将军威仪的那种士兵。

    韩信可是想要成为万户侯的男人,一直在营帐外守门自然不是他的追求。

    于是他找机会跟项羽好好谈了几次,谈自己对天下大势的见解,谈如何在天下争霸中获胜,意思只有一个。

    项羽,如果你重用我韩信,我韩信会尽力抒发自己的才能,你大概率能获得天下。

    项羽倒也认真听完了他的话,只是听完以后并不在意。

    毕竟有梦想的年轻人很多,但能力可以与梦想匹配的年轻人却并不多,至少他没有从这个门卫身上看出来。

    也就是说,项羽根本没有相信韩信的话,只觉得他在说大话。

    所以韩信在项羽麾下,始终担任着一个默默无闻门卫的角色,在争取了几次机会但却失败以后,韩信终于发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在项羽麾下再怎么熬下去,他都没有出头之日。

    韩信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就必须得转投他人。

    于是韩信想了很久,终于找机会投了项羽的头号竞争对手刘邦的麾下。

    不过由于韩信的履历并不怎么出色,所以哪怕是到了刘邦的汉军之中,他依然得从小兵做起,并且还不知道怎么着就获了罪,同队的十四个人都要被处死。

    处死士兵是一件大事,需要有高级将领前来监刑,这次监刑的是滕公夏侯婴,在其他十三人都已经被杀后,即将被杀的韩信依然没有表露出半点紧张,而是非常镇定地问了夏侯婴一句话“汉王不想获得天下了吗?为何要杀掉我这样的壮士呢?”

    夏侯婴望着这个下一秒就有可能死亡,却依然镇定如常的年轻士兵,心中开始感到惊奇。

    于是他上前问了几句话,然后就免掉了韩信的罪责并将他推荐给了刘邦。

    至于夏侯婴问韩信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这并不重要,不外乎是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是壮士,如何帮助汉王夺取天下之类的话。

    不管夏侯婴问的是什么问题,反正最终的结果是韩信确实打动了他,由此韩信也有了接近刘邦并且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是刘邦在看到韩信以后,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为了给老部下夏侯婴面子,还是象征性地将韩信提拔了一下,让韩信当了一个管理粮食的小官。

    这样一来,韩信的头头就变成了刘邦的手下萧何。

    萧何这个人很厉害,刘邦后来在评选功臣们谁的功劳最大时,就一锤定音地说萧何的功劳最大,而且其他人也没有不服气的。

    萧何的厉害主要表现在两个部分,一个是民政后勤,在楚汉战争中为汉军提供了及时有力的后勤保障,将大后方治理得非常好。

    一个是非常强大的识人能力,韩信、曹参都是由他推荐的。

    而从另外一件小事中,还可以看出他的军事谋划能力也很不错,只是基本不怎么用而已,那就是给吕后献计诱杀韩信。

    当然在萧何初次见到韩信的时候,他还不需要动用那甚少用到的军事谋划能力,而是只需要用到识人能力。

    韩信多次主动向萧何发起交流,然后就成功地被萧何认定是一个人才,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刘邦推荐并重用。

    就在萧何等待着机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不知内情的韩信开始坐不住了。

    这也很可以理解,毕竟他推荐自己的方法一直没有太多改变,就是主动交流而已,但不管是在项羽面前,还是在刘邦面前都已经失败了,

    在多次向萧何主动推荐自己以后,韩信的职位始终没有迎来什么变化,韩信就很自然地认为这个事情又失败了,认为萧何大概已经向刘邦推荐了自己,但刘邦仍然不想重用,于是开始想要另找出路,筹划着再次跳槽。

    等汉军走到南郑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刘邦已经被项羽彻底打压了下去,整个集团已经完全失去了发展前途,个人再待下去也只是炮灰的下场,于是纷纷开始跑路,韩信一看自己跑路的机会来了,于是浑水摸鱼也开始跑。

    萧何得知韩信跑路的消息以后大惊失色,当即就跳上马去追赶韩信,都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一声,让刘邦误以为萧何本人都跑路了,可见当时的汉军内部失败情绪是何等浓重。

    萧何见到韩信以后大说特说,说只要你回去,我一定会说服汉王重用你的。

    韩信一想,如果自己现在跑路,跳槽也不一定能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还不如雪中送炭,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刘邦,说不定还能得到重用。

    于是韩信就跟着萧何回到了刘邦身边。

    萧何见到刘邦以后说“大王若是想要一直当汉中王,那么韩信这个人您是用不上的!”

