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皇帝的旨意下来了。虽然只是召集五岁以上的皇子皇孙们入宫读书,看着是小孩的事情。可是在朝野上下却掀起来轩然大波。
首先,在封地的大皇子和二皇子满五岁的儿子都被接了过来,入宫读书。这使得大皇子和二皇子都错愕了。他们一派的臣子们也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这应该是皇帝对四皇子也不满意了。所以,想在小皇子和皇孙中选取继承人。这样一来,更是宣判大皇子和二皇子距离储位基本上没戏了。另外一方面,还给了他们希望。他们是没有机缘大位了,可是,他们的儿子们有机会。
这方面,二皇子格外高兴,因为他和大皇子成亲最早。可是,大皇子头几年内宅闹的太厉害,只生了几个女儿,并没有生儿子,这两年才生出来儿子,只有两个,还都不满两岁,不符合条件。而自己因为王妃贤惠,已经给他生了两个嫡子,一个嫡女。其余妾侍也生了庶子三个,庶女五个。符合条件的居然有三个之多。两个嫡子和一个庶子。
虽然二皇子知道自己在皇帝老爹的心里基本上与皇位无关了,但是想到,大哥目前没有符合条件的儿子,老三成亲晚,孩子还不够五岁。父皇这样做,就是等于明说了小四无缘大位。至于刚刚出生的五皇子和六皇子,那还是婴儿,等到他们五岁,自己的三个儿子已经大了。优势十分明显。
这么算起来,自己儿子将来有缘帝位的可能性很大。二皇子心里五味杂陈。原来自己没有皇帝命,倒是有太上皇的命吗?
大皇子接到圣旨,气不打一处来。算起来,岂不是只有二皇子的儿子能入宫学习?虽然自己于大位无缘,让他很生气。更加生气的是,自己的儿子也跟大位无缘,反倒是老二的儿子将来有可能继承皇位。自己和老二斗争了这么多年,早就不是兄弟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要是老二的儿子继位了,那还得了,自己这一家子估计都得死。
所以,不止是大皇子感到巨大危机,大皇子背后的臣子们也都感到巨大危机。一时间人心惶惶起来。
大皇子气恼一阵,看到和幕僚也商议不出来什么,不由得一甩袖子回到王府内宅,找了王妃大发了一顿脾气。要不是王妃不争气,一直生不出来嫡子,至于他作为老大在儿子方面反而被老二超越吗?王妃也很是生气。如果不是大皇子一直贪花好色不进她的房,她会迟迟生不出来儿子吗?
至于庶子们,如果不是后院的女人太多,争斗太多,至于年年都有几个流产的,所以,使得王府子嗣不丰?
夫妻两个互相指责,最后自然是不欢而散。
大皇子府上鸡飞狗跳,二皇子府上得意洋洋,三皇子府上气急败坏。良贵妃更是气的把宫里的东西又砸了一遍。
丽妃和良贵妃自然都知道,自己的儿子在皇帝的心里已经被淘汰了。丽妃还罢了,早几年她就知道自己儿子希望不大,不过是自己娘家那边期望很大罢了,良贵妃这几年,又是被升位份,又是儿子被抱去给皇帝亲自抚养,所以,她一直都认为,未来的帝位肯定是自己儿子的。Βμ
没有想到,皇帝这么重视新学,居然召集皇孙们也来学习新学,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整个宫里都传言说,未来皇储就要从新学优秀的皇子皇孙中选拔出来。
良贵妃自然是知道,自己的儿子年纪虽然不大,还没有成亲,可是,性子拗得很,一直都讨厌新学。这不是摆明说自己儿子不合格吗?
良贵妃心愿落空,她怎么能善罢甘休?
内宫中,皇子们中掀起轩然大波,朝野中也是风起云涌。看到皇帝对新学这么重视,整个天下的儒家学子大儒们都坐不住了,各个都出来了。
可是,皇帝如今可不是之前的皇帝了。他坐上帝位已经超过二十年了,朝野上下都把持的十分稳固。新学也已经开办了二十多年,培养出来很多优秀官吏,就是在民间也声望很高。甚至很多儒生本身就兼修新学,这就已经在瓦解儒生们的阵营了。
再加上,之前征讨西域大胜,北蛮被分解,皇帝武功远超先祖,这在朝野民间都积累下巨大声望。这样一个强权的皇帝,哪里是民间一些儒生们能动摇的。很快,儒生们组织起来的攻势就被皇帝瓦解了。
外面斗争满地,皇宫中自然也想掀起来波澜,可是,如今的内宫被太后牢牢把持,稍有苗头,就被宫斗经验丰富,地位尊崇的太后按下去了。
后宫中因此反而出现诡异的平静。
除了后宫中平静,何英华所在的工部也十分诡异的平静。
工部是这二十多年里,除了军队外被皇帝用新学人员掺杂进来最多的一个部门。比如说何英华这样的,虽然没有学过新学,还是一个女子之身,也在工部任职。所以,工部大多是拥护新学的。在这一次的声浪中,自然是保持安静,好好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当然了,工部的事情太多了。玉米,土豆,番茄,辣椒,苜蓿,棉花,新品水稻等,太多良种出现,要想把这些良种推广到整个大夏,那可是一个十分巨大的任务。为了这个整个工部已经忙乎了好多年,距离成功还有巨大的差距。他们哪里有时间浪费?
除了新种子之外,这几年,多出来很多好的机械,比如说水利磨坊,比如说各种新农具,新工具,新纺织工具等,多不可数,这些都推广下来,多少事情?
因为新工具的出现,还有新学大量官员进入工部,使得工部计算水平直线上升,大家对于几条大河的治理也摆在桌面上。朝廷这几年虽然一直都在打仗的,但是,并不穷困,反而因为新种推广粮食丰收,商业进步,税收增多,使得国库十分丰富,自然有钱可以兴修水利。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大事,别说现在所有工部人员,就是再多几倍也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