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五十二章 无题
    儿女情长,天伦之乐,对于郭大靖来说,都只是短暂的,或者说是将来才能安心享受的。

    结束了秀岩地区驻守情况的巡视,郭大靖风尘仆仆地回到盖州,又开始布置接收辽镇人马的工作。

    尽管辽镇已没有了多少反抗之力,被吞并只是时间问题。但郭大靖并没有把希望全放在这上面,原定的三年平辽计划依旧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说白了,有没有辽镇人马的补充,东江镇也是要扩充军队,充实武备,在三年之内平定辽东的。

    按照目前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决战的条件已经确定下来。每协扩充至一万两千人,特战营也是同样的编制,飞骑营至少要达到两万。

    这样算下来,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九万多。

    就算是最差的情形,一换一的获得胜利,东江军也还有四五万人,足够稳定辽东局势,更不怕辽镇跳反了。

    而这是没考虑到顺利合并辽镇的因素,需要东江镇一边增加人口数量,一边扩充军队。

    如果加上辽镇那三万兵力,就算有裁汰,至少也有两万堪战之兵,一年的训练,或者更少的时间,总攻就可以打响了。

    而且,东江军现在的武器装备、战术打法,对于弹药物资有着更大的依赖,这也是需要时间制造囤积的。

    这就是冷兵器与热兵器的最大区别,后勤的补给至关重要。没有了弹药,火枪还不如烧火棍,火炮就是摆设。

    兵工厂的工匠数量在增加,军队在扩充,这都需要总人口数量的支撑,才能兼顾到农业发展,吃饭问题可是重中之重。

    按照军民的比例,即便有高产的土豆,也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实现各方面的平稳发展。

    “移民数量能够保持平稳,这是个好势头啊!”郭大靖翻看着内部的文件资料,不掩欣慰之情,对着陈有善笑着说道:“按照这个速度,顶多两年就能达到原定的目标。”

    从旅顺赶来盖州的陈有善,是作为政务官员来确定盖州的耕地数量,以及如何安置百姓等工作的。

    这是明面上的理由,陈有善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顺便在郭大靖这里找个门路。

    之前说过,陈有善有一个儿子叫陈忠雄,在大明为官,是个芝麻大的不入流杂官。

    可现在国内民乱蔓延,陈忠雄这个小官也心力交瘁,有意带着家人重返辽东。

    郭大靖也没问陈有善当初和村人一起逃出后,为什么没有去投靠儿子。估计是音讯断绝,也可能是前往内地不便,或者是故土难离。

    “东江镇对于移民是来者不拒的,何况是陈老先生的儿子,您可是对东江镇大有贡献的老人儿。”郭大靖放下文件,笑着说道:“难道陈副帅那边不好说话?”

    陈有善赶忙摆手,说道:“某还未向陈副帅提起此事,凭着这张老脸,想来也是不会拒绝的。只是已经安排了三祥,某有些不好意思再提。”

    郭大靖点了点头,理解老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算是很亲近的,一起逃难结下的感情。这也是趁着再见面,顺便要个人情而已。

    其实,就算不求自己,腆颜和陈继盛请求,结果也是差不多的。可再一再二,陈有善有些拉不下脸。

    “这事简单。”郭大靖很痛快地点头答应下来,说道:“让他跟着您先历练学习,再安排个合适的官职。”

    走正常的公务员实习、录用、晋升程序也无不可,但陈有善可能觉得儿子已经为官多年,比那些只是会识文断句的要强上许多,可以走快捷的路子。

    郭大靖虽然给省略了些程序,但也说明了要先历练学习。毕竟,东江镇的政务系统和工作模式,与内地是大不相同的。

    有了郭大靖的承诺,陈有善放下心来。这可是东江镇二把手,说话好使着呢!