    刘邦大怒道“你才要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当王呢!既然你这么看重这个韩信,那我给你面子,让他当个将军意思意思吧。”

    萧何说“普通的将军,恐怕留不下这样的人才!”

    于是刘邦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统管汉军全部的军事任务。

    韩信在军事将领中地位最为崇高,并且听从萧何的建议,不是口头封个大将军敷衍了事,而是郑重其事地斋戒多日,修筑起高高的拜将坛,造足了声势以后才拜韩信为大将军,算是给足了韩信面子。

    韩信终于被赏识,他也终于开启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

    看到这里,投影前的项羽角色很不好看。

    他干了什么?

    竟然亲自拒绝了一个如此优秀将领的投诚。

    这是多么的愚蠢。

    “是我瞎了眼,是我瞎了眼啊。”

    项羽无比的后悔。

    他自诩自己英雄盖世,可到现在,他才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原来自己一直都是错的。

    拒绝了韩信这种人才,输了楚汉之争,也没什么好说的。

    …………

    “没有韩信的一生这么的不顺?”

    “是啊,韩信竟然没有得到重用,这是为何?”

    “哎,没办法,韩信刚开始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自然没有人重用。”

    “项羽可惜了,如果项羽重用的韩信的话,那么天下的归属是不是会不一样?”

    “这倒是不一定,毕竟这种变数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不得不说,刘邦是真的会用人。”

    “开国皇帝肯定是会用人的,这没什么好说的。”

    …………

    至于韩信有多厉害?

    很简单,韩信厉害到可以在失去王位和兵权后成功谋反。

    淮阴侯韩信到底有多牛呢?且看他的同僚和对手都是怎么对待他、评价他的。

    萧何曾说过“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认为,韩信是唯一一位可以帮刘邦争得天下的人,萧何说这话的背景是推荐韩信出任要职,所以萧何对韩信的评价有捧的成分在内。

    张良“……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认为,韩信是汉王麾下唯一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

    张良说这话的背景也是要推荐韩信出任要职,故而张良对韩信的评价也有捧的成分在内,但没有萧何捧的厉害。

    刘邦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曰“……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认为,他得到韩信的时间太晚了,韩信战必胜攻必取。刘邦对韩信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韩信的军事能力,大概率在刘邦之上。

    项羽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史记·项羽本纪》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在龙且被韩信击杀后,表现出了恐惧,主动派人去说服韩信,欲与韩信联盟,从而形成汉王刘邦、霸王项羽、齐王韩信三分天下的局面。

    综合萧何、张良、刘邦、项羽等人对韩信的看法。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即是刘邦阵营对韩信的评价都很高,项羽阵营中仅有项羽一个认识到了韩信的能耐。

    这也能很好地解释出,为什么韩信在楚营中难以得到重用,但却能在汉营中飞黄腾达。

    华夏古战场上,谋略计策就写在兵书上,为何,有的将领依计行事一败涂地,有的将领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

    实际上,每种计谋都有其适用的战况,计谋必须符合战场上的天时地利,否则,使用起来势必事倍功半,甚至,召来无妄之灾。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经典战术,然而,这种战术古往今来鲜有名将敢用,当同事们簇拥在韩信身边问他为何能够借此取胜的时候,韩信是这么解释的“当人被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会让人爆发出远超平时的潜能,借着这股劲扭转形势,摆脱逆境,就能打赢处于劣势的战争。”

