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中年男人,脸上表情都有点疑惑。
陛下对狄家的信任是不用怀疑的。
狄仁杰年纪轻轻身居高位,连冠都没加就担任礼部右侍郎。
更是执掌第一届科举的主考官。
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差事,国家的抡才大典,手握为国家为陛下选拔人才的权力,对个人的政治前途更是有着莫大的助益。
一般而言,这种差事都是由丞相兼任,或者是给未来有可能提拔为宰相的重臣镀金。
一国丞相,上启君王,下掌百官,承上启下,燮理阴阳。
科试,可以培植亲信,建立威望,是丞相权威的重要提现。
如此重任却交给狄仁杰,对狄家的重视自不必多说。
然而,他们同时也很明白。
朝会在大多数时候的作用,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象征意义。
比如宣布官员任免,公布一些消息,有时候还会举办庆典。
所谓大会讲小事,小会讲大事。
实际上,真正的军国大事,都是只有寥寥数人可以参与的那种小会上决定的。
只有小会商量妥了,才会在大朝会上走个过场宣布。
能够进入那个圈子,才算真正的朝堂重臣,君王近臣。
而很显然,作为当朝丞相,狄孝绪却被排除在了外面。
狄孝绪慢悠悠往前走着。
听到三个儿子一人一嘴,似乎在替他打抱不平,不由失望的摇了摇头,叹气道:
“你们啊,还是太年轻。
陛下昨天在府上,不是已经将事情说的很清楚了吗?怎么还是参不透、看不懂、认不清?”
三人面面相觑,有些不太明白。
国君昨天登门拜访的时候,他们也都在旁边陪着,似乎也没说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啊。
片刻,狄知逊率先问道:
“陛下昨天说了很多,您指的是那句?”
三人中,他其实是最无所谓的。
小朝会虽然没有喊上狄孝绪,但却喊上了狄仁杰,而狄仁杰,正是他的儿子。
儿子去跟爹去,哪个对他更好?
貌似还是儿子受陛下重视要更好一点,毕竟,儿子只有一个爹,但爹却有三个儿子啊。
但对另外两人来说,侄子和亲爹,那区别可不是一星半点。
狄孝绪扫了三人一眼,笑了笑,倒也没拆穿儿子的小心思。
而是开口解释道:
“陛下说,狄公老了,未来的秦国,还是要依靠年轻人来治理的啊
还说年轻人嘛,有冲劲,不给他们点机会,不让他们多磨砺磨砺,怎么知道他们的极限在哪里?
这意思还不明显吗?
我这个丞相,名义上是丞相,实际上就是给怀英铺路的。
怀英现在是礼部右侍郎,又是科试主考官。
第一届科举大典完成之后,晋升礼部尚书几乎顺理成章。
然后再磨炼个两三年,我们秦国,说不定就会出一位二十岁的宰相。”
狄孝绪抬头仰望着天空。
秦国太穷了,穷到连一些多余的色彩都没有。
这里的大地是土褐的,土地,土墙,土砖,土埂,就连人,也穿最原始的麻布衣裳。
但天空,却是碧蓝无比。
尤其是当带着一点白云的时候,那种景象,真的看一次让人陶醉一次。
狄孝绪仰望着天空,目光中露出一丝痴迷之色。
脸上笑意尤为浓郁,也不知道在思考些什么。
片刻,他低下头,表情变的有些严肃。
尤其是望向狄知俭、狄知本两人的时候,眼神中更是带着一丝严厉的警告。
“你们这段时间,最好都老实点,别给我搞事。
只要你们老实本分,不主动作死,哪怕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孙统统都是废物。
日后在秦国,我狄家的地位也将稳如泰山。
就算是千金买马骨,陛下也会念着我从他登基之前就开始辅助他的这点情分。
但如果你们做了出格的事情。
王明已经死了,赵平的下场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把你们的脑子从马桶里拿出来再思考一次,未来陛下能用来立威的最好对象是谁?除了我们狄家还能找到别人吗?
想出头就凭自己本事去获得陛下的赏识,别指望着依靠老子获得什么。
今后你们的仕途和荣辱,也不要妄想我这个丞相会给你们任何的优待。
为了避免别人说我这个丞相不公,我对你们的要求,甚至还会比其他官员要严厉许多。
把你们三个放进朝堂是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不过,之所以给你们任官的原因不是你们是我的儿子,而是因为,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是怀英,我不想让你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后给怀英留下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