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的曹添,听到儒家掌门的谦虚说辞,笑道:
“掌门说笑了。”
“这几位都是当世俊杰,不然王上则会特意派遣本官了。”
“王上更是希望小圣贤庄所有人也能来楚国,为楚国教化国民。”
人才当然的多多益善。
这几个是王上最注重,但不代表小圣贤庄其他儒家子弟,就没有才干。
“大人说笑了。”
“这还是要看他们的意愿。”
儒家掌门打算让他们自行决定。
伏念三人确实是,当今儒家年轻一代,最出色的弟子。
在齐鲁之地也颇有名气。
可居然能传到这位楚王耳中,这是儒家掌门没有想到的。
“你们的意思呢?”
儒家掌门将目光落在伏念几人身上。
少年时的伏念,就已经有几分稳重的气质。
他听后深思起来。
一旁的张良倒是有些感兴趣。
han国被灭后,他就曾陷入一时间的低沉。
国破家亡。
他们张家五代相韩。
han国被秦国攻破后,他们张家除了他带着祖传的凌虚剑,逃到齐国。
张家其他人,连同他的祖父,都全部殉国了。
“师尊,承蒙楚王赏识,弟子愿赴楚国为楚王效力。”
张良仅仅是思考片刻,就做出决定。
新任楚王的一系列动作,让张良产生了兴趣,难保楚国不会因为这位楚王迎来复兴。
若楚王是一位明君,未尝不能在楚国一展自己的才学。
此时的张良逐渐成熟,直觉也更加敏锐。
秦国已经有一统六国的趋势。
可张良不认为秦国统一六国后,能够让六国百姓休养生息。
无论是秦国为战争服务的制度。
还是当今秦王的雄心壮志,必定不甘心就如此休养生息。
事实上,张良的眼光非常毒辣。
统一六国后的秦国不仅没有选择,让经历几百年战乱的百姓,休养生息。
反而在统一天下后,大肆增派大量百姓劳役。
征调几十万百姓,修筑万里长城。
还有修驰道。
修建庞大的骊山陵墓。
修阿房宫。
收天下兵器,筑十二铜人。
在古时。
让百姓从南方的地方,前往寒冷北方边境,修筑长城。
在那样的医疗条件下,路上死亡者,不计其数。
秦始皇的这些功绩,对这个华夏都做出巨大贡献。
只是有些急功近利。
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
等到二世时,没有始皇帝那种统一天下的威望压制。
天下百姓直接揭竿而起。
张良作为han国相国之孙,对秦国制度有一定了解。
秦国的制度,只适合战国。
并不适用天下。
秦法取消贵族特殊权利。
所有人的上升的唯一渠道,就是上战场砍人头。
以此获得爵位与田产。
这就是军功爵制。
这套高效的战争机器,在战国时代很好用。
在这套耕战体制下。
百姓要想出人头地,改善自家的生活,只有军功。
但是,当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国只能继续再向外扩张。
因为秦法内的唯一上升通道。
就是军功。
六国百姓在大量的劳役下,田地里的土地荒芜。
在加上不停的对外战争。
终究会不堪重负。
加上秦国的那套打压商人,只重耕种和军功的战国观念。
这直接陷入一个死循环。
另外,商鞅变法后,实行严苛到极致的连坐制度。
秦法中,一人犯罪,亲戚邻里全部连坐。
这种制度一直被山东六国所鄙视。
这种高压制度,让六国百姓感觉到严苛。
张良因此不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后,天下百姓会平静下来。
如今的秦王嬴政确实雄才大略。
可想要改变这种制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事实上,直到秦朝灭亡,秦国主要制度都没有完成转型。
或者根本没有转型。
颜路听到身旁的张良要去楚国,眉头微皱。
终究是放不下吗?
“师尊,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弟子也想前往楚国,见识一下楚国的风土人情。”
颜路出列,对儒家掌门行了一礼。
曹添听后,脸上笑意渐浓,目光不经意的看着沉默不语的伏念。
伏念看到二位师弟都做出选择。
身为他们的大师兄,又怎么置身事外。
如今天下的局势确实纷乱。
他是儒家小一辈的大师兄,也是儒家选定的未来接任人。
若只是在小圣贤庄内,研究学问。
确实有些闭门造车。
天下风云诡谲。
他更应该入世,为儒家确定一个方向。
他现在还代表不了儒家。
就算是去楚国,也不会给世人儒家押注楚国的错觉。
“师尊,我也于二位师弟同行,一起去往楚国。”
伏念随后也出声,做出抉择。
儒家掌门看着这三个他最得意的弟子,都要去楚国。
也没打算阻拦。
去见识一下也好,学以致用才是上道。
其实,儒家弟子学习到一定时候,都会带着配剑,游历天下列国。
一来磨炼自己的心智。
二来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视野。
“好,既然你们决定了,等会你们收拾一下,跟着这位大人,一起前往楚国吧!”
儒家掌门抚着胡须,嘱咐道。
“老朽年事已高,只想在小圣贤庄隐居,可能要辜负楚王的邀请了。”
“还请大人见谅。”
荀夫子决定不去楚国。
自从他的爱徒韩非死后,他就开始半隐居的生活。
除了帮助师兄打理庄内事物,就是养养花草,研究棋谱。
早已没有年轻时的那个冲动。
他年轻时,就曾应春申君之邀,担任过楚国兰陵令。
现在,他什么都不想。
“荀夫子,王上早就猜到您会拒绝,不愿在进朝堂担任官职。”
“王上将要在寿春建立一座学院,并邀请您担任院长一职。”
“儒家历来讲究教化世人。”
“希望您不要急着拒绝,在考虑一下。”
这可是为大才。
并且教育出了的二个弟子,都是名满天下的人物。
不论是李斯,还是韩非。
都是流传青史的人物。
因此,荀卿绝对是书院院长最适合的人选。
荀卿听后有些意外。
他确实淡泊名利,早就不看重这些。
可是建立官方的学院。
这让荀卿有些意动。
第一所官方建立的学院,还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这所学宫,至建立以来,就成为天下的学术交流中心。
众多学派在这里宣扬自己的学说。
并且,会经常性的展开辩论。
不过,他也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曹添看到荀卿有几分意动,将袖中的另一份竹简交给荀卿。
“这是王上,交给夫子的竹简。”
“荀夫子不妨看后,在做决定也不迟。”
这是熊犹临时决定给荀卿的。