    韩信的话很有道理,却隐藏了其中关键。

    那就是置之死地后有两种必然结果一个是“生”,一个是“死”。

    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就直接决定了这两种结局。

    若看不透战场形势,套用背水战术,最终难逃死境。

    汉高祖三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可以说,此时的赵军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与韩信决战。

    在古代,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反观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那么,韩信是如何将战况导向“生”的呢?我们不妨探究一番。

    其一,韩信的对手是赵国大将陈余,这个家伙善于正规作战,对野路子一窍不通。

    什么是正规作战?其实,就是双方将战场约在一处视野开阔的宽场,然后,针尖对麦芒的大战一场,有点君子决斗的意思。

    赵军帐下谋士李左车曾向陈余献策,建议偷袭韩信军的辎重部队,使远道而来的韩信军断绝补给。

    但是,陈余严词拒绝了这种做法,他仗着自己人多,且优先占据了有利地形,所以,十分自信。

    当韩信摆出背水之阵的时候,陈余还嘲笑韩信不会用兵,松懈了下来。

    倘若陈余不固执己见,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凶多吉少。

    战后,韩信拿出千两黄金缉拿李左车,抓到他后请到帐下做了汉军谋士。

    其二,韩信清楚敌军将领的为人。

    韩信提前派出探子,在确定陈余并未采纳李左车的战术后,这才敢排兵布阵。

    韩信深知,两军交战前夕战场情报的重要性,所以,在知己知彼后才敢布局。

    倘若,韩信对敌军形势毫不知情,他是不会贸然出击的。

    其三,在背水列阵的主战场外,韩信特地安排了两千多名骑兵搞了一波“敌后活动”。

    这两千个轻装上阵的骑兵每个人都准备了一面汉军的战旗,在绕到赵阵后方的时候,他们拔除赵军战旗,插上自己带来的汉旗。

    这个举动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背水列阵的汉军虽然牢不可破,但是,占尽人数优势的赵军仍可以采用围困的办法,活活饿死汉军或采用车轮战等逼死韩信。

    可是,汉军骑兵将赵军大后方的军旗全部改换后,前方的赵军定会认为汉军有伏兵偷袭夹击,心理崩溃后的赵军哪里会想到围困韩信呢?

    这样,背水列阵的汉军勇士们可以进一步蚕食“腹背受敌”的赵军。

    其四,背水一战中,韩信虽然将精锐全部摆在前线上,但是,仍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在暗处,用于埋伏赵军。

    韩信挥兵数万人前往赵国,但是,背水列阵的时候只有一万余人被安排在正面战场上,就算加上两千插旗的轻骑兵,也远没达到部队开拔时候的人数。

    实际上,剩下的几万人,都被韩信布置在暗处,用来夹击赵军。

    汉军前后夹击,击溃赵军,在泜水斩杀了成安君,并俘获了赵王。

    韩信安排了大量的人手用于夹击,而并不止先前插旗的两千骑兵。

    毕竟,赵军号称二十万之众,若用两千人夹击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呢。

    由此可见,韩信不但派人在赵军后方插旗,还额外设计了伏兵,虚实结合。

    其五,背水列阵,必须得让麾下士兵陷入绝境,但还得给他们希望。

    韩信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挑选了不论战斗素质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都过硬的一万精锐,然后,早餐时仅配发少量的军粮,让每个人都饿着肚子。

    最关键的一点是,韩信特地说了一句“今天,打赢赵军我们就去赵军的家里吃饭!”

    食物的量很重要,配发太多达不到效果,太少又让士兵们饿的头昏眼花耽误作战,食物的配给量必定经过周密的计算。

    古往今来,华夏没有几个将领能将韩信的背水战术在战场上还原,就是限于以上几处对天时地利等战场形势的约束。

    马谡错误的估计了战场形势,带着将士们跑到山上,将兄弟们的性命置之死地,想模仿一出韩信的经典战术,结果却万劫不复,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的战术思想,是非常出众的。

    这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