    “郭帅放心便是。”陈有善也作出了保证,“犬子若不合格,某也绝不勉强,便让他安心耕种,也饿不着。”

    有这样的觉悟,郭大靖更加欣慰。

    在东江镇的地盘上,政务管理已经脱离了原先的军户制,任命的公务员,也没有国内地方的拖沓腐败,但要始终保持,却也不容易。

    何况,平辽之后,朝廷早晚还是要插手辽东政务,派遣官员前来,这是郭大靖所要提防的。

    旧的模式已经证明是失败的,旧的官员也是会阻碍辽东发展的。

    在此之前,必须要把政务工作全部把持住,即便来了朝廷官员,也难以作实质的改变。

    说白了,现在官府中的公务员,就相当于吏,不是朝廷委任的,不在吏部登记在册的。

    在表面上,东江镇还是军户制,这也是能够避免朝廷插手的重要理由。尽管实质上,已经完全变了样儿。

    当然,能够按照郭大靖设计的模式运行,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与大明官制不同,东江镇的政务管理人员基本上是从基层干起,通过政绩和能力来得到晋升。

    在文化水平上,肯定不能和科举那些官员相比。可在实务上,却也不是那些只读圣贤书,满腹八股文的书生可比。

    所以,虽然在政务的运行中,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可对于百废待兴的新光复之地,简单就意味着不扰民,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

    “陈副帅那边,也制定出了完善的措施,还希望郭帅能多提建议,尽快落实施行。”

    陈有善笑着说道:“平辽已经近在眼前,时间很紧哪!”

    “近在眼前有些夸张了。”郭大靖呵呵笑着摇头,说道:“某军务缠身,哪有精力插手政务。请给陈副帅带话,请他多多费心。若是有所担心,便先试点,再推广。”

    郭大靖不想插手政务,尽管政务系统和运行基本上是他的设计。

    其实,就算按照大明的旧官制也无所谓,只要用人系统不变,政策不变,就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辽东需要经营,最有利的地方就是百废待兴,如同一张白纸。既没有官绅,也没有地主豪强,老百姓就是在旧有的统治下,最差也能活下去。

    这就象大明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军户,还是自耕农,在生活上都比以前更好。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出现了种种弊端,不断累积,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大刀阔斧的改革,郭大靖认为还没到时候,犯不着与朝廷生出尖锐的矛盾,有太大的冲突。

    主要是他的羽翼还没丰满,时机也还不成熟。平辽之后,还需要时间来发展壮大,还需要培植势力。

    陈有善以为郭大靖是谦虚,也是为了表现对陈继盛的尊重。

    毕竟,陈继盛的资格是仅次于毛文龙的,虽然因为性格的原因,在东江镇的名望,已经屈居于郭大靖之下。

    “也好。”陈有善也不勉强,说道:“郭帅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平辽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郭大靖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不管能不能顺利吞并辽镇,平辽灭虏都要加快速度。

    拖延就是变数,谁知道朝廷和崇祯又会出现什么变故。甚至于,连毛文龙也是变数,谁知道心理会不会改变。

    蝴蝶效应已经产生,郭大靖也不敢把历史作为依据。

    既然已经把形势导向了最有利的局面,只能是趁热打铁,把最棘手的建虏彻底解决掉才能安心。

    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合并辽镇,这是能加快平辽进程的最好办法。尽管郭大靖也有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不全力以赴,又怎么能甘心。

    接下来,郭大靖把盖州的军屯资料进行了交接。明年的军屯田地,将选择在海城河以南,三岔河周边,以及秀岩以南的地区。

    这里河流纵横,灌溉方便,却不便于骑兵行动。只要守住几处要道险关,建虏就很难袭扰。

    而明年继续向北推进战线,已经基本确定。盖州也就差不多成了后方,可以给安置的百姓比较安全的生产环境。

    尽管平辽已经是两三年的计划,但郭大靖向前迈进的步伐依然稳健,以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为重要原则。

