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十六章:清夫人
    兽皮其实就是一封遗书,主要写了一些关于这伙人的生前经历。

    这艘沉船,是一艘清朝时期的海盗船,归属于著名的海盗郑一嫂。

    说起郑一嫂,是清朝年间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

    她由一名船妓,一步步成为了海盗女匪首,其经历堪称曲折。

    在封建社会,女人承受的苦难远比那个时代的男人要多很多。可即便是这样,依旧有很多人留下了她不朽的传奇。

    郑一嫂便在历史上留下了她的名字,而且还是以一种不同寻常

    的方式。

    说起郑一嫂,可能许多人感到比较陌生,但如果说《加勒比海盗》里面的清夫人,想必许多人就非常熟悉了。

    电影中清夫人的原型,便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海盗,她从一名船妓,一步步地变为了海盗头领,率领海盗军团数次击败清朝水军。

    除此之外,连西方列强的船只也拿她没有办法,只好乖乖交“保护费”。

    最后这位女海盗接收了朝廷的招安,并且在“鸦片战争”中立有战功,获封诰命夫人。

    用现在的话说,郑一嫂可以称为当时的“海盗一姐”

    郑一嫂原名香菇,家境贫寒,为了吃饭活命,不得已成为了一名船妓。

    生活中充满了苦涩,但香菇依旧坚强地挣扎着。

    在她26岁那年,她人生再次迎来了转折,渔村来了一群海盗,她与她的姐妹们都被海盗们抓上了船。

    香菇并没有和她的那些姐妹们一样惊恐,而是坦然接受将要发生的一切。

    再说了,当船妓不就是混口饭吃么,海盗们如果管饭,日子可能比之前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恰巧,海盗头子郑一,看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娶她当了压寨夫人。

    在当时,海盗分为红、黄、蓝、白、黑、紫等六个帮会,郑一恰巧是红帮的大佬,郑一嫂水涨船高,成为了红帮海盗的正牌夫人。

    郑一夫妇是一对有梦想的海盗,他们想将海盗事业做大做强。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郑一却在一次台风中殒命,郑一嫂的生活再次被打乱。

    郑一嫂在侄子与养子的支持下,接管了红旗帮,成为了红帮海盗的下一任领头人。

    女人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很低,俗话说“女人当家,房倒屋塌”,海盗们能够甘心在郑一嫂的手下做事,还是说明郑一嫂是有本事的。

    她拉拢了郑一的养子张保仔,取得了张保仔的支持。

    除此之外她还制定了严格的帮规,海盗们再也不是原先的那群乌合之众了。一群有组织有纪律的人,很快便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海盗们也由最初的不得不服,变成了心悦诚服。

    红帮海盗们在郑一嫂与张保仔的带领下,走向了辉煌。

    郑一嫂坐上海盗首领的位置上后,便要为了海盗们的前途与命运负责。

    在她看来,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没有强大的攻击力,又如何能够打劫往来的船只?又如何能够挡得住清军的清缴?

    做不到这两点,海盗的事业又怎么能够做大做强?

    郑一嫂将帮会收入的一大部分都用来购置打造船只,鼎盛时,帮会手里的船只达到600多艘,人数达到了六万人。

    红帮海盗走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路线,他们并不是竭泽而渔式的掠夺。

    而是“养猪”式的掠夺。何为“养猪”式,便是过往的船只,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洋人的,打此经过都要缴纳各种名目的保护费,如果不缴纳,那就只有被洗劫一空的下场。

    这种“养猪”式打劫的好处便是可持续性,过往船只来往便可以收取费用,减少了流血与牺牲。

    长期洗劫一空式的打劫无异于竭泽而渔,虽然利润空间大,但无疑招致船只的反抗,性价比显然不如长期收益来的舒服。

    足以看出郑一嫂在帮会路线上的独到之处。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船只也没能避免缴纳“保护费”,这让他们颜面无存。于是两者联合,发起了对红帮海盗的清剿。

    在1809年秋,清政府与葡萄牙、英国组成联合舰队对郑一嫂为首的海盗们发起了进攻。

    郑一嫂坐镇大屿山抵挡住了联军八天的围困,虚虚实实用的是炉火纯青。

    在防守的同时,还不忘派出一支奇兵偷袭广州湾,杀死虎门总兵林国良并荡平了炮台。

    联军在回兵救援的途中,还遭受到了海盗的埋伏,损失惨重。这一仗打出了红帮海盗的风采。

    1810年,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招安郑一嫂。

    郑一嫂再秀智商。她带领着十几个文盲妇女,前去跟清政府官员谈判,并且为自己争取到了自己最大的利益。

    清政府要求她们招安,接受跪拜,郑一嫂并未毅然拒绝,几万人马虽然精良,但仍旧抵挡不住大清的军队,即便是能够取得几场胜利,但不可能一直胜利。

    她给了清朝官员足够的面子,却换回来了足够的利益。她摒弃世俗的观念,请求清政府赐婚她与张保仔,使得这段不伦之恋也走向了正途。

    自此她也开始为国效力,成功洗白。

    郑一嫂接受了招安后,便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郑一嫂当时还为林则徐对抗英国军队出谋划策,直到后来,张保仔去世后,郑一嫂便定居外岛。

    可以说郑一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而这张遗书并不是郑一嫂的,而是他手下一名海盗,记录了这艘沉船在抢劫了一艘商船后途中遭遇官船,被击沉。这名海盗是希望通过遗书来证明自己对郑一嫂的忠心,他们哪怕被击沉也没投降。

    谁知道到了今天才被叶远在海底打捞出这些。也许海盗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默默的死去吧。

    看完这些叶远知道了这批东西的来历。首先打开一个大木箱,里面满满装的都是银元宝。

    叶远一看这元宝,大概12cm宽和高都有7cm左右,正面写有乾隆廿年字样。

    在清朝当时有两种银元形式,一种是库银,一种是市银。

    库银是上缴国库的官银,要求大小一致,有特殊标记,市银有大有小,有散碎的银子,也有大锭的银子。

    这是因为银子的流通方式不同。

    库银一般是用作官员的薪资发放、王公贵族的赏赐,不能在市面上流通。

    市银则可以在市场上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