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心中不以为然,但是语气当中却还是显得极其小心。
郑小明闻言哈哈大笑:“老李!我记得你说过,你当年最初也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吧?遭了魔灾,家人死绝,最后才无奈进宫的?”
被郑小明叫了一声老李,那李志浑身骨头都轻了二两,笑道:“公爷您说的是,那都是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年我才十三岁,现在眼见着都六十多了……
我现在头发都白了,公爷你还是这么年轻。”
郑小明哈哈大笑:“这么久了,难怪你都记不住了。
你信不信,只要给百姓分田,不说多的,一家只有十亩,别说这里半年下雪了,就算是半年下刀子,也有的是人来!”
被郑小明说了一句,那李志倏忽之间,似乎想起了久远的回忆。
想起了魔灾之前,自己一家五口人种着一亩多的薄田,又从周善人家租了两亩地种。
那个时候,家里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攒钱,如何能够再买几分地,把家里的一亩多的薄田凑成两亩。
那个时候,真要有人分田,不要说十亩地了,就算是五亩,哪怕是下刀子都要往这里跑。
天下百姓对这田亩实在是太渴望了!
郑小明道:“户部三十多年前,曾经清查过天下田亩和人口,田亩一共是大概九亿亩左右,人口是六千余万。
不过不用问多说,你就该知道,这其中还有大量人口土地是没有统计上的。
咱们就按照户部统计的来,就算是九亿亩土地,六千万人口来算。
然而前年李宏遇也让人统计过田亩,虽然没有彻底完成,而且也就只是统计了北直隶一地,就比三十年前减少了三百多万亩。
这些土地到哪儿去了,咱们先不追究。但是你可以想见,这天下的土地会比三十多年前减少多少?”
李志咽下了一口口水,田亩怎么减少的?无外乎土地兼并,被皇家勋贵,士绅地主层层瓜分了去。
但是想到单单只是一个北直隶就少了这么多,那么整个天下田亩,到底会减少多少?
以前不是没有想过这种问题,只是偶尔想到急忙就会转移,不敢深思。
这种事情,从皇帝到内阁大臣们心中多少都有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去深思,敢去追究。
因为做这些事情的是上到皇家,勋贵这些股东。然后是内阁大臣,六部高官,一直到所有的大小官员,地方士绅。
整个统治集团都在做这种损公肥私的事情,都在挖这个国家的墙角!
没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么?当然都意识到了。但是谁敢提出来,就是和整个统治集团为敌。
哪怕就算是皇帝,敢于动这个问题,估计这皇位也都坐不稳。
权力并不是天授的,也不是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有权力,权力来自于下面的人支持。下面的人支持你,就要有好处……
而这个就是好处!
而且这天下看起来还能支撑得住么,起码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所以人人当鸵鸟,把脑袋买到了沙子里去。
郑小明又问:“那么你猜现在天下人口数量会比当年多多少?”
李志头皮发麻,根本不敢去想,大楚多子多福,一户人家三五个孩子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这三十年来,就算是人口增长了三分之一,乃至于一半都不奇怪!
土地连年减少,人口不断增多。那该怎么办?怎么解决?
郑小明指指脚下大地:“这就是解决之法!
这宁北之地,虽然寒冷,然而土地却是肥美。这黑土地里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安置几百上千万的百姓,应该不是问题!”
被绕了一大圈子,李志终于明白过来,也被说服:“此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公爷既然愿意去做。下官自然也愿意帮忙!”
郑小明微微点头:“很好!”
这种事情透露给李志,自然是要让他透风给皇帝的。
否则何必花费这么大的功夫,说服此人?
······
······
“下阳公当真如此说?”皇帝一脸复杂神色的看着面前的李志送来的秘奏,问道。
下面跪着的小宦官道:“奴婢当日也在旁边听到,下阳公确实是如此说的!”
皇帝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他想问这天下的情况真的严重到了这个地步了么?
但是理智告诉他,这种事情恐怕八九不离十。只是以前从来不敢去深思而已。
恐怕他的父皇,甚至更多的大楚历代皇帝都想过这种事情。
但是却没有一个敢于触碰这个问题,大概的心思都是像玩击鼓传花,只有鼓声停下的时候不要落在自己手中才好。
事实上,文官集团之间剧烈的党争,其实也就反应了民间矛盾的加剧。
南北两方都想要给自己一方的百姓争夺好处。
还有各种施政理念,激进的变法理念,保守理念等等,纠缠在一起,才让现在的朝廷上斗的越来越凶。
面对这种局面,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权术手段再厉害,也维持不了朝廷平衡的,早晚有一天都是翻船下场!
就连郑小明的办法都不是治本之法,而是治标之法。
就算是移民千万到辽北之地,减轻了关内压力。但是再过二三十年呢?
宁北之地也没有田地了呢?到时候依旧不行。
但是不管怎么说,起码能够起二三十年之功不是么?
皇帝来回走动,最终还是道:“把内阁的几位老先生请进来!”
这是要找内阁大学士们商量此事能不能行了!
而其实在朝廷内部对于此事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郑小明已经让人加大了往宁北移民的速度。先造成既定事实再说。
事实上,他就没有想过朝廷这种庞然大物能够这么快反应。但是只要不掣肘就好。
而且,这种事情,起码能够争取到一部分朝臣的认同的!
什么?你说这么好的事情,朝廷为什么会有人不同意?
那当然是因为如同真的大举移民,开销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古典帝国来说,动用数十万上百万人的超大型工程,比如修长城,运河等等。哪一个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https:////76_76924/)
chaptererror;
1秒记住笔趣阁网:。手机版阅址:m.
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