    送走了陈有善,郭大靖回到屋内,又继续拟定训练计划,针对调动而来的辽镇人马。

    第一批一万人的话,郭大靖准备先不完全打散,先是全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火枪射击、挖掘工事等等。

    第二批的人马奉调而来后,却要将这两批全部打散,分配到五个步兵协里,待训练融合完毕后,再从各协抽调两千,组建第六协。

    这样一来,辽镇就完全而彻底地融入了东江镇,第六协可由原辽镇的将领统率,但第六协的士兵却已经完全抹去了辽镇痕迹。

    至于辽镇的将领,先以观摩学习的名义,分派到各协。过得数月后,不管是东江军的,还是原来辽镇的,中下级军官再进行一次打乱重安排。

    尽管这样做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却是最为彻底的办法。

    否则,既要提防山头主义,又不敢放心使用辽镇人马,还不如放弃,全凭自己的力量完成平辽。

    使用的武器装备不同,战术打法不同,最重要的还是作战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也只能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才能最快地加以改变。

    “这帮家伙,不用可惜,想用又不放心,真是令人头痛,真特么的麻烦。”郭大靖轻抚额头,发出了无奈的感慨。

    辽镇的普通士兵还不算太麻烦,待遇比以前好,再经过训练,以及袍泽的带动和熏陶,和招募新兵差不多的效果。

    军官却是最不好处置的,特别是第一批,肯定不会想到会被打散编制,还要重新历练学习。

    “兴许应该借毛帅的尚方宝剑用一用。”郭大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

    圣旨到达宁远时,在将领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

    原因很简单,觉华水师被控制,被吞并,已经打了预防针。拜见郭大靖之后,辽镇将领们也都有了心理准备。

    该来的终归要来,等到靴子落地,反倒不用再胡乱猜疑。是接受,还是抗拒,二选一,也很简单。

    东江镇的行动也很迅速,毛文龙的将令很快就到,要抽调辽镇一万人马移驻三岔河。

    “三日准备,水师来接,监军太监前来点验,毛文龙还真是迫不及待呀!”祖大寿叹了口气,说道:“粮饷已由东江镇控制,能不听从号令嘛?”

    祖可法无奈摇头,说道:“恐怕也只能奉令调动人马,只是调动哪支人马,由谁率领,倒要三思。”

    对此,祖大寿已经有了预案,缓缓说道:“我祖家将领能够切实掌握的部队先留下来,至于主将,就派何可纲前去吧!”

    这是很好理解的决定,留下嫡系或是更能控制的,比较疏远的先派出去,免得影响以后有可能的行动。

    说起来,这也象一次整肃,使得留在宁远的人马更加团结,全部由祖家将领控制,号令能够统一,不致生出变乱。

    虽然都是辽镇将领,可还是有派系,有山头的。对于和辽镇合并,也是各有心思,不一定和祖氏协心合力。

    “可以后呢?”祖大乐忧虑地说道:“越调越少,宁远只会留万余人马,如果只能屈从听令,岂不是坐以待毙?”

    祖大寿看了他一眼,无奈地说道:“那你有什么办法?无粮无饷,怕是兵乱一起,连你我也无法控制。”

    这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死局,除了造反和降虏,就只能眼睁睁地任人宰割,直到分崩离析,完全消亡。

    “东江镇如何处置安排,现在还不知道。”祖泽润插嘴道:“奉令调动后,如果建制不动,依旧由辽镇的将领指挥,似乎也能勉强接受。”

    祖大寿目光闪动,虽然也是赞同,却不敢确定,缓缓说道:“正因为有如此考虑,才要先试探一下,这第一批调动是要听从号令的。”

    他们当然没想到,郭大靖也是出于迷惑的考虑,才暂时不对第一批辽镇人马进行打散重编制。

    等到祖大寿等人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没了两万人马,只剩一万最铁杆的部队,也掀不起大风浪了。

    (https:////72_72395/)

    chaptererror;

    1秒记住笔趣阁网:。手机版阅址:m.

    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